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2013中国金融论坛实录3
2013年05月28日    来源:科博会官网(www.chitec.cn)

 

时间:2013.5.23
地点:天伦王朝酒店二层(B厅)
主题:2013中国金融论坛
主持人:高传义  上海市租赁行业协会会长
(融资租赁服务体系构建与实体经济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拓展与航空、航运金融租赁业发展及创新)


高传义: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参加2013年的中国金融论坛。今天上午我们将要进行的专题会议是融资租赁服务体系构建与实体经济发展这样一个主题的会议。首先进行租赁会议部分,后面还有一个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发展战略研讨会。我是本场租赁专题会议的主持人上海市租赁行业协会会长高传义。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次到场的来宾:
    国银金融租赁总裁于顺民、招银租赁公司总裁郭志超先生、西门子财务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钢先生、易汇资本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宋波先生、国泰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绪忠先生、德国交通信贷银行副总裁郭志超先生。
    首先有请易汇资本(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皱周宋波先生发言,大家欢迎!

周宋波: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有机会见到很多老朋友,有幸相识新的朋友,与大家在这里汇聚话今朝、谋明日心里真的非常高兴。今天借这个难得的机会抛砖引玉与各位探讨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创新与文化议价。
    汽车融资租赁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世界,大家想想假如你们可以借用自己的巧力让一块处于万丈高山上的巨石翻滚而下,你们会有何感觉?很有成就感,很有自豪感,是吗?不,应该是感到神奇。如果我们能利用好金融的杠杆善于发挥融资租赁的工具,就像这块巨石产生的神奇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在市场成熟的国家汽车融资租赁已经成了汽车消费市场的主角,成了主流的购车方式。在美国汽车融资租赁,传统的信贷购车市场渗透率是34%,汽车融资租赁已高达46%。在中国目前市场渗透率还不足1%,我坚信不久的未来汽车融资租赁必然会成为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一个热点,后起之秀,市场潜力巨大。
    现在各家银行、各大金融公司都成立了融资租赁公司,都想开展汽车融资租赁业务。中国的企业普遍有一个传统,热门的东西不能没有我,但是虽然汽车融资租赁市场很大,但是门槛极高,比如好几家大型经销商集团,经过一两年的运作,放弃自营,现在开始融入了我们和我们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是为什么?最终他们明白有一条,专业的东西肯定让专业的团队,专业性的公司其经营最好。
    汽车融资租赁虽然很神奇,但是它的业务流程、产品的机构、网络的建设比传统的银行消费信贷复杂得多。汽车融资租赁是一个知识资本,是社会资本、财力资本、创新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是一个全方位实力较量的行业。如果想协调好数千个数万个车主,想管控好数万辆甚至数十万辆车进行动态管理的话。如果没有一个非常专业性的团队,没有一个专业的管理体系,没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做支撑,那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至重如至宝。
    当然面对巨大市场商机,你有巨大的机会就能达到运筹帷幄的竞争,面对复杂的消费者如果有妙的策略也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任何事物都是双面性的,如果你懂得把力量和知识相结合,上升到智慧,再把智慧与市场资源进行密集的集合,你就能创造汽车融资租赁神奇的价值。你会感受到知识的作用,感悟到智慧的力量。
    另外汽车融资租赁有斗志肯定还有斗财。
    第三个特质,汽车融资租赁是一个社会资本密集型行业。易汇资本在全国成立了20多个分公司,代价真不少,汽车融资租赁是一个新的事物,要去说服各个地区的工商部门、各个城市的车管所、各个地区的税务部门。尤其银改增以后,每个税务部门的官员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漫长的过程。我做了汽车行业十七八年,汽车融资租赁是一个全方位实力较量的行业,要求我们以四维方式思考,要站得高、看的远、深得思、甚至还要还能随机应变。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商业模式的创新:易汇资本把金融服务与汽车售后服务进行了融合,能给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全程得无忧的管家服务。经过与多家厂家经销商的合作和探讨摸索,我们自己形成了一个相对来说成熟的商业模式。我们的目的是要做到以传统的信贷在手续方面更简洁、门槛更低、付款方式更灵活,风控可以更高效、产品更丰富。甚至贷款融资更高。当然我相信这些特点有一天可能都会同质化。但有一条银行很难实现的,就是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管家式的服务。易汇资本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从德国引进了系统的售后服务。另外运营管理软件也实现了本土化的运作。而且我们未来会给客户提供非常专业化的咨询,从购车一直到用车整个过程能不能给他提供全程的服务?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一方面给客户尽量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考虑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比如我们现在和数百家近千家4S店合作,帮助4S店的经营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比如我们现在给4S店二手车进行融资租赁,帮他们优化二手车的业务模式。今后如果说新车和二手车能够互动起来的话,新车的客户可能成为二手车车源的保障。二手车客户将是未来的新车销售的客源。所以这种金融方案将会提高4S店的业务链提高收益,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还有超额融资,比如把保险、增值服务、售后都捆绑起来。这样可以帮4S店销售价值链串联起来。一方面可以帮4S店锁定客户,比如客户3年售后服务都在里面了,这样可以长期锁定客户。另外新车方面现在利润越来越少,但是售后服务精品这方面利润还是非常客观的,也是很获得方式。帮4S店提高整体的效益。我们的方式很多,还有帮助客户提高置换率,这也是锁定客户的一种方式。帮助4S店开发新的渠道和大客户。通过税收的优化给不同的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易汇资本会帮4S店找到切入点开发企业大客户。所以说易汇资本产品非常丰富的。
    下面谈谈文化溢价的问题。比如同一家厂家生产的汽车零部件,有奔驰和商标和没奔驰商标的价格差50%,这就是文化溢价带来的价值。文化内涵的东西会给客户带来附加值。满意度、身份、感情、形象等附加值。如何打造文化溢价?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经营哲学、理念、公司品牌等等都是一些重要的元素。什么限制了经营的能力呢?不是知识、不是资源,是我们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精神的这种文化。
    所以个人总结:三流的企业管理往往靠个人魅力,但是个人魅力管理半径很有限。二流的企业也是要靠制度,但是一流的企业尤其跨国企业跨区域的企业管理肯定靠企业的文化,文化就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有时候天天在思考,如何能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企业文化是非常庞大的系统,从精神文化到物质文化,在这儿更多的给大家分享一下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基础。公司重视文化之外我也特别重视物质文化,因为物质文化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员工他的创造力、他的灵感、他的想象力。我的理念只有员工再一个比较放松开心的环境下他才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价值。索伊美次装修的时候办公室我一般都会亲自很细节的把握,比如在我们公司文化厅,有时候给员工培养茶道,让大家学会分享美好的感觉。公司常常也会举办五行艺术宴,也是培养大家的情调,学会以情调品位生活之乐。在公司每一个房间壁墙上我会给他们选择一些抽象的有风格的画,比如我们管理层需要冷静、需要理性,所以挂画的时候选一些冷色的画,音乐也是比较抽象的,一听感觉整个房间都在飞。面对销售人员我可能会选暖色的,比如红色的,因为销售人员要的是激情、热情。面对服务部门他们需要的是冷静、耐心,爱心,所以我们教他们要视客如婴儿、视客如父母,所以这样的画颜色比较柔和,音乐也是让他们听一些比较温馨的。以这种方式来调整文化。因为我们公司在汽车融资租赁行业成立比较早,很多猎头找我们的员工谈,但是很高兴我们的员工流动率很少。我想这也是受我们公司软文化的感染。我们是想各种办法把我们一些好的理念,一些文化元素融入到经营的各个环节里面去。不但让我们的员工能感受到,也让我们的客户能够体会到易汇资本的文化溢价。比如代驾驶服务方面,挑选的时候我们要找如模特般的气质、外交官的儒雅,提供服务的时候让客户从感觉层面找到美的感觉。精神层面让他觉得有启发,让他感觉到这个公司很有爱心。代驾服务对我们来说不赚钱,但是以这种方式也是和我们的客户互动起来,让他感受我们公司的这种氛围。
    我们马上成立了一家易汇俱乐部,也是提倡我们的理念,生活怎么艺术化、爱好怎么多元化、思想国际化。希望让我的员工、我的客户、我的合作伙伴能够贡献一个高智慧、高健康、高品质的生活。让更多的人提前享有更美好的生活。我们每年给员工、合作伙伴、尤其销售人员,鼓励他们去南极探游。因为到哪儿会震撼你的心灵的,或者鼓励大家到中国很多美丽的地方,到川藏探游,教他们滑雪的培训等等。
    总结:我坚信一家金融服务公司的未来必须建立在一个系统的体系之上。我们要制定好战略及策略,系统的产品和服务,系统的文化和管理、再好的主意,再厉害的技术有一天都可能被模仿。只有软实力、整体环境、文化氛围大系统是很难被拷贝的,这个有一天会成为你们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在座的各位都是金融专家,我给大家出一道数学题,谁能把我这几个问号解答了(9×9+7=88  98×9+?=888……)(答案:6、5、4、3、2、1、0)。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发言的机会,我非常珍惜与大家的交流,我期盼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家沟通,有一天我们能够精诚合作,让我们实现共同的梦想“易行天下汇聚非凡,共写传奇,共写辉煌”。谢谢大家!

高传义:非常感谢周总的精彩演讲。周总的易汇资本融资租赁主要是汽车融资和汽车租赁,周总的演讲把汽车租赁和文化做了很好的融合。下面听一下西门子财务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钢先生西门子融资租赁的特色,大家掌声欢迎。

杨钢: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跟大家分享融资租赁的一些心得体会。今天我看到有一个题目之前分给我的是讨论一下产融结合,就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如何更良性的结合发展这样的一个题目。所以今天以西门子的例子跟大家介绍一下,看一下我们在这方面是怎么使金融业务和实体经济,以西门子公司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有序结合。尤其是接触到社会上比较敏感的话题,比如中小企业的融资等等,作为我们这样的一些跨国公司在里面做了哪些事情。
    我会围绕西门子介绍,一方面我们公司很有代表性另一方面在这种场合下希望大家有机会多了解一下我们这样的一个公司。我们以这样一个很好的公司为代表,能够看到实体公司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务是如何配合的。
    所有的金融服务来自于实体经济的促进。金融服务的发展是一个衍生产品,寄托在实体经济上。往往大家会把金融服务独立开来,做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业务,其实某种意义上讲也无可厚非,一些独立金融产品的推出,理财等等。但是同时不要忘里金融产品是围绕着实体经济发展的。西门子的一个例子,可以看得到我们的很多产品涉及到很多行业、很多领域。这些行业、这些领域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面临着很大的客户群体。我们自己面对的市场在中国就拥有几万亿的市场规模。我们自己的业务两也有6、7百亿。所以我们是一个非常大规模的企业,面对这样的一个市场金融服务的产生,在我们集团内部的产生也是应运而生的。从全国到中国都是这样的,全球在98年的时候我们整合了所有西门子资源成立了一个专门西门子金融服务集团。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我们这样的整合使我们的业务做的更有合力,在市场上做的更有特色。我们的业务包括保险、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商业金融这部分,当然还包括资本市场投资。这些业务的产生全部都是由我们母公司在市场上做实体经济活动的时候一种需求产生的。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金融服务的购买商,同时我们很多的进服务在外部市场做不到,我们只能在自己内部开始提供金融服务。所以这部分是我反复强调的,金融业务的产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形成了一个跨所有业务领域的金融服务,分为内部银行、外部银行业务。内部银行就是自己的资金管理等等,外部银行就是资金投向用户的时候,这些资金需要承担客户的风险、市场风险。这部分我们的业务做的就是相当于独立第三方的金融服务机构。
    金融服务对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也是反作用非常重要的作用力。我们的产品技术部门非常强,制造了很多产品,提供了很多技术解决方案。如果生产线上和办公室里的智慧真正转移到客户?这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过程。如何实现实体部门这方面的目的?我们最关注几个方面,一个是普汇的医疗体系,使很多人能拥有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如何实现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更有效的产品?在工业领域如何实现这些?如何面对城市化进程,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发展中过程都有这样的趋势?我们如何能够实现这些?如何能够更高效的开采,制造和传输能源?从一次性能源的提取到进到我们的家里面去。所有这些非常好的产品和非常好的技术如何能够推广到真正的用户手中?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金融服务在这其不可或缺。金融服务做的越好这方面推行会越快,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
    举一个简单例子:市场上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经济危机或者金融危机,这些危机看起来很高端、很宏观。但是事实上真正在实体经济操作中是很微观的一个事情。整个经营过程中经常都是资金不顺畅,大家在媒体头版头条上很多时候真正出问题的时候都是企业应收帐款太高,收不上来钱,导致自己的再生产有问题,声誉有问题等等。这样最简单面对的话题就是企业收不到钱,至于投资、收购、兼并都是很好的时候进行的业务,日常企业没有现金流收入就会产生困难。即使金融企业业面临同样的问题实体经济会出现问题,很情况下金融危机都是流动性的问题。不是没有钱,而是钱不流动。如何使整个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顺畅流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真正在日常工作中企业遇到的问题就是自己付钱的时候不想付,收别人钱的时候想快。我们组织任何一个活动,包括今天的活动,大家都是有一个应收帐款的风险的,所有人都愿意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不停的讨价还价,这样会使整个过程暂时的解决了,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所以使上下游企业整个价值链还是不停的出现问题。
    西门子金融服务是看全部的产业链,从我们自己的供应商开始一直到最终用户包括渠道,这是一个很漫长得链条,要形成一个很好的资金流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我们目的是自己的生态环境要非常良性。我们自己的业务,利用我们在中国融资租赁这个牌照,回到全球来讲我们有很多其他的金融牌照,在德国有西门子银行,其他国家有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中国政府给我们颁发的牌照是融资租赁,我们目前的服务从西门子供应商开始一直到西门子的最终用户和渠道。
    我们争取去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西门子供应商蒙快速的收到西门子的钱,我们希望渠道不会因为业务压力占很大的资金。销售的渠道只是销售渠道,并不是银行。整个西门子金融服务理念就是从头开始一直到最后结束,是一个完整产业链融资的概念。希望这一点我们能够使显得目标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在进方面的良性的生态环境。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小企业一直都有融资难的问题,这是一个全世界的问题。所有经济体都欧这样的问题。我们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品牌,大家可能以为西门子只是在做非常高端的用户,其实很多人都是我们的用户,我们用户里面很多都是中小企业。我们的供应商也是中小企业,销售渠道也是中小企业。所以完成整个产业链融资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以西门子技术加金融这样的解决方案使上下游的客户和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全部能够在资金方面解决他们的压力。
    很多企业讲走出去,我们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我们很多业务他们希望出口他们在出口的时候他们在竞外的用户也有这样的资金需求,跨境交易会遇到很多问题,因为我们整个人才国际化,管理全球业务的能力可能某些领域还有欠缺。尤其面对中小企业用户很喜欢出口,但是可能遇到现实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法律环境下,不同的习惯下可能有很多挑战。我们利用全球金融服务的网络帮助他们走出去。这方面我们有很多案例,包括前段时间出席的一个全世界最大的,也是在中国举行的国际机床展会,看得到我们帮助很多中国的机床厂通过金融服务的手段出口到欧洲和美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去。拓展海外市场也是我们这样一个国际公司能够帮助中国中小企业能做的事情。
    面临很多融资租赁业务还是金融业务也好,有很多问题,做这些业务的时候听起来都很好,但是现实中有很多挑战。如何真正的把它做好?金融服务和实体经济接合部仅仅是业务上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风险上的帮助作用。我们有一个核心优势,我们的母公司拥有非常强的技术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风险。我们母公司对我们关注的市场有很深刻的认识,这样对我们很多行业的看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金融机构有机会在实体经济方面做一个更具体、紧密的结合。我们真的会实现以实体经济为导向来设计我们的金融产品。因为金融产品的设计是围绕着风险进行的。当然也是围绕着客户的需求进行的。风险这块如果做不好的话,所有的产品都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的问题。这部分里面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跟传统的很多信贷方式都是采用以担保抵押这种方式来增信提高信用接收度,这是一方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出了问题之后大家可以有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更重要的是向前看,在我们做的金融业务里面是不是面对着客户拥有比较完善的商业计划书,整个事情的可行性。我们希望信贷资金面对的风险是由客户实体经济业务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良性发展产生的他们的收入和现金进行偿还的,这部分非常重要。往往金融机构缺乏的都是,如何真的判断一个新的业务发展的未来。我们的优势就是很多母公司产品是客户核心运营资产。
    我们的业务不只是围绕着西门子做,我们也作为一个独立第三方金融机构来做,这些是为了发展第三方行业,我们涉及的领域非常管理。目前来讲除了飞机、基础设施这样的一些大型项目之外,几乎所有的领域里面,在中国全部都有涉及。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这么多,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会后继续联系,欢迎大家保持联系,谢谢!

高传义:感谢西门子租赁的杨总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他介绍了西门子集团产业链条以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一些特点。大家可以听得到,感觉得到,西门子能够做好了特点就是产融结合,而且是结合自己集团业务特点来发挥。这是跨国公司做租赁业务的一个共同特点。我自己本人以前曾经在IBM租赁也是这样的特点,就是把金融和技术牢牢结合在一起去发展他自己的金融业务。
    下面有请招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总裁给郭光我们介绍一下招银金融租赁的一些特色。有请。

郭光:金融界的朋友们、企业界的嘉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融资租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体会。开始之前,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招银租赁的基本情况。招银租赁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试点银行性的金融租赁公司之一。08年4月23在上海开业,今天为止成立了5年的时间,过去5年我们累计向各种企业投放额超过1000亿。目前为止核心资本资产650亿,招银租赁也是招商银行在上海设立的全资子公司,目前注册资本有400亿。
    今天主要分享两个方面的体会:
    一、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分析
    二、融资租赁服务体系与实体经济
    融资租赁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为止有30年的时间,真正快速发展是近10年的时间。特别是随着企业的认知度、政府环境不断的改善,以及参与主体的增多,使得融资租赁业务在中国有了更加快速的发展。07年以后银监会逐步开放和批准银行参与租赁业务,租赁行业,使得有更多的银行系的金融公司参与到这里。到目前为止整个融资租赁参与的企业应该是超过了500家。第一是参与主体的增多。第二是融资租赁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特别是过去五年,到2012年,整个融资资产总额已经超过1万5千亿,尤其是过去三年,市场规模迅速的增长。在高速增长的背后有三个方面因素驱动着中国融资租赁市场高速发展。
    第一个因素是中国的设备融资需求空间巨大。在过去的九年当中,固定资产投资过程来看,整个设备工具购置的投资占比始终是21%,绝对额从2003年的不到1.3万亿到现在已经超过了6.4万亿。设备需求融资空间巨大,趋势来看未来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驱动中国融资租赁市场增长的因素,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第一从社会角度来看,整个融资租赁业务它本身具有融资、投资、促销、变现、资产管理这五个方面的功能。以及以融资物、设备为链条的交易安排,资金用途比较明确,这都有利于整个交易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社会资源的节省和配置。
    从融资租赁服务对象来看,融资租赁可以节约设备用户的投资,加速设备的更替,促进产业的提升。同时也可以通过灵活租金的安排,能够在满足企业均衡负载,均衡税负,均衡现金流,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作为设备供应商来说可以加快供应商的现金回流,加快租赁款的回笼。
    从第三个角度来看,我们是融资融物,要比以往银行信贷也更好的风险的能力。第三个因素整个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环境不断的完善。包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开展的银改增的试点,今年下半年全面推开。同时包括银监会一些政策的支持,三个方面主要的因素推动了中国融资行业快速的发展。我们也很有信心,相信在未来五年、十年当中,中国的融资租赁行业依然会有更快的发展。
    第二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几年对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些体会。融资租赁是在整个大的市场中连接了设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一个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重要的产业。扮演的角色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从融资租赁服务体系和实体经济发展关系来看,从融资服务体系来看,作为货币资金需求方可以满足承租人的需求。作为应收租赁债券管理方可以满足设备供应商分期付款的信用销售市场需求。对长信投融资方式可以满足设备使用方使用胜于拥有的现代财务管理的需求。
    作为招银租赁成立五年来,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产品,以足智多谋这样一个大的产品理念,服务的理念来和实体经济有更好的契合。在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中,包括价值链的解决方案和行业解决方案和功能解决方案。从供应商租赁、经销商租赁、用户等几个方面提供价值链解决方案。从产品和行业来看我们服务了许许多多的实体经济行业,包括医疗、电力、煤炭等等。以我们的产品体系为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同时我们现在着力关注和发展跨境租赁,联合租赁,转租赁以及和银行我共同开拓资贷通这样的一些产品。
    我们这五年主要在四个大的板块为实体经济服务。一个是大型设备,第二个是飞机租赁,船舶租赁、供应商租赁。最主要的还是大型设备租赁,这是招银租赁这几年发展的重点。飞机比国银的李总小了许许多多,船舶方面超过了200万吨,有一个还算初局规模的团队。最重要的是大型设备方面,供应商租赁也在不断的扩展,希望将来有机会跟西门子这样以及其他著名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或者租赁公司有很好的合作,向你们学习。在供应商租赁里面有更多的拓展。
    就未来来看:租赁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当中如何扮演角色?以及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租赁公司如何定位和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我们未来五年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在未来我们作为租赁公司需要不断的提高我们自己的专业能力,加强有特色有创新走差异化竞争道路的租赁公司,只有这样我们自己基体的健康,才能取得长远健康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做百年老店。谢谢大家!

高传义:谢谢郭总的精彩介绍,作为银行租赁公司有非常好的资金成本优势和渠道优势。这样的一个优势促成了所有银行租赁公司能够快速发展,快速达到中国的金融租赁市场,达到60%到70%这样的市场份额。下面有请国泰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绪忠陈总,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讲内资融资租赁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样能够快速的发展。大家掌声欢迎。

陈绪忠: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在这次论坛上和业内同行一起交流,我来自山东,是国泰租赁总经理。我所从事的事具体的实物工作,今天论坛上我不准备从国泰租赁论国泰租赁,我今天发言只是一个经验的分享。今天主要想借着这个论坛和业内各位同仁一块就发展的问题进行交流。我也知道我们是从事实务工作的,我讲的发言跟专家比理论没有高度,观点也不是那么系统。我希望今天发言就行业问题说一些看法。
    今天发言的主题是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相关思考:包括两大部分:一、行业发展应该思考的根本问题和行业发展的现状。第二部分是优化发展应该继续思考的问题和路径。
    当前融资租赁行业发展根本问题和现状:融资租赁行业起源于上个世纪美国,当时二战以后许多制造企业,一方面社会有些企业制造产品,另一方面一些限制生产的产品不能流通,这种情况下很多制造企业通过把产品的所有权留在自己这儿,然后以出租的方式给下游用户使用。实现了传统服务的创新,融资租赁业的兴起发展更好的实现了产品向生产销售的转移。促进了社会实特经济的发展。同样当前现阶段的中国社会,经过上一轮经济高速发展以后,中国的经济业面临着许多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实体发展不完善,创新不够,供应不畅等很具体的问题。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大模式下,融资服务作为传统服务的服务品种,以及与服务相结合的形式被各界寄予厚望。大家希望在原来传统服务不足的基础上能够创新。包括现在很多学者,教科书都在总结融资租赁有哪些功能和手段,理论上都在讲这些。但是实际上理论上宣传功能的促进很多政府和机构在做这个了。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既关系着行业自身发展的问题,也承载着社会责任。能否得到健康发展?从根本上需要在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丰富社会服务品种的大前提下,从行业本质特征出发进行研究创新。一个行业能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看能不能提供取决于其他产业的功能和有价值的服务。现在都讲融资租赁好,但是和传统的业务相比到底有多少创新的手段?这应该是一个考虑的问题。我们也考虑任何一种商业模式,任何一种服务品种和服务,如果只满足租赁的要求,只满足一时的机会性经营,不能研究和发觉持续性的服务需求,那么行业既不会走远也很难做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很多新行业发展经历了多次反复洗牌的过程,付出了很高的行业发展成本和社会成本。这些可以给发展中的融资租赁行业一个非常好的启示。
    回头看行业现状,近些年来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有着突出的发展。一个是机构数量的增加,一个是业务规模的增加。整个行业注册资本金1820亿,全国融资租赁合同金额为55500亿,增长幅度66%。看到数字数量增长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影响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一方面从行业自身经营看,大量业务集中于以提供资金为目的,也就是说,当前行业发展不具备社会期许和自身应该提供的服务价值。缺乏长期发展的市场地位和空间。整个行业提供资金的同时也增加了集团服务,另一方面行业回归本质和发展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优化,我们过去也请过一些专家讲融资租赁业务,讲融资租赁的特征,交流过程中,我们一些同行提的很多问题,有一些问题有一些专家在会场上卡壳了,因为咱们现在谈行业功能和行业作用,很多时候是复制了过去从国外借鉴的一些东西。很多时候感觉理论上讲的比较多。很多东西功能和当时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有些时候税收政策也好,法律政策也好不支持,现在环境不优化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问题。比如我们说光用所有权的方式行不行?不行,因为制度不完善。所以优化环境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从行业来讲,真正考虑发展问题的根本性问题就是行业本质的问题。我希望能借这个机会提出这个问题让大家思考思考,反观一下行业本身和我们能提供的服务,我们能创造的服务价值到底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社会对我们行业的需要?
    第二个问题,优化行业发展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我现在所服务的国泰租赁公司,从07年创立到今天,走了7年,7年来公司注册资本发展到今天的30亿,和金融系的大规模不能比,但是我们这个公司作为那个区域来讲也算是有点影响。经常和一些朋友交流大家说你这个公司在这个区域也算一定有影响了,为什么看不到你们宣传呢?我经常和大家讲一个观点,我现在自己思考,我们公司能提供的服务和行业所能应该提供的服务价值,我觉得差距还是很大的,没有达到我自己期许的目标,还不值得宣传。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享受着自身成长的快乐,也肩负着成长的坚信。这些年来,我也多次参加有关行业发展的研讨会,也在会议上跟业内同事同业分享行业发展的问题,也吸取学习了很多东西。但是通过参加会议研讨交流,我感觉到有一个问题,优化发展和考虑行业发展这些事讨论的比较少一些。我们去年的时候业内几家公司自发的组织了一次研讨活动,研究有关发展问题大家交流探讨。不管什么形式,我感觉综合性研究的东西太少了。我认为尽管有一些对具体业务的研究这是必要的,但是长远看,这些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还应该对行业系统问题进行研讨,综合性的研讨。我也多次呼吁业内公司从融资租赁本质出发,靠有价值的服务迎接社会许可。因为没有价值的服务不利于整体发展。
    现在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整个行业,无论是对业务本质的问题,行业创新的问题,这些大家都在逐步的重视,很多公司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创新,做了很好的示范。尽管说有发展,有优化,但是行业进一步发展,进一步优化,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应该值得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就是制度的创新和优化发展环境问题。融资租赁行业受困于外部环境的具体问题很多,如果我们寄希望于从头开始,一个具体问题重新设立政策制度这既不现实,也会加大环境的成果,所以当前优化环境比较可行和科学的解决方法应该是从政策和理论层面上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业内同行可以考虑考虑,
    同时使一些现有的政策不能执行的问题放大了行业的问题,有些专家谈及如果融资租赁认可它是一个金融行业,有些同志也可以借鉴一些金融政策,很多问题就解决了。当前多头审批,多头监管的现实不应该成为否定各种业务都有融资租赁的特征。应该更加经济科学的优化发展。原来承认它是既定制度,结合行业特殊性,可能不适合这个行业的。
    现在无论是税务还是法律,还是会计,界定融资租赁都是界定一个标准,实际上这几个部门里都有体现,好像又多一个划分的标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层面应该进一步思考传统租赁和现实租赁,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划分的标准是什么。现在这种划分对我们具体业务经营中限制束缚非常多。对制度和政策设计上应该跳出既有的概念束缚,应该适合行业和社会发展界定相关标准。
    因此优化金融租赁环境发展,应该首先从顶层设计。九届于部门条块分割,如果超越现实的体制规则都不现实。从高层来讲,如果想让行业真正在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需要超越利益部门的第三方,通过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其次要重视业务性质的划分和行业的属性界定工作。统筹解决现实发展的诸多问题。
    第三,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服务应具有配套的法律和保障。要坚定不移的推动融资租赁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和法律属性逐步完善相关具体政策法规,给予行业和传统行业和其他银行不同的政策支持,这些都是推动行业创新和长远发展基本的法律和基本保障。
    第二个问题,同业自身思考的问题。有必要反复强调和说明的是,从理论上看,融资租赁行业之所以同银行等传统行业分离发展出来,客观上就要求其必须能够提供与传统银行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解决不能解决和不便解决的问题。以此达到进一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这是融资行业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根本要求。
    从行业来讲抱怨是不能赢得行业的重视的。如果从业机构靠机会性经营维系发展,满足于一手银行拿钱,一手同质化复制银行业务,既不会在市场中有竞争优势,也走不远。要着眼行业未来的发展,首先要着重考虑:
    1、对当前行业发展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培育机构和发展行业专业优势、增强技术服务等引起足够的重视。
    2、行业自身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要行业基础理论研究,对行业属性、业务背景、市场定位等一系列涉及行业发展问题加强研究。这既有利于优化行业发展有便于推动行业创新。
    3、各同业机构要自觉增强在业务时间里创新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借助于不断的优化的政策环境,和业务自身优势、政策优势、功能优势,通过交易主体不同关系的调整,通过对信息的掌控和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产品经营模式。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在不同的经营活动中受惠,这是所有行业需要研究的问题。
    因为社会的需求,我觉得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有责任通过自身的创新更好的回馈社会,也有权利借助环境优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自强和得到社会支持的新兴行业一定会在中国经济后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高传义:国泰租赁陈总其实也是一个老银行,原来在山东建设银行做过很多年的工作,之后也在保险公司工作过。陈总有很多金融的背景和经验,考虑融资租赁这件事情的时候放到了一个更大的层面思考这件事情。当然里面有很多建议,可能大家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也有可能主管当局我们还要进一步沟通。但是我总觉得行业内有很多这样的人想这些事情讨论这些事情对行业发展是非常好的。
    事实上国泰租赁是山东省做的最好、规模最大的内资融资租赁公司。他们经营的特色主要是矿山机械,他们也是借助了自己股东的背景,从矿山机械开展大量的租赁业务,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今天陈总讲的太宏观了,陈总很谦虚,后续大家有机会可以继续了解。下面有请德国交通信贷银行副总裁郭志超郭总,从国外银行的角度来谈一谈对于融资租赁市场和发展的考量。掌声有请。

郭志超: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很高应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探讨新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和壮大中国的飞机租赁产业。我是郭志超,供职于BBB银行,我在BBB银行有六年的工作经验,一直都是专注于飞机租赁这个行业。在此之前我是在ABM荷兰银行纽约做的是实物债券平台融资的工作。今天特别要谈到飞机租赁这个行业,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行业。今天介绍一下飞机租赁产业以及它在中国发展的前景。主要讲三个方面:
    一、航空租赁商业模式
    二、当前的市场环境
    三、中国飞机租赁企业的成长
    刚才郭总演讲中也提到了世界租赁产业蓬勃发展,从1970年非常小,只有0.5%的比例,到现在达到了30.7%,为什么租赁产业有这么蓬勃的发展呢?资本向来都是住住利润的,因为租赁这个行业是非常有利可图的。从飞机来讲,飞机公司租金的利润率和航空公司利润率相比,在金融危机的时候,99年当时从整个行业来讲航空公司是亏损的非常厉害,包括之后2001年左右也是亏损的,亏损原因一个是市场下降,另一方面国际油价高涨,导致很多国际国内航空公司亏损。相反整个市场波动这么大的情况下,租赁行业利润率保持着相对较高的水准。所以吸引了很多资本投入到租赁行业当中来。
    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战略,为什么差异化这么重要?(图)这个图是一个三维的图,横座标就是飞机资产的标准,不同的飞机有好坏之分,纵轴就是飞机的年龄,越年轻的飞机越容易吸引到一些资本,现在我们的客户最大的两家都是比较老牌的公司,机龄都比较老。有很多新兴租赁公司成立的时候也是跟我们国内租赁公司成立的时间相当,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公司发现了这个机会,所以美国很多PE资金公司都投入到了这个领域。但是PE投资很短一般要求三到五年要有一个回报的。所以去年他们都把这个业务卖给其他的公司撤退了。
    下面介绍一下飞机市场的环境:(图)这是现在飞机产业所处的状态可能很多行业不一样,从2010年开始还是向上的,并没有受到产业周期特别的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对这个产业的支持。波音美国最大的出口商,经济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是经济自我调整更新的过程,但是这个时候并没有调整,反而支持这个发展。美联储在不停的印钞票,导致很多投资流入市场,这又会给飞机市场带来新的变化,这也是我们租赁企业应该特别注意的。
    (图)这个图大家可以理解成交通的红绿灯、红色代表停或者是不足,绿色代表很通畅。这是从2003年一直到2012年有一个历史和未来的预测。是表示了它们在今后市场当中处的状况,如果你要融资借钱会想到降低成本,2003、2004年市场成本并不是很好,很多国家并不是很容易够能拿到出口信贷,一些资质不好的航空公司就很难拿到美国或者欧洲的出口信贷,这样买飞机的成本会非常高,所以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大家有所了解的话,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做飞机租赁方面的银行,从银行来说资金出租率来说也会提高一些成本,我们已经在早的时候已经进入飞机租赁领域,包括我们自身银行资本出租率都是在规定以下,不包括一些欧洲银行,他们资本出租率可能并不是很成熟。
    下面着重讲一下资本市场方面最新的情况,资本市场现在完成复苏了。这个量已经回到2007年之前的水准。大家可能很奇怪金融危机是不是已经过去了,可能大家觉得实体经济并没有那么大的复苏,但是资本市场上我们看到了很多业务已经复苏。无论是飞机、无论是船还是设备都面临一个产品更新换代的问题,1998年的时候当时是737800新引进到市场上来,它替代的是737400,这两个资产的价值变动,新的资产,新一代的飞机,它的折旧率是很小的。这样无论做哪方面的租赁,选择一个对今后市场上发展更有利的方向对于租赁企业来说是更重要的。
    中国飞机租赁企业的成长:中国租赁市场发展的很快,但是中国租赁业发展面临有三个问题亟待在进后成长道路中需要解决。
    第一就是业务方式。我觉得融资租赁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实际操作中经营型租赁更牵扯到资产,是把飞机、船或者设备自己拥有,租给您之后,用了十年之后还给我,就是一个残只处理的问题,这方面中国企业今后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第二从产业周期考虑。比如招银租赁和其他公司都介绍了,成立时间都在2007、2008年,那时候是市场低谷,当时投资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考量。但是,从2000年之后市场是上升的阶段,下一个阶段怎么样操作也是一个挑战。
    第三个挑战,很多国内租赁公司如果形容的话,现在是雨后春笋般的成长,大家都看到了利润和广阔的市场。但是业内人士都知道,中国在飞机购买上上可能要付出的更多,你可能觉得对你是非常不公平的,原因可能每个人都知道,这样购买价格很贵,租金方面回报不一定很高。很多企业都来竞争,这样竞价的时候给别人的点就非常低,这样会吃掉自己的利润率,这样很不好。但是怎么办呢?真的走出去跟国际市场跟别人竞争?其实像CBD、SBC都有尝试,但是毕竟是一个新鲜的现象,走出去、走到国外去可能新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都不是很熟悉。如果真出了事的话,可能还是要付一些学费,当然也是成长的一个过程。
    还有一点特别强调,中国非常租赁产业不但是对产业本身,它对咱们国家整个航空产业都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大家非常关注中国自己的大飞机,C919。目前为止它已经有近300架的订单,这方面很多都是从我们国内自己的租赁公司来定的,所以它是支持中国自己的飞机产业的发展。所以从资本方面是对实体经济最坚定的支持。因为外国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愿意买你的飞机,安全性等等考虑。但是因为中国自己租赁公司的出现也是主持了中国飞机产业的发展。
    总结:尽管面临着N多问题,但是毕竟有一个很好的前景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如果说过去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话,未来十年重点肯定是城镇化。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城镇化,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这样就为不但是航空比如汽车租赁业很多行业都提供了机会,这也是我们本土公司应该抓住的机会。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第一次座飞机的情景,可能当时你觉得很新鲜、很激动,但是其实在中国有很多很多千千万万的人还没有座过飞机。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产业的发展支持中国整个航空产业的提高,让每一个人都能实现飞行的梦想。谢谢大家!

高传义:感谢郭总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德国交通信贷银行是全球最大的交通运输类的融资银行之一。他们支持的航空业和航运业都是在整个世界航空运输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郭总今天主要跟大家讲了航空产业,这方面他是专业所在,所以讲的比较多。这里面有很多规律可以去发现,郭总的PPT里面给大家统计了很多数字,统计了很多发展的趋势,这块大家可以逐渐的能够体会到这样的一个市场,以及这个市场当中主要的参与者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以及在中国我们的航空租赁企业,航空租赁产业会朝哪个方向走。
    按照大会要求,之前的安排,我本人还有一个演讲,考虑到时间的关系,以及大家已经讲了很多了,我就简单的把我自己最近在跟行业交流过程当中我们所体会到的一点东西,以及我们正在做的一点事情,从上海租赁行业协会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国泰的陈总已经讲到了咱们国家租赁行业发展的趋势。到2012年年底合同规模达到1.55万亿。我做一个稍微乐观一点的预测,未来三年,假如说每年能够按照50%左右速度增长的话,三年以后这个数字是5.1万亿。这个数字的得来还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从2011年开始租赁业从业家数,从2、3百家迅速增长到了600家。投资人纷纷涌入,2013年一季度新成立公司达到68家。后续资本的投入和后续规模的增加给这个行业迅速的增长,快速的扩张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条件。所以如果三年以后我们乐观估计到了5万亿,可以说是8000亿美金这个水平,应该是到了世界最大的租赁市场的地位,超过了美国美国现有的数字是6000亿美金。再乐观的估计,在后面的三年,如果说因为基数大了,把增长率降低一点,降到30%左右的增长率,再用三年的时间,中国租赁业的规模可以达到11万亿。11万亿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基本上现在保险业和信托业的规模甚至超过了保险业和信托业的规模。所以用6年的时间,如果我们的租赁业发展到了10多万亿,这样的一个规模和市场格局,我相信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里面几个主要的变化,首先政策环境肯定会发生变化。举一个例子,当时2004年开始开始融资租赁立法的时候,经过了两年多三年社会普遍广泛的讨论,终于2006年的时候形成了准备上人大常委会去讨论的融资租赁法的草案稿,正准备上去的时候被人大法工委谢绝了。当时的理由就一条,这个行业太小了。当时是200亿人民币。当时说还在搞好几个大的法,包括信托法和保险法的修改告等等,当时说租赁业才两百亿,人家已经几万亿了,这样的市场根本排不上队。06年的时候是这样的情况,立法停下来了,我倒是感觉立法停下来其实挺好。当时立法是有一条说法的,是不能做不动产租赁的,如果真是规定了这件事,那我们市场三分之一规模做的不动产租赁,都废掉了,做不了,违法了。
    但是大家返回头想想由于这样的不确定性,这样的市场需求,反而使我们的融资租赁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做了很多创新。所以我自己的结论就认为,在这六年期间,在法规上,在市场格局上,在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上都会有显著的变化和深刻的变化。我们中国的租赁业下一步一定要走出去。这种国际化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大家知道去年年底曾经有过一个案例,当然现在还没有得到最终审批,就是新华信托牵头的一个财团收购了美国的LIC,300多亿美元的资产。这个过程当然还爱一些审批没有完结,如果做完了的话这也是中国租赁业走向国际的一个成功案例,也是中国租赁业未来在世界经济史上要能够突出显现的一个论据。
    第二简单跟大家汇报一下上海租赁行业协会。上海租赁行业协会成立在1999年,目前为只有140家会员,招银租赁、易银租赁这些大规模租赁公司有是我们协会的会员单位。我们做的事情解决“整合资源规范交易、完善市场”。从基础设施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从行业角度,在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下,以行业协会和行业下属单位的方式用公司化运作方式,做上海租赁业综合信息服务与交易平台。我们的网站是SLLE.ORG或者.CN。这平个台上可以把所有跟租赁相关的产业链条的对象全部包容进来。从投资人开始,成立租赁公司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过来找我们做咨询。从出租人的角度,如果想做业务,怎么把业务做大找我们。从承租人的角度,如果想找租赁公司想做业务到这儿来找。从租赁公司之间,我们有一些资产,我们可以去转让,我们现在由于规模的限制,由于产业的调整等等,我们想做租赁的转让,在我这儿,我这个平台可以做这样的事情。甚至于包括后面关于租赁所有的保险、保理、再融资、银行、以及担保这样的机构等等,在我们这儿都可以综合的一起提供这样的综合服务。
    这个平台我们已经开始试运行。欢迎大家成为我们整个这个平台的会员一起参加这方面的工作。
    时间关系不再多展开。按照大会的安排,今天上午上半段的分论坛到此结束,下面继续进行的是关于商业银行市场的前瞻与发展战略的论坛。有请下面分论坛的主持人奥新银行结构融资和出口信贷部总监皱小燕女士上台主持。

皱小燕:大家上午好!下面主题是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发展战略。我本们是在澳新银行工作,澳新银行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大的银行之一。位于世界银行的排名前25位,该行有177年的历史,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遍布营业机构。业务范围包括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主要的行业集中在能源矿产基础设施和农业。今天主要的讨论话题是在新形式下商业银行如何面对市场的竞争与挑战?如何处理好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今天邀请到了相关的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讨。下面请嘉宾上场分别是: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李运先生、澳洲联邦银行中国区首席代表章良先生、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先生、珠海华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宋群先生、国家金融安全及系统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崔文华女士。
    感谢嘉宾,首先请各位嘉宾用三、五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下他们自己和他们所在的单位,并且对商业银行这个主题简单概述一下观点。

李运: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嘉宾上午好!我是来自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的李运。今天主要谈一谈互联网金融的问题有两个基本认识,互联网金融是当前银行业转型的核心内容。第二个观点,商业银行做互联网金融可以着眼于四大业务、五大变革。互联网金融是银行业转型的核心内容,因为现在转型是银行业的关健词,大家都在搞转型。而且转型还不够,还要有银行的二次转型。现在银行业面临三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业务结构的优化,从批发银行转向中小企业、零售业务、中间业务。第二次转型主要是管理方式的创新,更加深化,资本约束和价值创造的理念。包括后台的工厂化运作,包括绩效靠评定价机制的完善。第三次转型主要是面向互联网金融和智慧银行的转型。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进场支付,这样的互联网技术改变了金融业的面貌。我们看到阿里巴巴、支付宝、腾讯有很多动作出来。像第三方支付、阿里贷、P2P、融资、网络保险、移动支付等等。在金融领域掀起狂风。我们认为短期内对传统的银行业并不构成显著的冲击,因为他们主要是做面向草根经济的小微商户的,经营和大型银行业经营上有一些错位经营。但是必须看到中长期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它给我们带来巨大理念的冲击,启示银行必须从现在开始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对银行业的布局。
    商业银行做互联网金融要着眼于四大业务五大变革。它是经营管理模式互联网化的变革,有四大业务领域,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网络理财、移动金融。除了四大业务之外必须要推动五大变革。深层次经营管理模式变革,第一个变革时数据分析挖掘的变革。因为互联网时代是数据为王的时代,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自己的数据采集、挖掘分析的能力。通过良好的数据挖掘更好的支持精准营销支持管理决策,支持风险控制。
    第二个变革是营销服务模式的变革。我们可以做微信唯博的营销。可以利用微信做客户服务。
    第三个变革是风险管理的变革。互联网时代银行要线上线下一起来强化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
    第四个是机制文化的变革。银行做互联网金融必须有一个互联网金融特区。
    互联网金融要求银行IT系统变革。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的意见。

皱小燕:谢谢李总精彩的发言。下面有请澳洲联邦银行中国区首席代表章良先生。

章良: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介绍一下澳洲联邦银行,澳洲联邦银行历史比较悠久,1911年底成立的,目前为止100多年的历史。在开行前50年一直在履行着澳大利亚中央银行的职能,一直到1960年澳大利亚成立了储备银行,在此以后继续是澳大利亚群资的国有银行,上世纪90年代通过几轮私有化,目前是一家私有化的银行。澳洲联邦银行规模比较大,按照市值计算澳洲联邦银行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银行,也是目前全球前十大银行。澳大利亚是个小国人口有2300万人口,2300万人口里澳洲联邦银行有1400万客户,5万名员工。
    再一个特点就是金融比较稳健。我们也是双A级评级的银行之一,从去年7月1号到今年3月30号,过去三个季度税后净利润57亿澳元。银行流动性非常好,目前流动资产大概1300亿澳元。澳洲联邦银行在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强劲的金融服务供应商,我们到中国是从94年进入中国,目前有上海一个分行,我们也投资了城市商业银行担任最大股东。另外交通银行我们也合资的保险公司,目前在河南开设了五家城镇银行。
    简单谈一下我个对商业银行市场前瞻的想法。我觉得银行的战略规划市场前瞻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保持银行长期的竞争力。如何保持竞争力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经济学上有一个鲶鱼效应,西班牙人喜欢吃沙丁鱼,它很教娇贵离开水很快会死,他们想办法把鲶鱼放进到笼子里,沙丁鱼为了逃命非常有活力。现在全球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并不缺少外部竞争对手的压力,特别是中国以外的金融市场银行业的整合兼并非常普遍。国内市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收购兼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更需要银行从内部找到我们自己的“鲶鱼”,调动我们自己的创造力。这方面有三点比较重要:
    一、客户服务,以客户为中心。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行业。基于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最好、最优质的服务,是银行的立业之本。前段时间全球金融危机可以看到有一些银行迷失了立业之本,没有从客户的利益出发,客户的需求出发,这引发出来了道德危机,成为触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我们银行不管是高层还是董事会,把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度作为我们的战略最最核心之一。我们在7年前就提出希望能够在澳大利亚所有的业务领域范围内都是客户满意度第一。去年是我们建行101年,我们也达到了这一目标。这一目标有很多很艰难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建立客户服务和高度诚信的企业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把客户当成朋友,替他们着想解决他们的问题。
    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业绩考核上都有很严格的指标,有业绩的反馈还有专业的培训。这样员工目标明确,工作很愉快,自然他们的服务质量就会提高。
    三、很多专家可能会看到我们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在澳大利亚平均客户持有产品数量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经过我们自己研究还是发现我们只满足了客户三分之一的需要,客户来到我们银行希望一次性的解决他们的银行帐户、养老金、保险各方面的需求。我们需要的就是简化产品流程,外部和客户感受这方面统一出发,让客户满足他们一站式产品的需要。
    下一步引来的就是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科技领先”。信息技术是所有传统产业想要继续发展的一个核心动力之一,所以我们从一个银行本身战略高度看待这个问题,过去几年时间我们投入超过10亿澳元更新银行系统,环球资本市场的操作系统、手机银行服务。目前我们是澳洲最大的网上银行,我们在澳洲的年轻客户里排名第一,我们的APP超过450万人下载,两个手机放在一起一碰也可以提供银行汇款,这是一个古老银行继续保持活力的体现。
    三、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随着金融危机以后各种监管进一步加强,银行在资本制约、风险偏好制约方面都有很大的约束。提高生产力、提高效率成为提高竞争利提高收益的很重要的来源。所以我们看待提高生产率不是简单的加长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而是怎么能够简化产品,简化流程,设计新的组织机构能够顺应生产力的发展,了解市场的需求。另外减少错误,简化工作是我们目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口号。时间关系简单先讲这几点,再重复一下,我个人的观点觉得客户服务、科技领先、生产力是银行保持长期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之一。

皱小燕:谢谢章行长,沙丁鱼的例子非常生动,三点意见也非常高度的概括。下面有请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先生发言。
连平:谢谢主持人,谢谢会议的邀请,提供这样一个跟在座和下面在座各位银行业和相关人士专家共同交流的机会。当前讨论商业银行的市场前瞻和发展战略确实是十分有意也十分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或者放大一点说,整个银行业在十年前,2003年以后推进了改革,主要是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之后可以看到整个银行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就是规模迅速高速增长。最近这几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高速增长,以至于整个社会包括各个方面都在反思,商业银行不该赚这么多的钱。现在的状况可以说从去年到今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概括了一下,目前商业银行至少有四重压力。
    第一重压力是来自与经济增长大幅放缓,我们国家经济增长30年代潜在增长率在9%到10%,最近这两年增速降到了8%以下。从10%左右掉到8%以下,这个幅度不可谓不小。这一方面使得最近银行业普遍感觉到产能过剩的行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非常令银行业难说的状态。过去我们说产能过剩可能就这么一批,十几个这样的行业,现在看起来大部分的行业都是产能过剩,或者说技术发展的趋势。现在有的银行做信贷的专业人士就觉得不知道信贷放哪投比较好。这是一个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之后主要是因为总需求迅速的收缩,但是产能还是保持在这里面对着迅速收缩的总需求,产能当然相应的过剩。
    第二个就是不良资产出现明显的反弹。去年到今年报道非常多。但是不在那些大家最担心的领域,房地产都还比较平稳,主要是钢贸、光伏、航运、造船和小微。区域来讲主要是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带。不良资产是不是见底了?远没有见底。商业银行不邻资产的状况往往会滞后两到三个季度,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
    第二个压力就是金融脱媒。非信贷的社会融资规模去年以来迅速发展,今年第一季度创历史新高,很多商业银行原来很想放的企业,比如大型企业,比如上市公司,现在人家发债券了,给他贷款他不要,或者给你点面子要一点点。另一方面很多行业还是需要贷款的,尤其平台和房地产。但是监管的要求,和商业银行谨慎的控制这些贷款,所以信贷流入非常缓慢。
    第三个是行业监管趋于严格。新的巴塞尔协议在国际上持续的向前推进。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原来这些标准、新的巴塞尔协议的制订都是针对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实施的。但是他们现在一再推迟。中国的银行业现在抢先实施了,在上海接待过来自美国银行业的专家,有的是在国际货币基金工作的,我说这是不是具有讽刺意义,他们承认。当然中国银行业总体情况比较好,我们有能力应对。但是不管怎么说对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在未来是有一定压力的。现在银行不敢说这个话了,就是几年之内不再融资,不敢讲这个话了,或者讲这个话可能会一次一次食言;这两年很多银行融资了,本来想三年左右不需要再融资,但是看目前增长状况,恐怕两年左右又需要融资了。对于银行业长期健康运行来讲,这样一种比较严格的监管体制是有利于健康运行的。
    还有就是渐渐业务方面的监管也是比较严格的。这跟整个社会舆论有关。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这方面的拓展,很难显现像前些年那样高速的增长。
    第四个压力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推进。去年首次把利率上幅空间开始分开,目前还是按兵不动,过程还是比较长的。不管怎么说跟降息结合在一起的利率市场化推进,使得商业银行利差明显的收窄。今年会是实质性的收窄,因为大量相关利率调整是在今年发生的。这样就会对今年整个影立得增速带来明显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压力,从短期到中期来看,恐怕很难有明显的改善。所以未来,我觉得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会保持一个明显低于前几年的增速的水平。我们本来预计今年会掉到10%以下,现在看来,由于整个融资需求还是比较强,从信贷角度来讲还是一个紧平衡。现在有人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我觉得不是太确切。可以说是结构性的需求不足,平台、房地产需求是很旺盛的。这个旺盛就体现在目前社会融资规模迅速扩大,信托、委托扩大,外汇占款上升同时反应资本的流入通过这些渠道流到了平台和房地产。
    最近有一个统计,新增的社会融资规模中接近80%是流向了平台湾合乎房地产。因为今年监管部门规定平台贷款的余额不能增加,它需求很大但是不能增加。房地产信贷也非常谨慎,在整个信贷中占的比重是有所回落的。这些方面搞不到钱就想办法从别的地方搞钱。所以总的来说是一种结构型的需求不足。所以未来银行的经营压力还是非常明显的,除了这四重以外,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方面,大的方面就是这些。对银行来说怎么办?各家银行都已经有了对策,或者说正在事实或者思考推进措施。长期以来有各种说法,差异化的竞争、转型发展、创新,或者说在业务结构方面有一些明显的推进。比如说发展零售银行等等,这些都在做。时间关系不多展开讨论,简单说一下我的思路,我觉得对银行业来讲大的方面来说,外部要想方设法开拓蓝海。对内部来讲要想办法打造红海。蓝海就是新的业务新的渠道,新的客户。比如新的客户,我们要在原有客户阵地牢牢掌握住的情况下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小微、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等很多新的客户有待于银行开发。包括文化、传媒等等。
    当然,这些领域中风险相对来说对于那些国有大型企业来讲风险相对大一些。但是银行要学会到这些新的领域当种结实新的形式的风险态度开拓你的蓝海。
    业务也要朝新的领域发展。新的领域未来空间还是很大的。比如说跟资产管理也许的,跟资本市场有关的,过货币市场有关的,还有和我们境外交易发展,包括离岸人民币跨境业务等等。改革是要向前推进的,金融领域三项改革十分关键,资本和帐户下的货币和兑换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这些改革向前推进无疑对我讲的资本市场会带来大量的商机。所以要注意,在改革的背景下,改革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把握新的业务机会。我相信这些业务机会空间是很大的。
    还有就是新的渠道。对于网络这块来说,过去大中型银行之所以没有更多的关注,的确是因为客户定位,网上所做的客户定位本身不是银行的客户。也正是因为这些客户在银行得不到融资到网上融资。未来不会这样,这些客户银行要注意把握,也就是要竞争。另外银行可以把自己所做的目标客户逐步导入到网络上去。
    所以这块领域中将来发展空间很大。有人说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成为红海了,我说远远不是。商业银行未来介入这块领域空间很大现在都在谋划、制订规划、采取什么样的举措都在研究。我相信未来会大举进入这个领域。这也是我们监管部门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网络上的草根融资国家是支持的,连税收都没有。
    内部来讲我用了打造红海,红海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内部要打造一些新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机制。促使内部经营管理更多的能够做到责权利的统一。内部也要市场化商业化这样才使得企业内部能够非常好的服务客户,能够根据实际的需要迅速的进行应对。
    总的来说就是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改善结构,降低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在很多方面推进改革。比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不要认为三会很齐全了,但是运行的怎么样,是不是按照商业化市场化的原则?通行的原则在运行呢?是不是有的大股东或者说一股独大,对业务干涉太多了,是不是有的股东有这种倾向,在朝着扮演一个监管者的角色发展的倾向?我觉得这些都需要很好的反思。还有就是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如何按照专业条块来做,而不惜按照过去以“块、块”为主的方式在做。在推进的时候主力是关山重重,风险也是很大的。如果说下定决心一以贯之的向前推进,应该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皱小燕:接下来请华润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宋群发言。
宋群:华润在三年以前入股了珠海市商业银行,我们持股份75%是控股大股东。过去三年中,我们对于产融结合,对于金融怎么能够更好的和实体经济做一个更紧密的结合做了很多探索。讲三个观点:
    第一中国商业银行一定要有危机感;第二中国商业银行一定要非常关注我们自己创新的能力;第三个是中国的商业银行一定要和实体经济有一个更紧密的结合。
    危机感:1997年到2003年是中国银行业非常关键的五年时间,在那段时间,五年的范围之内,应该说中国的国有大的银行都已经是技术上倒闭了,从2003年以后我们银行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转制,上市,引进国际的赞投等等法政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客观的讲虽然银行风险管控的能力,虽然内部的运营能力客户服务的能力都已经取得非常大的改变。但是,我们银行业搭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顺风车,银行业没有经历过真正中国市场金融风暴的检验。现在随着经济的下滑,随着经济增速的放慢,银行业问题已经逐渐显现。所以商业银行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危机感。如果是利率市场放开了,如果是我们整个货币信贷市场逐渐放开了,银行在货币市场当中占比不是那么高了,这种情况下银行一定会面临一次很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或早或晚总会到来的,中国的银行业要非常强的危机意识。
    第二个就是创新的问题。总体来讲中国的金融业、银行业创新能力是不足的。尤其是和世界比较发达的市场相比,我们的创新能力远远不足。创新领域就是四个领域的创新:
    第一生意模式的创新;第二产品层面的创新;第三渠道层面的创新;第四服务方式的创新。比如说生意模式的创新,国内有人开玩笑说中国银行业其实没有四大行,十三个股份制银行或者149家城商行,我们只有200来家工商银行,有大的工商银行,有一堆小的工商银行,这是开玩笑容但是我们的生意模式,我们的客户营销,我们的产品等等,虽然很多银行都在谈特色化的经营,谈创新,谈专业专长。但是实际看过去仔细分析一下,每家银行做法差别并不是很大。我们在创新能力上,在专业化经营上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在国外其实有一些生意模式的创新,对传统银行是有非常大的冲击的,对银行业发展产生很多的变化。比如说欧洲市场、澳洲市场有一家做的非常好的银行,是荷兰的直银,是纯粹的网络银行。尤其在澳洲一些欧美没有传统网点的市场,纯粹用网络银行概念经营。带来的就是成本非常低,对于客户回报和存款利率高一些,贷款利率比较低一些。这样的网络银行对于传播的银行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很多银行就是ING把市场份额抢走了,很多银行不断的探索自己在电子银行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网络银行这种新的生意模式。传统银行做这个事情是比较艰难的,但是这个路大家一直都在走下去。国内独特商业模式的创立,目前来讲是不多的,亮点不多,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也是比较少的。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在英国有一个很大的超市零售商,在过去实行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转型。传统的超市受到了电商极大的冲击,大家都觉得这个超市如果不再做转型的话,未来会有很强的竞争压力,过去两三年当中,非常好的做到了传统的零售网点为主的电商转型成为有传统的网点为它的基础,同时开发了大量的电商的网上服务。它和金融业做了非常好的结合。这种转型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是有很好的启迪作用。未来电子的发展,未来网商的发展电商的发展一定会对传统业务产生很大的冲击,如果我们能把握住趋势,做好电子渠道方面的创新,对商业银行未来成长一定是非常关键的。
    第三个就是实体经济和金融的紧密结合。不客气讲中国银行业市场化远远落后于经济领域的市场化进程的。我们很多领域市场化已经放开了,是充分的市场竞争,不光和自己企业竞争,和国外企业也在同等的平台上竞争。但是中国的银行业一直到今天为止还是处于高度保护状态的。不管是准入门槛,并购、未来的发展,很多事情都是在政府监管机构保护伞之下的。尽管机构也非常担心银行业风险承受的能力,所以出台了很多文件,像一个保姆一样呵护着我们的金融机构和银行。在这种市场环境之下,监管环境之下,我们银行的竞争能力是一个很大的问号,真正市场风险承受能力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金融业和银行业对实体之间的连接一定要更紧密。商业银行发展的未来当中一定要非常关注货币经济、金融产业和实业之间非常紧密的结合。这种结合要关注了解产业的发展规律,要关注客户的需求,同时在不同的成面比如股权层面要有更多的模式。比如华润集团入股商业银行,有不少的民企和国企不断的进入了金融业。入股并不是最终目的,最关键的是银行对于产业航意的了解。现在华润银行在探索的谌业链金融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如果真能了解房地产发展的规律,我们真能了解水泥行业发展规律或者医药行业发展规律,如果对这个产业了解的越多,围绕产业链对不同的客户群体了解金融产业越多,针对他们的金融需求设计不同的产品,这样银行才会真正的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才会有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核心的能力。

皱小燕:谢谢宋行长全面介绍了个人的观点,非常有帮助。接下来听一下从金融安全角度,国家金融安全及系统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崔文华的观点。

崔文华:谢谢各位嘉宾,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中心,我们中心09年的时候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的,主要依托单位是金融行业和几所大学共同来组建。目的是针对金融领域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研究,同时针对金融信息处理、货币反假和流通管理技术开发利用在商业银行里面推广这样的一个目的,借此带动我们这个行业的技术发展的这样一个目标。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过去几十年间见证了中国商业银行高速的发展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因素。信息化技术的成功应用在银行里的应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商业银行里的业务由原来完全手工操作到现在全部是信息化环境,一直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云计算、大数据这样的一些新模式的应用。信息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说,整个银行业发展的过程之中,技术创新是在这里面扮演的角色和它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今天银行市场前瞻和发展战略论坛话题里面,从技术创新角度谈谈三个自己的观点。
    一、我们在传统的商业银行领域里面,业务创新也好还是流程创新,风险控制是第一位。随着商业银行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求,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目标前提下,单纯的传统的以风险控制作为主要的管理思想不能满足银行发展的需求。也会由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制约银行发展的步伐。新技术的及时引进,真正的能够从成本、效率、还有风险、管控这样的一个均衡管理思想,我认为技术进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过去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有了非常明显的一些例子。以现金业务处理流程为例,大家关注的是每一个交接环节,每一个关键点都是风险管理的过程。不惜牺牲成本效率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安全。这是很多商业银行普遍的思想。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这样的思路,传统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影响整个银行发展的。所以新技术及时的改进,改善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对商业银行的各个制度包括流程优化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在在商业银行各个环节里有很多新的技术、物联网技术。在我们的前台、后台核心业务、信息安全,包括物联网新的技术都能及时的引进,有的技术能把商业银行的一些环节取消掉,这样效率能够整体提高,另外整个成本上也有了非常大的降低。这是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成本效率风险管控均衡管理的思想。
    第二,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还是注重技术这各环节。我们有非常深的体会,在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里面,包括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从过去几十年,三十年商业银行里从运用信息技术到智能化的应用领域里,有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开始人的手工劳动提升到自动化这样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就是自动化到金融电子化,到现在提升到智能化发展过程之中。事实上技术进步都在这里边沿了重要角色。国家行业里面的状况并不是非常乐观,我们这个行业,中国的企业有300多家,给我们商业银行提供各式各样产品创新个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这样的一些服务支撑。技术相对完整,但是整个水平来说和国外发展银行有一定差距。
    另外软件系统上从基础核心的技术,像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针对我们这个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包括面向未来的新的互联网技术,银行真正创新它的技术基础是第一位的。所以这方面我们应该是一体化的,由产业到银行,到监管部门到产业政策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战略思路,真正支持这方面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的一些提升和能力的提高,来保证真正的技术和金融安全和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水平,使我们在这个行业能够高速快速发展。
    第三个问题,商业银行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整个技术创新不是单一的一个点。现在越来越多的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以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考虑。各个银行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还有中小型商业银行,每一个银行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推出自己的新产品。所以它的业务需求也是不同的。我们间滚部门提出要求,包括商业银行自己产品创新也都是有一个个性化的方案。所以整个业务创新、流程创新之中伴随着技术创新,应该是多层次系统性思维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监管部门提出一个观点全部都在商业银行推行,商业银行有自己总行的,有各个自己分行的思维。合各个商业应银行不同,下面没有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协调机制,就造成了我们这个行业里,如果真正的在业务整合和创新过程中达不到预想的目标。事实上我们有非常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推行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多层次的需求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架构设计就使得商业银行达不到按照发展的要求,实现预想的效果,技术成熟度上没有很好的论证。使得达不到整个技术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够起到一个必要的支撑作用。

皱小燕:几位行长以及崔主任发言第一轮已经完成,商业银行发展关键怎么样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怎么样创新?开展新业务的同时控制风险这样才能生存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对国际银行业乃至整体经济都是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商业银行倒闭,经济也陷入衰退。这也暴露了银行业风险管控的一些缺陷。2010年年底巴塞尔协会委员会出台了新的巴塞尔三的规定,第一次把银行风险纳入管控。一些风险权重等提高了风险比例。原来我们做ECA项下的贷款,由出口金融机构担保的贷款原来权重可能是20%,巴塞尔三出台之后提高了100%,这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有了很大的影响;很多银行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国家银监会也出台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引,主要是对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提高了标准。接下来问一下在座的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行长,包括金融安全的崔文华女士,听听你们的看法,银行一般大家都觉得愿意做锦上添花的事儿,像雪中送炭的事儿不愿意做。主要是从风险角度考虑。中小企业缺资金,但是确实贷款比较难。商业银行要发展,提高竞争力,要开拓新的市场,那么对于风险这块怎么权衡?

李运:风险就是银行的永恒主题,银行就是做“风险”的,目前银行业的外部环境基本都跟风险有关。一个是经济环境的影响,另一个是利率市场化。首先利率风险更复杂。同时利率市场化之后企业对于客户群的调整会有变化,有些银行可能会更倾向于做一些高收益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业务,这个过程中也会伴随着扩大的风险,同时业务创新创业务的风险也不可小看。
    再一个是是脱媒的风险。包括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阿里贷它的风险控制其实在机理上跟传统银行不一样,传统银行做风险控制主要看报表,有没有抵押,他们看的是电商平台上的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基于数据快速的决策。未来银行做网络贷款我们也有一块以电商数据为基础做网络融资,也是面临着一个风险控制模式的变更。包括人人贷,提供的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凑合借款人之间交易的达成,这中间都有新的风险控制在里面。对于银行来讲做类似这样的平台,包括做网上的供应链融资都要面对风险控制、贷扣管理机理上的变化。

章良: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风险管理出风险大的地方都是对风险的业务,实际支持的业务没有真实的了解,出风险的时候大多数是因为支持的业务和你真的想做的时候中间是有偏差的。实际运营过程中确实存在大型企业比较容易拿到信贷,对银行来说这样的信贷定价方面会比较低。中小企业比较需要资金,有一定困难能够得到银行资金的支持。有两个部分能够缓解,第一是定价。风险和回报一定是相关联的。我如果做了高风险的业务那么回报盲从就要弥补多出来的风险。定价机制方面国内很多都做的很好,并且能够适当的价格提高弥补他们多拿的这部分风险。
    第二,风险评估方面需要有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机制。国外积分卡贷款是可以拿到贷款,国内还是靠主观经验判断客户。不能通过数据采集形成一系列系统的做法,对小微企业的风险做一些数据化定量的判断。

连平:这个问题上现在一个焦点就是小微企业银行认为它风险比较大,对它的融资虽然最近这些年增速还是比较快,还是不能满足要求。这个问题始终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货币政策有所偏紧的情况下,信贷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往往出现信贷有限资源流向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比较困难。
    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两方面看,一方面一味的说商业银行不重视小微企业,怕担风险不给他融资也不完全对。因为追究目前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如果跟发达国家相比的话有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本身财务透明度比较差。而且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也不是很完善。这些方面的状况是不能够令商业银行满意的,这点很重要。
    举一个例子,美国有家银行,做小微业务做的很好,完全是通过网上获取的信息,几乎不跟客户见面到有关部门获取大量数据,谈也不谈,也没有抵押,完全是根据判断给他判断,几乎没有不良。首先一条信息是高度透明而且选出来的微企业主诚信是非常好的,这个是可以观察的。中国有这样数据库吗?没有。有时候要获得一些信息不是电话不对,就是地址不对,财务报表更不用说了。往往有点水分也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要改变思路。因为长期以来他们做惯了大企业、中型企业,做惯了跟政府背景有关的企业,做小微企业要动脑筋,流程需要改善、制度需要改善,也要勇于承担风险。但是整个理念还要改变,制度流程等等都需要改变这样才能推动发展。
    因为用大公司流程对小公司肯定不行。现在在监管部门严格要求下,很多大银行小微业务也得到了发展。但是银行中存在这样的倾斜,做着做着小微客户又做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客户。因为还是这样的理念和判断,因为小微确实难处比较大。中型企业实力比较强,能够拿出来令你信服的担保资源比小微客户强,做着做着往这上面去了。这样的状况一批银行都有这样的现象,这也是未来应该加以关注的。应该是两方面共同的努力,这样才能使业务做起来,真正能够控制住这个领域的风险。

皱小燕:国家今年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91年的时候我们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担保公司,商业银行现在很多也是通过跟他们的合作来转让风险。一方面风险的规避、控制、同时转移。这也是商业银行战略的考虑,通过跟国家政策性银行,跟ECA的合作,中长期、短期的风险可以规避一部分。谢谢连教授。

宋群:从银行角度来讲,大家非常关心的像连教授刚才讲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实商业银行两个方面有顾虑,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难题。商业银行角度来讲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的问题就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风险问题,第二是成本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小企业信息的准确性、透明度这些都是有问题的。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讲怎么准确的把握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数据的准确性,后面隐藏的风险,这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第二个是运营成本的问题按照目前很多银行的做法,运营模式上、贷款审批和发放的流程上不做新的尝试和改变很难解决运营成本的问题和面临的一个共性的挑战是,比如放一个10万的贷款给中小型企业,所经历的流程和放10亿给一个大型企业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所以对商业银行来讲到了经营单位会感觉到很多经营单位分行支行都愿意做大中型客户。从银行角度来讲如果能解决风险辨识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就会找到突破口和解决方式。
    举一个例子,华润银行现在正在做的中小型企业有一个产品的平台,就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探索。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平台是易润通,是全电子和平台和华润万家的供货商紧密结合。这些中小型企业很难分析它的财务数字,但是我们和华润万较一起梳理客户,比如欧三年、五年历史的供货量,我们和它一气呵客户进行分成,对好的客户进行主动授信,告诉客户你已经在华润银行获取了多少万元的恶毒,如果需要微贷小贷可以到华润银行申请。从客户贷款申请、审批、发放、还款都是网络上进行。从银行角度来讲极大的降低了我们的运营成本,也非常好的有一个方式辨识客户的风险。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华润零售系中小型客户我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个模式可以复制。如果解决这两个问题,再加上对于行业的理解银行辨识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会有一种比较好的思路。我倒是不太赞成中国的所有银行都一定要去做中小企业,因为每个大小不同,一定有不同的方式。要真正找到自己的客户,适合自己的客户群体,围绕这些客户群体设计不同的产品,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应该有自己更关注的群体管控我们自己的风险。

皱小燕:商业银行做好首先要做好自己熟悉的领域的客户,要做就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风险把控不好的话对业务发展也很有影响。
    最后再请崔主任从是风险管的专家了,目前你们中心跟商业银行跟各家银行是怎么样的合作方式?

崔文华:从两个方面来看,针对银行内部主要是核心业务的风险管控。其实最大的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错综复杂的环境,包括企业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包括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贷款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尤其中国市场环境下我们肯定有一些大的数据信息的来源,有很多是平台缺少的情况下,我们中心和商业银行之间,现在关注的风险,跟商业银行之间最重要的还是为我们商业银行提供一些内部的像金融安全的的一些信息安全技术,货币反假、现金运营这样的一些合作。有一些内部的运营流程和信息技术安全性的提供,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解决方案和产品的研究。
    但是针对外部我们也有过专项探讨。中国真正在外部风险管控产品上还是应该要有真正的风险预警机制。这个基础还应该是由信息化系统作为平台采集数据。我们现在的状况是相对不真实,错综复杂的信息来源,没有办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或者它的多样性。但是我们还是在往这个路走,很多信息,包括原来已经有的很好的平台可以利用。那么就需要商业银行积极的探索一些新的角度和方法。比如淘宝网原来有的数据的结合,怎么样把这些东西跟现有的目标客户或者是需求结合在一起,产生外部的风险控制的新的手段。
    对于银行内部来说,我们应该真正的从成本和效率风险管控三个方面去做。因为也非常大的体会,商业银行内部自己有一些业务,事实上还没有真正的从精细化、量化的数据预测、包括运营的数据的流程优化,我们有很多效率还不是很高。大家的误区就是我们在制度上有很多限制,但是怎么样既能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把传统的方式改掉,现在很多商业银行取得了探索,很多核心业务已经在实施了。所以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非常大的进步和市场空间,包括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能够继续去完成。

连平:有一个启发,我觉得中国银行体系中其实从结构上来讲还缺一块,那就是小型商业银行。银行业它的客户定位比较清晰,比如大型银行,它的客户定位就是大客户,如果它不以大客户作为主要的客户定位,那么大客户谁来做?小银行去做吗?显然是不合适的。中型银行客户定位应该以中型的为主。在中国的现有体系中,大家可能会想到城市商业银行,还想到小额贷款公司。其实现在城市商业银行也很大程度的变化,有很多组成了比较大的区域型的银行,有的业务也在做大。做小微就是社区类的非常小的商业银行,类似于小型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在中国的体制下不是一家银行,它的借贷杠杆是非常低的。现在为止没超过1万亿,未来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如果说不创造出一个新的银行的结构的话,有这么一块小型商业银行的话,将来这块始终是缺少对小微企业融资的主力军。就是应该有这样一批小微银行,将来小额贷款公司一个是要放开标准,不应该在农村,而主要在城市,城市缺这一块。
    第二个就是允许民营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中办小型商业银行,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我呼吁监管部门在改革大潮这样的一个趋势下应该慎重的考虑这个问题。

皱小燕:谢谢连教授,这也是我们中国金融发展的一个战略。时间关系上午论坛到这儿,再次感谢五位嘉宾精彩发言。

 

时间:2013.5.23 下午
地点:天伦王朝二层(B厅)
主题:2013中国金融论论坛——跨境投资与并购的新机遇
主持人: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主管合伙人  宋安澜

宋安澜: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本场主持人软银中国主管合伙人宋安澜,欢迎大家的到来。大家知道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式不是特别乐观,机构预测二季度GDP增长率7.7%,根据最新发布的PMI指数好像是49.6%,低于50%是萎缩,高于50%就是增长。所以说我们现在看来经济增长还是放缓的,而且需求面比较疲软,而且又看不到国家的刺激政策,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怎么给股民也好、或者其他的领域也好,怎么赚钱?今天下午的主题是跨境投资和并购的新机遇。今天请到的几位嘉宾,第一位是深圳清研睿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索咏红女士、波鸿集团董事长董平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华北投资推广总监胡盛龙先生、香港美银美林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工业部联系主管石坦明先生。首先有请深圳清研睿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索咏红女士。

索咏红: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会和大家,因为昨天我们也是得到了中国最具成长性的股权投资机构这样的一个荣誉,这是对清研睿合的肯定和鼓舞,在这样的一个鼓励下我相信我们清研睿合会继续沿着股权投资、兼并收购这条路上努力的前行。
    今天下午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我的题目是“并购成长中的机遇”。用这个词“东风西渐”形容一下并购跨境的行为,是形容我对目前中国企业参与跨境并购情形的描述。毫无疑问,中国企业海外之行剑指市场、技术、品牌。这是伴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催生出来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知道我们有些海外经济体低迷、衰退带来了一些资产洼地,抄底性的收购机会,这是大家都必须去敏锐捕捉和挖掘的,还有一个就是政策性的原因。去年年底十二部委联合发布文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指导性文件,这个文件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预测2013年跨境并购行为依然会得到增长。在欧洲、澳洲和北美地区,尤其澳洲大家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标的性的区域。欧洲企业有强烈的出卖资产的冲动合欲望。当然我们一方面需要把握这样的机会,当然要警惕海外经济恶化带来的风险。金融危机对全球性经济带来的影响是长期和深远的,大家都要警惕。
    2012年中国企业出境并购案例有166起,涉及并购金额是300亿美金,这是一些比较大的并购案例,2012年到2013年出境并购行为如火如荼,跨境并购很复杂,风险因为在座各位都是行家里手,不一一赘述。我们观察到在很跨境并购尤其出境并购行为中,很多企业,尤其民营企业,很多都用了国家性政策银行的支持。现在跨境并购这样的行为如火如荼,大家说并购是输家的游戏,我们曾经以为持着这么雄厚的资本可以笑傲江湖,但是在保护主义面前屡屡碰壁。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一个碰撞、总结和获得经验的过程。我们学会了并购过程中要动脑筋、而且我们学会了前期和后期整个过程是非常谨慎和系统的浩大的工程。我们也懂得了出境并购中管理文化后劲的整合一定要深刻体会到它的重要性。
    中国企业已经逐渐成熟起来,其中有一点出境企业并购现在有点民进国退,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的方式。我们现在把眼光转向我们自己,转向中国国内的并购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大家知道并购潮是不是来了这个问题现在已经不用讨论了。我用了“风起云涌”这个词表达我对国内并购市场的观点。从2012年开始尤其明显的是并购参与者越来越,包括国企、民企、PE结构都参与了。
    行业分布:机械制造、能源矿业、并购前几大行业里出现了包括金融行业、房地产业和生物技术医疗健康、IT、文化产业这些新兴战略性行业的一些身影。这从另一个侧面体验参与并购交易主体已经变得丰富多样。梳理一下国内并购这样火热它的大的背景是什么?
    第一个毫无疑问是政策层面的,环境非常重要。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变成每个人都必须要提的词。产业结构调整为并购带来了重大契机。另外从监管层面和政策制订者层面对产业整合并购支持态度非常明确;并购重组被视为是加快结构经济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非常有效的手段。大环境决定了并购是有发展的。
    第二点,经过这么年的发展尤其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并购市场有一批生力军,有并购的动力和能力。必须要提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面临着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面临着要非常快速的扩大规模。在这样一个课题面前,并购可能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选择。另一方面来讲,确实一个成功的并购,会完善上市公司的产业链条,会对上市公司的规模和盈利水平的提升带来正向性的影响。当然也会带来很多协同效应。
    另外,还要指出并购支付方式的进步。以前大部分是现金支付,现在可以看到现金加股份,包括发行股份配套融资的使用,这些都非常好。财务杠杆的运用非常强烈的促进了企业的并购能力。
    第三个原因必须提的,而且我个人的判断是,这个原因会在接下来两到三年中国国内市场上影响很大,对并购主体和行为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现在IPO五退出非常有压力,昨天我们钓鱼台的会议中,一行三会的里面我非常关注刘主席的讲话,但是通篇听下来没有听出一点开闸的端倪,A股已经很长的空窗期了,目前市场不明确,压力非常大,造成PE机构存在退出的压力,不得不认真的思考也没有替代性的退出方式锁定收益。这点听上去好像并购成了一个被动的原因,我认为不是。因为包括我们在内的其他的一些同行,我们在从去年到今年并购交易操作中,我们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个,我们觉得如果被收购企业它存在着收购企业所给予的资产价值的时候,包括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的话,价格是有可能高溢价的。我们经过一轮较量之后才发现产业资本出价有可能是有很高的回报的。PE机构它的退出回报性确实很重要。所以PE机构的参与,PE机构所释放出来股权的并购性的机会,也是国内并购市场得以活跃的主要的原因。尤其是在2013年包括这两天我在北京也在接触,我们特别发现,尤其进入2013年以后,有很多并购交易在酝酿中,磋商中、蓄势待发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内并购市场在这个诱引之下应该得到快速的发展。
    国内并购的困难和障碍都有,这跟境外并购都一样,都存在。因为毕竟是相对新鲜的。比如说金融工具还是要创新,比如期待借壳,还有我们的财务顾问能力,还是弱一点。包括投行在内的财务顾问大部分定义在通道和执行的过程中。包括战略性的梳理和诉求的挖掘都有长足的可挖掘的空间,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提升的地方。
    接下来简单说一下在并购中能把握到什么样的机会?我认为是很多的,而且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探索中看到挖掘这些机会。今天简单分享一下简单直白的机会。
    比如我们可以投资于存在的被收购的价值和潜能的企业,但是这个一点都不简单,因为行业选择非常重要,产业理解能力非常重要。这是为什么去年起我们顾问团队里就邀请那些具有专业产业分析能力的专家加入进来。我认为它对我们的整个产业梳理帮助非常大。
    另外一些技术性的,条款的设定,可能跟纯粹股权投资相比,这些条款要格外的关注。还有一些机会比如中介服务商的机会。我们也做财务顾问,我们也获益与此,这个领域中,包括有项目资源,包括信息的优势,包括整合能力、包括对当地政策游戏规则的理解,都有可能帮你创造出一些中介服务的机会。
    并购基金2013年会成为主流。并购基金在欧美全球市场上它的占比很高,在中国并购基金我看到过一个统计数据说有一成,但是我觉得没有那么多。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并购基金没有那么多。目前中国包括像走前列的,已经抢占先机的是有券商背景和产业资本背景的基金。我们非常相信接下来的两年中并购基金多元化趋势会非常明显,包括PE机构会参与进来。他们进来会带来什么新鲜的事情呢?他们思维方式会不一样,他们会带来创新的并购工具和可能有一些更丰富的交易的主体、并购的行业会催生出来。因为PE机构关注的行业还是有它的特性的。2013年会成为并购基金的投资元年,这是一种表达方式,是大家的共同认为,并购基金会有长足的发展得到一个持续性的增长。
    我们大家都知道西方经济史上有过五次并购浪潮,每一次浪潮都对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的作用,我不敢说接下来这是一个浪潮,但是一定会涌现出非常多的机会有待我们挖掘、把握。我们清研睿合会和大家一起有我们的经验、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共同把握资源,为我们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贡献一点点力量。谢谢大家!

宋安澜:谢谢索总的发言。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并购里也是一个主要的力量,我们国内做了很大一单就是波鸿集团今天也到场了,我们有请波鸿集团的董事长董平先生。
董平: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更快的拓展到国际的空间。跨国之间并购活动日趋增多,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通过跨国并购方式参与全球竞争。
    并购重组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习总书记2010年就提出我们在国家十二五要进一步推动更多的中资企业走出去,推动更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这是加快我国经济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也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为什么要走出去?我认为中国未来经济一定是实体经济致胜,我们分析我们从事的每一个领域,包括农业、船舶、机械、重工、电子、信息产业、IT、包括娱乐行业等等,所有行业与国外差距明显。要想缩短差距,走自主创新不依托国外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先进的人才、优秀的人才和团队很难自主创新,跟国外缩小差距。差距不被拉大就已经最好。所以我认为中国要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最好的就是要走出去。
    国内企业走出去实施海外并购参与国际竞争,国务院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有九个产业提出要明确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走并购,包括国内国外并购有明确的意见。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同的是,刚才索总已经讲到了,近两年发生最大的变化就是民营企业成了主力。国有企业在国外也会受到一些限制,比较敏感。我们曾经在前年签约仪式上讲到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这段话,被翻译删掉了,他特别反对中国民营企业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所以可以看出来国外对中国国有企业国家资本进入还是比较敏感的。
    2012年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总量上升到63%,国有企业下降了37%,我估计趋势还会增大。2012年欧债危机继续蔓延,但是全球十大并购案中包括三一重工和中海油的收购案等等,等等都是品牌叠加效益。为的是实现国内最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
    波鸿集团从事一个很细的细分市场,就是铸锻行业,这个行业老外不愿意做,我们有意的避开跟老外拼技术,我们发现这个行业跟国外差距比较明显。波鸿一直做铸锻行业的全球领先着,我们自己建,跟全球最好的企业要么买掉要么就是合资。我们在这个行业做汽车零部件做铸造做的比较好,比如我们去年跟德国的奥迪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奥迪大众生产最EA888发动机的钢铁,我们的技术闭门造车研究十年也不可能达到,我们为奥迪大众支付了昂贵的技术转让费,但是我们缩短了这方面的技术差距。
    并购方面我们2011年法国的一家公司无锡工厂并购下来,关键是打入全球的通道,也算波鸿集团小的一个并购案。流通走通之后去年并购了多伦多的一家上市公司,有111年的经营历史。并购它关键就是看重它的技术研发中心,在材料方面研究确实非常领先。国内企业一般是走跟随的道路,成熟得就拿过来用,威斯卡特是在行业中非常专注的全球最大的一家企业,技术非常领先。第二点我们看重它直接跟奔驰、宝马、大众有直接的联系。国内本身市场环境也不好,很多是走的关系这些的路子,很难挤进主流的零部件厂,我们并购威斯卡特以后有了这样的客户资源,我们现在经常跟奥迪大众全球总监交流的机会,获得很多市场机会。第三点是获得了全球的工程化布局。通过此次并购波鸿集团顺利实现自身在全球的布局,收获威斯卡特的核心技术、科技人才、研发经审计管理模式、通过有效的并够五、这些新鲜的知识技术、精神及管理模式给自身的成长带来活力,使波鸿更快的向国际化迈进,这对波鸿而先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对这种优质项目和技术采取拿来主义成就了波鸿,并够威斯卡特有几个可以分享的,一个就是并购前的风险。因为威斯卡特是上市公司,非常规范,上市公司是德勤审计的,多少年了,我们要改一个数据都非常难。这次我们把威斯卡特并购完以后在德国退市,拿到中国A股上市。它的财务数据非常真实,我非常看好这只股票,我们两家整合效应发挥出来之后一定能给股民带来很好的回报。
    我们同时还有一个经验就是对管理团队的经验,中国人很聪明,但是我个人认为小聪明比较多,在一个行业中不愿意扎扎实实静下心来做长远的战略规划,体现管理层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这次并购威斯卡特就是承诺管理层不动,只做加法,国外的汽车工业北美是一体化的加拿大和美国一样,底特律到多伦多开车只要一个多小时。它是经过了汽车工业的起步、发展、鼎盛期、衰退期到现在的平稳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果说中国人详去找感觉,我是董事长,我去管理,我去指点江山,当当总裁董事长的感觉,我觉得不好当,最好不要去当。事实证明这些职业经理人非常具有职业操守,管理企业管理的非常好。我们在并购过程中知道要交割了,为了适应工程,它把多伦多的一家工程关闭了,到美国去,现在美国比加拿大工厂工人还便宜,这些职业经理人非常负责任。在国内如果说企业想到要卖了,可能投资这些要么就有其他的猫腻,要么就是企业随便的卖掉。所以并购之前最好在标的上调查一定要做好。并购过程中一定不要对原管理层实行大的“外科手术”。
    跨国并购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经过复杂周密的设计。其实并购58%最后都是失败的,在中国这个比例更大,失败率高达80%。并购过程中确实要有专业分工,一定要有法律尽职调查和税务尽职调查等等,前期一定要把工作做足别怕花钱。
    今年4月14号国务院李克强总理组织召开企业负责人座谈会,美的谈到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时候,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民营企业在跨境融资门槛是说到国有民营和外资应该放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通过规则来规范。要从理念上把民营企业放在和国有企业平等的地位上来考虑。国家是非常鼓励真正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将是一条不断向前延伸的长路,行业并购也将切实助推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力、品牌知名度、上谕价值以及良好的上下游客户关系和国际营销网络,突破行业发展瓶颈。真正的走出去一定要启用当地的人才管理,波鸿是一个年轻的企业,并购也是刚刚开始。不过我们会把这条道路坚定的走下去,要想在铸锻行业成为全球领先者,铸锻行业中使命“铸锻发展、波鸿之责”,不依托海外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团队以及已经获得的优质的客户资源,波鸿很难。我们希望更多的同行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目的还是为了振兴中国的实体产业。谢谢大家!

宋安澜:谢谢董总的发展。下一位演讲者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华北投资推广总监胡盛龙先生。
胡盛龙:谢谢大会的邀请,普华永道公布了最新全球并购市场新动向报告,提到2012年总的海外并购资金咱们国家是652亿美元,比2008年103亿美元增加了5倍多,海外并购趋势非常明显。而且其中民营海外并购项目达到255亿,展望未来民营经济在海外并购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大概海外并购中的60%是通过香港开展的。香港还是一个连接大陆和海外的桥梁和平台的作用。今天我的介绍会侧重香港在投资环境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也是促成了海外并购会通过香港来开展的这些因素。同时很多企业选择在香港设点的时候也是考虑到海外并购进行比较方便这个因素。
    主要讲三部分内容:
    一、新港的营商环境与优势
    二、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
    三、投资推广署在引进海外及内地企业方面的工作
    优势:有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税率低廉、水质简单、成立公司手续简便。香港对外来投资没有限制,有7250家海内外企业在香港驻点,并且有超过110家的领事馆和各国商会都在香港。香港没有外汇管制也没有配额的限制,对各地商家来自于内地和海外商家都是一视同仁的。在资金、货物、人才、资讯、自由流通方面香港连续19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司法方面投资环境非常有序健全的。
    香港是国际知名金融中心,在全球100家银行中有72家落户香港。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股票市场在全世界排名第六,亚洲地区排名第三。去年有一个比较大的事件,就是香港交易所收购了伦敦的金属交易所,从而促进了未来在期货交易这方面长足的发展。截止到2012年3月31号已经有737家内地企业上市,占总数的47.3%。2011年李克强率领相关财经高官返港期间重申了支援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现代服务业方面香港占到超过90%的GDP都是由服务业贡献的。香港在给企业走出去当中能够提供相关各方面的服务。当然专业服务、金融、贸易和物流、和旅游这方面占到了58%的比例。这些服务包括法律、仲裁、会计、管理顾问、工程、建设、教育、设计、产品检验验证,这些方面香港都有很好的服务商可以选择。同时香港也聚集了全球大量的顶尖的公司非常方便可以和跨国企业建立联系。人才方面香港吸引了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这些也为企业在海外开展业务、并购业务提供了基础。
    从分析图上比较了中国内地新加坡和香港税收的划分,(图)香港主要的税种只有一个利得税,就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6.5%,同时不设遗产税、增值税、不设全球增税不设酒税,税收方面非常低廉。社会保障、企业缴纳和个人缴纳方面,香港只有各5%的强基金。而且峰顶是按照月收入2万计峰顶。所以对企业经干预是非常少的,方便企业经营和个人收入最大化。在香港成立公司非常简便,实收资本只要1港币就可以成立公司,对于成立公司的人国籍持有的护照和签证都没有任何限制,最少是董事和股东各一名,公司秘书一名就可以成立公司。现在香港公司成立注册易网站,注册最快一天可以完成。这些都非常方便的给企业在香港成立公司带来了便利。
    企业在走出去方面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从教育角度来讲,内地企业现在都出去是天时、地利。第一个就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是推动企业走出去的,在国家方方面面的政策都配合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走出去。从经济全球化环境来看,现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应该说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的争取市场。而且建立自己的品牌。走出去的过程中,里面也涵盖了很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面向国际竞争的因素。通过走出去,通过在海外并购的行为,也可以提升自身的企业管理水平。第四方面就是国内民营企业目前已经发展壮大,资金非常充沛。这些方面都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具有天时地利的方面。
    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总结下来第一就是融资渠道不畅,国际市场方面对国际市场网路的推广不是非常广泛。另外配额关税、外汇方面的管制也限制了企业走出去的行为。对国际市场惯例认识不足,这也是为什么需要专业机构协助企业更好的走出去。
    这些方面香港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服务,对企业走出去这些方面都会提供帮助。
    比如融资方面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企业可以把香港作为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自由便利经商方面,香港有很多在咨询、资金方面都是自由流通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便利的营商。人才方面是配合这些产业走出去的需要,业提供了很好的专业人才,来帮助企业认识在国际市场方面的一些惯常的做法。所以这些方面新港确实起到了帮助企业能够更好的认识国际市场、更好的到海外实施并购。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截止到2012年已经有1938家内地企业在香港落地。涉及金额也达到了465亿美元,所以统计数字也能够看出来,企业越来越重视把香港作为一个海外开展业务的平台。
    上市的情况,香港市场47%的企业是内地的上市企业。从IPO的金额来看已经达到了56%。2012年中国财富500强有超过半数的企业落户香港。且把香港作为一个桥梁和纽带,去香港主要有几方面的考虑,第一有些企业不香港作为一个窗口宣传自己的品牌,或者把它作为一个通向世界的渠道,比较典型的比如我们服务的世界针灸学会,成立了第一个香港针灸诊所,推广针灸在全世界的中医中药。海外有些机会已经显现,中医里面中药不太好进入市场,但是中医很多纳入了海外的医保。针灸在德国、欧洲有些国家已经进入了医保,这是比较典型的,把香港作为一个窗口。
    贸易和物流方面这些企业更多一些,因为这是香港传统的优势。外向型的企业把货物出口到海外,或者再从海外进口一些货物的过程当中,如果推动香港包括像服务贸易金融方面的服务,我曾经向企业了解过大概可以降低一半的成本,主要是香港金融业比较发达,开立票据等方面,在利息和成本方面非常低。很多贸易物流企业会进入香港开展贸易业务,用以降低成本。
    在销售和品牌宣传方面有一些企业把实际业务开展到了香港。比如典型我们内地的爱慕内衣在香港成立两家门店,其中有一个是旗舰店,外来向海外拓展它的品牌。还有一些企业是把它的海外总部设在香港,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企业也都看好的海外市场。中诚信也拿到了评级公司的牌照,这也为内地企业向香港发债从评级角度提供很好的服务。下面介绍一下投资推广署的情况,在促进内地企业方面的工作:
    投资推广署是香港特区政府下属的一个部门,负责内地企业和海外企业到香港投资落地。我们在整个企业香港落地的过程中提供一站式和免费的咨询服务,确保企业能够在香港落地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支援。我们的服务在企业落地香港各个层面都能体验出来,从收集信息的提供,包括企业决策到香港来投资之前肯定要做一些市场分析和行业分析,我们可以在这个阶段提供一些信息。比如成立过程中帮助公司寻找合适的办公地点本地的员工聘用方面我们都会给一些务实的支持,介绍一些好的中介服务商。如果上市的话可能很港交所证监会都有一些关系。如果有一些跟金融有关的牌照要取得的话,可能要跟监管局、港监会,我们都会帮助联系相关的政府部门。同时在企业开业的时候我们也会给企业做一些免费的宣传,包括联合发新闻稿,可以给企业在我们署的发行内刊上做一些宣传。之后也会介绍一些可以帮助企业拓展业务的交流平台,让企业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香港的营商环境里。
    我们在香港总部分成八个行业小组,涵盖了所有行业,包括商业专业服务。像法律、会计、教育、培训、房地产都属于商业专业服务。我们把各行各业在香港的环境下能够得到的一些支持都可以更好的为企业提供咨询。
    我们会主动接触内部企业,帮助他们理清在海外投资的思路。包括在香港落地过程中,大致是什么样的策略?另外和相关政府部门我们也会举办一些推广活动,和地方政府保持合作,连说内地企业到海外做推广的活动。我们有一个内刊,是两个月发行一次,内刊上会对新进到港的企业做一些宣传,包括香港的宏观最新的政策和最新的活动,会给予一些介绍。同时对一些企业已经到香港发展不错的企业做一些专访。最近一期5月份的期刊也有两个案例是跟海外并购相关的。有一个是内地的事务所和澳大利亚的事务所合并了,在香港设立了公司。他们的核心业务包括企业级证券、股权资金、私募、房地产等等。他们选择香港的原因,香港既是全球业务交汇点,也有国际业务的基础,包括金融机构和内地客户。
    另外一家是内地的一个建设智慧低碳城市项目的先驱,是提升整个城市一站式的综合管理,计划把保安技术和标准地到中国内地,并且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建立了研发中心,选择香港的原因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也相关行业优势,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两个案例比较典型。一个是两家律师事务所选择香港作为一个成立合资事务所的一个地方,这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过程当中是比较典型的一种。国内还有一家企业是汽车导航方面的,他们和荷兰的一家企业谈并购的时候也是把最终合资公司选在了香港。其中也是对双方来讲可能都是一个中间地。也是比较国际化的。我们在内地有四个办事处,全球有二十三个办事处。欢迎大家能够和我们积极联系。

宋安澜:谢谢胡总的详细介绍。本场最后一个演讲者是香港美银美林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工业部联系主管石坦明先生。(英文演讲)。
    谢谢,这一场的演讲就结束了。在这里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演讲和分享。下一场是讨论专场,是VC/PE如何助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和上市。对话嘉宾: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厚生投资合伙人王航、SVB资本中国董事总经理叶慧明女士、深圳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郭海涛。有请嘉宾上台。
    给我们的题目是VC/PE如何助推高新企业的成长和上市,帮助别人自己首先得生存。所以我们还是要讨论现在经济情况下VC/PE自己怎么生存,再来讲怎么帮助别人。大家知道经济增长现在不怎么好,GDP也就是7.7%左右,VC/PE这个行业也被称为是寒冬,两年以前是到处都是投资,现在融资、投资都是明显的萎缩,这样的情况下VC/PE业者怎么来调整自己策略?怎么帮助被投的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怎么帮助他们退出?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课题。请各位先自己介绍一下。

王航:谢谢主持人,我特别同意把今天的同意改成高科技企业怎么助推VC/PE生存。我是来自新希望集团同时也是厚生资本常识合伙人,也是一个所谓PE圈子里面的人新希望厚生资本管理新希望产业基金(一),是由中国大型企业业主组成的,还爱新希望产业基金(二),这两个基金主要是农产业、食品消费等领域。第三个基金是厚生新兴产业基金,是和广东高新企业商会合作的基金。我们服务于高科技企业会员,也类似于它的一个会。先把我们大体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谢谢各位!

叶慧明:今天的题目很好,改成自己怎么在市场上生存下去更好,我是叶慧明,是SVB资本中国的董事总经理。我们基金的来源是来自第三者跟银行方面完全平行执行。基金的来源比如美国的一些养老基金、一些大学基金。国内我们也有人民币基金,人民币基金是跟上海市杨浦区政府一起合作,来自于他们的引导基金和我们市场上募集的一些配置的民营基金为主。我们跟市场上的私募股权基金不一样的地方解决,我们的背后是硅谷银行。在硅谷起身的时候我们是在生态系统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企业刚刚起来发展的时候还需要一些贷权和银行服务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在生态系统里扮演的角色是很基础的。
    第二点,因为我们是全面性的金融平台,基金方面是可以投资也可以直投以促进高科技的发展。银行方面也可以以贷款的角色帮助高科技企业发展。
    第三点,也是我们比较自豪的一点,我们的商业模式只有帮助高科技企业发展,我们理解你的业务,我们理解一个高科技企业怎么从一个早期阶段发展,发展到成长期需求在哪里,后期的时候我们知道你的需求在哪里,这是我们比较自豪和经营比较独特的一方面。

郭海涛:高特佳是依托与国泰君安成立的一个深圳基金创投公司,管理资产50亿左右。2001年成立的,高特佳是一个高度的市场化创投公司,在这儿几年中有些东西这个话题确实很有感悟。感悟在哪里呢?因为市场化,我们讲高科技公司要前瞻性的来走,我们创投公司作为一个基金公司更加要具备前瞻性。比如说我们在谈大家都在做创投的时候,高特佳从04年开始走医药行业专业化的道路。当时投了一家很小的企业,麦瑞医疗,现在乃纽交所上市,是中国医疗企业第一,全球前三位的企业。并购大家讲的很热火,刚才几位演讲嘉宾都讲了并购,从今天开始做并购可能已经晚了。很多像高盛摩根史丹利很早就开始走这条路了。高特佳作为一个春投公司07年投资了博雅生物的企业,是中国第一家创投控股的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这也是我们学习KPR的模式,这个国外已经很成熟了的模式了,在中国确实需要看的远一点,所以无论是高科技公司还是创投机构,最核心的是要比别人稍微远一段。今天再想做并购,我们觉得已经可能错过机会了。

宋安澜:所以你们走的还是很前沿的。顺便给软银做几句中国,软银中国2000年开始在中国做创投。我们第一个基金业就1亿美元,但是运气比较好,1亿美元投中了阿里巴巴、淘宝和分众传媒。从第二个基金开始,从原来的TMT领域扩张到医疗、消费和清洁能源。现在我们管理的第四批基金,总的资金量大概15亿美元左右,投资领域也是比较广。从TMT到消费品,医疗健康、医疗服务、清洁能源。投资阶段也是比较广,主要是早中期,后期项目看到好的也投资。希望和台下各位多交流看看能不能找一些项目投资。
    进入整题,首先是经济环境不怎么好,在这个环境下我们的投资策略有没有改变?我们的投资标准有没有降低?

王航:最初应该是VC/PE怎么助推企业上市,VC/PE冲到了一个教父牧师的角色。第二个阶段是助推,资本市场大发展,很多企业都把上市作为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志,自己有很强的意愿。这时候投资人相对比较舒服,企业主动走的快一点,在旁边推的就省点劲,走的慢点力气就大一点。但是现在来讲助推不行了,还是要同行,要和高科技企业并肩的往前走。我们企业类像一个产业资本,产业资本要学会金融投资人的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的方法,能够更加的敏锐、更高的效率。从金融资本来讲目前这个环境下也要产业化,要有更长的心态,更平的心态。能够把PE当成实业、把投资当成运营来看待。
    过去像宋总很谦虚,说运气比较好,把阿里巴巴淘宝都打上了,那时候都是神枪手,那时候确实有很多好企业。但是现在好企业少了,中国几乎产业都是过剩,从过去量的满足到质的满足,很多企业的转变,竞争模式的转变,可能正好在这个阶段体现出来的复杂性,使得优秀企业不多。这时候企业要从神枪手向“牧羊人”转变。要更多的关心羊自身生长的环节。所以从产业资本的投资来讲比较容易调整,因为自身就是走过这么一个漫长的成真的道路。自身也经历过很多产业折价的折腾,所以特别理解企业。我们在很多投资的过程中,我们觉得产业资本的价值,比如投资的企业和被投的企业会提一个条件,就是有一个人到我这儿做董事,因为很珍惜每个变迁阶段表现和处理方式,对企业来讲意义特别重大。他也知道你所代表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给被投对象带来很多增值的东西,能够帮助他逐步的发展。
    刚才讲到我们有一只基金和广东一个商会合作的,这个商会是我见到过中国最好的商会,大概有6000多个会员,会员之间是互为顾问,互为股东,互为董事。现在商会成立比较长了,有些年纪比较大了,他们提出来要互为“亲家”。所以要融入产业中去,既不是拉也不是推,而是肩并肩的在一起。

宋安澜:投资的阶段是?
王航:我们的产业资本要向金融资本学习,也一个清晰的目标或者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把目标和绩效设定在接近并购这样的一个阶段来做。但是做产业的有时候感觉和感受往往容易跑到前期的项目中去做一些观察、设计、组合。

叶慧明: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投资市场。市场在往下走的时候是最好投资的时刻。所以我们对我们的投资策略没有调整很多,只是重点放在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市场募资比较困难,所以我们会花多一点的时间跟企业家多多的交流。市场因为时间拖长了,退出的渠道比较富有挑战性。所以对于一个长期性的投资者角度来讲,我们对这个团队很看重,因为市场热闹的时候什么公司都可以上市,可是长期性的市场我们对团队的要求会有提高。重点还是放在这儿看团队有没有能力,有退出挑战力的情况下,能真正的把企业带大。

郭海涛:讲到投哪个阶段,这个阶段再想投IPO90%以上投资人都会笑了。任何一个企业,一个成长型的企业,再找我们做融资的时候,讲IPO的故事的时候,这个故事基本不太成立了。这确实需要有一个时间。
    高特佳的角度,我们从04年投麦瑞到现在投了有80多家企业,里面有20家是医药企业。从投的数据来看,这20家企业,去年数据来看,医药企业确实在大的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没有业绩下滑的。大多数都是保持30%以上的成长。这就能看出医药行业这个领域确实有非常多的机会在里面。现在来看健康产业行业机会还是比较大的,这个行业的投资不能奔着IPO,因为这个领域VC和PE都会投。比如做到临床或者临床二期以后的,就可以作为投资的标的了。包括有些团队比如说宋总,他们投了达安基因,也有里面干的不爽的,升不上总经理,出来做一个企业,这样一个企业可能也是你投资的对象。所行业投资要讲专业化投资,高特佳有专业的团队专业的来做行业的梳理,发现机会。比如早期投的时候要做非常多的服务,目前的投资因为核心的一点投资本质是为了赚钱。靠什么前投了一家企业因为提供了非常多的服务,那么你就能比别人更低的价格投进去。即使不上市,比如我们今年年初投的一家企业,几个月的时间市场估值就提高了几倍。高特佳通过协调的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才能提升企业价值,也是一个创投公司除了给钱以外的一个体现。高特佳因为我们并购博雅这样企业上市以后向以产业资本转移,现在是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并行的发展模式。

宋安澜:您讲到医药的投资,这个还是很有特点的。这方面有一个药监局的批准,这方面非常紧,这方面怎么考虑的呢?
郭海涛:我们有投资经理,分医疗器械、化药等等。医药机械深圳是一个基础,我们投了麦瑞,化药领域实际上视野是在于中国化药企业研发投资加起来不瑞辉瑞一家,所以投创新药不如投一些首防的药。中药领域就看什么是独家的品种,都是有一些关键要素的,在医药行业各个细分领域。可能你对这个行业进入时间长,对行业的理解,便一个项目来了以后我们都会非常快的做出判断。好的企业也是需要有机遇来投的,比如软银投了BI,非常不错的企业,但是当年也不是看起来非常完美的。专业投资机构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服务你的投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

宋安澜:底下有不少企业家,我们现在想问问各位嘉宾,人家为什么要你的钱?你能够提供怎么样的增值服务?
叶慧明:硅谷银行我们扮演的角色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很基础需要的角色。因为我们是一个全面性的金融品牌,如果说我们投资了你的企业以后,可以帮助你在某某金融方面的需求上建设一个桥梁,或者帮助你看看整个金融这块怎么融资、贷款,提供金融附加值。因为我们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扮演的角色是很普遍性的,我们认识很多其他的VC/PE基金。比如说我们跟软银也是合作多年的。所以体验上,不管是什么需求,我们认识很多不一样的VC/PE基金可以帮你介绍。就是我们的知识银行可以帮助企业往前走。因为每个企业在不一样的阶段需要不一样的附加值,很早期的企业需要的不是资产投资,最需要的是帮你辅导怎么来募资,怎么找对一个团队,我们银行可以帮助你往这个方面发展。等到你已经到了成长期的时候,需要团队比较稳定了,可是需要的VC/PE是不一样的角色,这样子我们也是可以帮助你介绍不一样的角色,帮助你策划整个发展战略。所以从小到大我们是你的合作伙伴。从你摇篮的时候我们就陪伴着你一起长到。

宋安澜:投完资以后有很多后续服务还是很不一样的。我们跟硅谷有很多合作,有一个投贷连动,我们投1块钱他贷给你5毛钱,而且不需要担保的。投资下去通常是钱不够的,投资能不能给后续融资带来力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一个成功公司,一般认为起码五到七年的时间,中间要有三到四轮融资。一个投资融资进来以后把后一轮投资忽悠进来也是非常重要的。

王航:投资人对于被投企业品牌上的贡献、关系上的贡献非常重要。刚才我们叶总提了生态系统,这个词非常好,我们特别关注三个生态。一个就是商业生态,说白了就是商业模式。一般企业生在局中对商业模式有很多感受,但是生在局中不一定看的很透。比如我们投资一个企业别人看起来产能是过剩的,但是这种企业我们判断它从完全竞争市场走向垄断市场,这个行业未来肯定只剩不超过三家企业。我们只要帮助他能留在最后三家中一定能取得成功,这时候我对它的要求不是利润的要求。我对它的要求有三个,第一环保要做好。因为行业过剩很容易调控,调控最重要的杀手锏就是环保。第二就是要素配置主要生产要素配置一定要最优化。第三个是和投行之间能够采取跟随第一的战略,不要激化行业里的巨头。只要把握这三点,这几年利润可能不是太好没关系,后面一定会成为赢家。我们投资了三年,事实证明这个策略非常正确,这是商业生态处理好从而完善商业模式。
    第二个就是企业内部的生态。一些看起来的小事实际上反应了企业内部系统的质量,这些也是一个投产业资人帮助被投企业的地方。很多企业看着好好的,往往就是兄弟反目,相互把对方送到监狱里面去了,或者最初创业合伙人价值理念出现问题,导致一个很有前景的企业出问题。
    第三个生态系统是外部社会生态系统。这种外部社会生态系统包括怎么建立自己的品牌?怎么建立一个合理的政府关系?怎么去履行社会责任?怎么让你的财务结构更加稳健。比如我们投一些企业我们甚至鼓励那个企业在旁边做一点房地产,有人说这是不专注不认真。但是中国环境里面,民营企业里面,虽然银行业金融业在逐步市场化。但是真正财务上为一个企业来提供保障机制的还是股东和企业主本身。这时候他去适当的配置一些资源和精力在一些现金流和资源储备的领域,实际上是提供了财务安全性。有了财务安全性,企业主的很多做法和作为会更加的对路。有时候资金的困难、现金流的困难会让很多企业运作会走型的。虽然财务结构不在公司里面,但是对股东也有好处。这些生态系统的建设也是基于我们30多年产业运作从几十个亿到一千个亿销售过程中积累的很多感觉和感受。我觉得越是大家沉淀下来不着急,给我们五、六年的时间来评价和判断的话就会越有价值表达。

郭海涛:我们在北京有基金,比如在北京的公司我们投1000万的,像我们托管的银行,北京银行、民生可能就给80%的贷款。包括高特佳的券商背景在上市的角度确实提供很多支持。这些都是通永德,大家都嫩做到的。所有的机构大多数都能做到的。比如厚生有厚生的模式,寄托与新希望的,高特佳在医药行业有了基础以后,我们另外非常关注跟企业的成长。我们个模型叫结构投资成长力。很多企业首先要关注产业链结构,比如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产业链里面必然受到汽车行业相对来说已经放缓的影响。程度也非常重要。一个企业只有资产有一定规模了,才能游刃有余。我们的股市IPO一停闸很多企业出现危机,故事不能延续下去了,很多企业没有资产保证,也不能保证三年时间有一个成长。所以我们要关注企业资产化的程度,也要关注行业发展的程度。一个企业每天都要讲自己能保持50%以上的成长,这样企业需要有一些依托才能有这样的成长。
    第三点,我们也在灌注影响力一个企业是领导人来做的,一个企业做的过程中自己也需要不断成熟的,一个企业怎么和领导者一块成长,帮助他成长,这比给他钱更重要。这是创投机构来做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宋安澜:下面再讲讲退出。
王航:咱们还是树立信心,资本市场交易场所还是未来的重要出路,中国现在A股市场虽然排几百家,今年如果开闸以后发个4、5家,批量发也能够很快的消化点。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一定的信心。作为一个专业机构来讲,还是要审时度势来判断有更多的出路。并购可能是一个出路,能够让被投企业和强势企业结合。往往我们投的很多企业企业主都有着宏伟的理想,远大的目标,是不是愿意附着与别人,可能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愿意走这样一条路。
    还有一些把一些同行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可能也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像波鸿集团这也是一种很有启发的道路,也能够帮助企业走出去,甚至通过并购海外的企业走出去。海外类似建壳也是一个出路,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有一个新希望二基金也是帮助企业走出去。

叶慧明:王总讲的很全面了,对退出市场从投资者角度来讲要有信心,有耐心。王总谈到了海外跨境并购战略也是我们银行这边很看到的渠道之一。我们也是鼓励属下的企业往这个方向走。

郭海涛:在没有IPO平台的时间大家也在讨论并购,肯定从我们的角度认为IPO也是未来大家主要退出的一个通道。另外就是三板,尤其中小企业要关注三板,三板的市场也在变化。第三个才是并购,三部分要解决。第一是有通道,上市通道还是对上市企业购并的通道,剩下就是有没有壳的通道。第二个就是方案,第三个就是你的能力,比如服务的能力。高特佳自己也问自己我们能派出几个董事长才能做几家并购。并购是非常难的。我们也在发布并购基金,我们是走专业化道路,以医药行业为主体,走自己的专长优势非常重要。
    企业不一定非要上市,实现成长这也是体现出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企业家的价值。

宋安澜:我们软银也差不多,首选还是IPO,虽然国内关闸了,我们往香港推,往美国推,因为也个市场总是会开放的。时间关系我们这场就到这儿。谢谢大家的参与,谢谢各位嘉宾的分享。

高占军:大家好,下一场的内容是企业如何选择上市地,由我来主持。我是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高占军。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国金融资产增加的规模也非常快。与此同时,有越来越的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亮相。2012年国际上全球资本市场和股权相关的融资共有5400亿美元。在这5400亿美元里面,大概是什么样的结构分布?美国资本市场是2200亿美元,亚太地区包括日本、包括中国是1500亿美元。在这1500亿美元里面中国是500多亿,日本240亿。其他的国家,包括欧洲、包括非洲和中东这些国家和地区,共是950亿美元。全球资本市场剩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大概有400多亿美元,大概是这样的规模,5000多亿。这5000多亿里面有很多中国的企业到海外融资。中国企业到海外融资大家都很关注。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的是在目前这么大一个体量的资本市场里面,有哪些中国企业个去上市?这些企业在上市之前主要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中国的上市公司在海外资本市场目前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大家都很关注,尤其是2010年和2011年之后讨论非常多。这方面大家有非常多关注的问题,和相关多的关注问题对未来上市企业会有哪些借鉴?上述内容主要是我们今天这个主题,这场企业如何选择上市地要讨论的内容。今天这个分论坛来了很多重量级嘉宾,来自全球主要的证券交易所。介绍一下他们: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毋剑虹先生、美国纳斯达克集团中国首席代表郑华一力女士、伦敦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王倩女士、台湾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简立忠先生、东京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逯家鄊先生、香港交易所北京代表处代表黄兴玲女士。
    首先有请在场的各位嘉宾用6分钟左右的时间做一个介绍,有关本地资本市场以及中国企业在本地上市的一些情况。

逯家鄊:我是来自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的逯家鄊,日本交易所集团是去年年底由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大阪证券交易所合并以后,由今年月1日进行交易的一个集团。今年1月4号交易所集团方面已经成为真正意义的上市的交易所集团。通过这样的东交所和大阪交易所的合并主要是实现协同效应。把两个交易所之间的特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计划已经制订出来,肯定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把两个交易所的业务进行真正意义的统合。东京证券交易所未来主要负责现货市场交易,大阪证券交易所未来主要负责衍生品交易的走向。
    从去年年底开始整个日本资本市场状况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变化的起因就是日本政府采取的过度量化宽松政策带动起来的整体的多行业,多范围向好的趋势。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东京证券交易所交投异常活跃。可以用一个数字比喻,日经225指数金融今年年初以来已经增幅达到40%左右。昨天的时候应该是15500多日元的水平。今天好像整个亚洲的股票市场不是特别好,刚刚看了一下。今天又跌回了一些,攀升到15500点这个平台上是日本资本市场七年以来久违的一个现象。整个市场上的企业业绩表现也都非常好,因为指数攀升意味着上市企业整体的股价的强劲的攀升。而且有一个比较主要的参考值,也就是说长期低迷的日本的房地产市场是自房地产泡沫崩溃掉以后持续20几年的时间一直往下走。走到一定程度以后像爬行一样没有一个大的起伏,但是日本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缓慢、趋好、上升的趋势。过去由于日本整个资本市场非常低迷,交投不是特别的活跃,所以没引起海外,包括中国企业也好,投资者也好对这个市场的关注。我希望由于日本市场出现这样的一个新的状况,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一些投资机构能够更多的把目光投向东京政权交易所日本资本市场这样的一个领域中来。希望企业和投资机构在这个市场上有一个好的表现,并且得到一个相应比较理想的回报。

高占军:日本的量化宽松当前也造就了日本资本市场的繁荣,这个市场繁荣大家都很关注。下面有请台湾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简立忠先生发言。

简立忠:大家下午好!我来自台湾证券交易所,台湾证券交易所运作了50年,目前挂牌家数是843家,在台湾还有一个OTC的中小型市场跟交易所合起来大概有1500家上市公司在台湾挂牌。大概市值8000亿美元,平均每一家大概是9亿美元,台湾公司属于比较中型、小型的公司,并不是太大的。成交量方面,上个年度是7000多亿美元,整个市场流动性看起来还不错,去年还有97%的百分比,看起来算是比较差的一年。去年整个大经济体成长都是有停滞的现象,尤其欧美这部分。
    另外上个年度平均往前推10年大概是19到20年左右,是相当不错的股票的价值。上个年度也是交易所这几年来上市比较弱一点的这个年度,大概有22家公司上市。去年不是很理想,前年有46家,今年预估可以有相当复苏,今年预计可以到50家上市的能量。交易所最近上市的公司从交易所在台湾本地和其他地方的比例看起来,大概是50比50,我们预估今年也是本地有25家上市。从海外回来挂牌上市的有25家。纵观一下交易所目前挂牌的上市的海外公司,28家来看。跟中国地区有关系的渊源很多。有台商背景的差不多有8成左右,股东左右有台商的背景。跟中国地方生产有关系的很高,九成多。另外,台湾有一个特性,台湾整个市场IT产业资讯和电脑科技产业加上医疗产业,占上市家数的约49%,市值超过53%。所以在台湾上市的挂牌公司有一个很奇迹的效应,投资人对IT产业非常熟悉,如果是这种产业到台湾来挂牌可以由加分。另外台湾有一个市场特色,就是资讯透明要求很高,所以台湾现在季报要求都要揭露的。这一点比其他的市场要高,包括应收每个月是要披露的。台湾市场适合规模中小的公司,尤其IT产业来台湾上市也是有很好的优势的。

高占军:台湾市场我们关注的很多,我觉得2009年大陆和台湾签署了合作MOU,2009年底我有幸陪同大陆代表团到台湾做两年一次的金融交流,对台湾还是有很深的印象。最近的事件在两岸清算基础设施方面有新的进展,这方面还有很多关注的内容。下面有请德意志交易所首席代表毋剑虹先生发言。

毋剑虹:德国从国家来讲不陌生,但是从企业上市来讲可能有点陌生。可能大家听到的都是到香港等地方去上市,德国在欧洲、全球地位很清楚,它的生产总值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23%,这次欧债危机如果没有德国的话,整个欧元体系会真正存在严重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到德国在欧洲以及全球的地位。
    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强大与它有一个非常有效的资本市场分不开。德国的交易所有结算托管行、指示公司和信息技术平台,当今信息技术平台下,它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它成为了全球金融资本市场流通环境最重要的力量。大家可能观察到中国六家交易所都设置了监视会的位置和监视长,借鉴了德国的交易所制度。为什么一个德国能够在这样的组合中拥有这样的地位?国务院证监会做了一些了解,对各国交易所制度,德国交易所做研究,和业务模式做了研究,郭树清离任之前说要借鉴德国的交易所的制度,德国的交易所是一个公法的制度,是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司法上成立的企业。企业上市之前上市之后,上市前的费用占融资额的7.5%到9.5%,投行拿一半,另外给三家分。上市以后根据上市板块一年交一次财务报表还是做一些投资者的关系的费用?这个费用的多少跟市场和企业注册地,到好几个国家注册的?要满足各个国家的要求。在交易所这块的费用,很多交易所基本上要从企业融资的全部额度总提取一个百分数,可多可少。但是在德国,德交所不从企业上市盈利,因为这是一个公立性机构只收一个行政办公费,也就是说到德国上市最高也就是收5500欧元。德国交易所2007年才在中国开展业务,去年年底有22家企业提交招股说明书,企业上市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找一个投行,这个投行是在德国的交易所是会员,全球所有金融机构都是他们的会员,他们愿不愿意给你做的问题。
    所以用英语以及用国际标准财务准则大家都会听到各个交易所讲的都差不多,不多说了。德国上市哪个板块最强?一般会讲机械或者化工,最吸引眼球的是新能源、能名科学等等。但是德交所上市中国的22家,从服装、水产、到房地产,到环保、互联网企业都有。德国是来者不拒,我们不是靠上市收手续费,是靠企业好收交易手续费,所以随时来都欢迎,而且很简单,而且走的话随时欢送。只要写一个声明我准备要退市就可以走了。企业需要调整退出来,这对于投行来讲和企业,他们想通过上市退出以及进入等等,包括企业重新组合,在德国都是非常方便,很简单的。
    说到说到具体要求和需要的信息大家可以随时给我写邮件。

高占军:下面有请郑华一力先生。
郑华一力:刚才毋总提到收购兼并的事情,确实全球交易所有一个整合的很大的趋势,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把美国资本市场的跟大家汇报一下。毋交所收购美国的一家交易所由德国作为控制方,当时也是很震惊的一件事情。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购没有完成。过程当中因为美国国会的因素也动员了纳斯达克收购美国泛欧(音)交易所,6月份的时候我们出价比德交所出价高10%,当时联手一家ICE公司联手收购纽约泛欧(音)交易所,我们因为是美国这方面反垄断的原因所以没有收成。现在美国泛欧(音)交易所被一家ICE公司以82亿美金收购。他们收购以后,目前目的还再继续整合过程中,因为ACE是以期货衍生品为主交易,因为它的成长性非常快。对于股票现货交易将来可能还会出现一些便动。至于纽交所将来的命运我们拭目以待。看看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纳斯达克,我们是自己主动并购别人,寻找很好的收购的目标。美国现在也就是主要的主板市场纳斯达克是一家,纽交所还在继续做着挂牌上市的业务。从现金股票交易来讲,纳斯达克每天的交易量,不管是从股票的交易数量还是股票交易价值美元计算的话,每天都是市场里面最大的,资本池也是最深的,最活跃的。纳斯达克发展战略目前这样的一个状况,我们在现金股票我们是非常注重现金股票的交易的,股票交易我们非常注重,也是要做到全球最强、最大的目标,继续保持加强。同时,由于在美国交易不是垄断的,是非常分散的,交易竞争非常激烈。一只股票可以在一百多个交易平台上交易,作为一个交易所赚钱非常不容易。纳斯达克也是靠交易赚钱,主要是靠先进的交易技术。
    目前我们交易技术供全球50多个国家,80多个交易所,这是我们一方面的业务,交易技术这一块。另外我们现在在大力的培养服务领域,给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提供大量的服务。目前也收购了路透全部资产。目的就是把我们给公司提供全方位整套的,从公司开始上市,到上市完成以后,整套的服务体系全部由纳斯达克提供,包括资本的市场投资者的情报,市场资讯,投资人关系、公司治理这三方面全套的内容,每一套有相应的服务的产品。纳斯达克从这点来讲,它也是基因就是创新,纳斯达克是全球第一家电子化交易鼻祖,目前也是交易技术最领先的。在各方面都在进行创新。包括向投资人提供全方位的业务,纳斯达克目前是唯一一家向投资人提供服务的公司。还有数据服务和指数。全世界流动性最好也是成长性最好的就是纳指100以纳指100ETF交易的基金由国泰在做,ETF简单一句话来讲就是中国的投资人不管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可以用人民币买卖这只基金,相当于一只单一的股票,是一揽子股票的权重为主组成的股票,当这一只股票买卖。所以买了这只股票就相当于买了苹果,相当于买了苹果、百度一样,就是这样的意思。我相信这也是国际上的第一只跨境的基金产品,以股票为标的的基金产品进行跨境的交易。
    另外大家也看到,美国前两三年由于中国公司自己的不争气,中国公司很多做假帐,失去了诚信也把美国投资人的信心打的落花流水,经过两三年的重新洗牌调整,现在正在回暖。告诉大家一个信息,我们的市场今年也不错,美国大势大家也都看到了股指不断的创新高,也是各方面宏观因素造成的。包括量化宽松,包括美国经济回溯等等。整个美国大的环境大家说是牛市。中债股也在回暖,我们对美国市场整个生命力还是充满信心的。

高占军:今天分论坛以对话形式进行,从几位介绍中已经感受到了背后的对话意味。经过2011年之后,经历了2012年有十几家企业主动退出私有化,有关最新变化情况大家会非常关注。下面爱请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王倩女士发言。

王倩:伦敦作为一个全球金融中心毫无疑问交易所也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伦敦证券交易所也是一个集团,伦敦证券交易所有300多年的历史,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到现在还非常有活力,我觉得离不开它的几个特点:跟很多市场比较伦敦市场是最为国际化的。国际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交易所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是发行人,另一方面是投资者。交易所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发行人和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从国际化角度来看,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企业非常国际化,基本上每年市值都是海外的企业市值要超过一半。投资人更士来自于全球。投资于国际股权资金池一直是国际最大的,1万8千亿美元,国际化的特点带来了后面的几个特点。它的监管是非常有特色的。它的监管是原则监管,所谓原则监管就是遵守或者解释。因为国际化导致发行人非常国际化,不可能拿一个非常细的细则管住来自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企业。所以它在监管上非常有灵活性。无论是东京的交易所还是台湾的交易所都可以看得到在那边上市的企业也有很多跑到伦敦做一个发行的融资扩大自己投资者的基础,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这是他们很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撇平台的。
    第三个就是融资功能,能够为我们发行人提供一个什么样的融资功能。伦敦概念化资本市场非常成熟,它的融资跟国内A股相比有极大的不同,它在初次发行的时候不会像国内A股这样大面积的超募。会非常细致看到每个发行人商业计划书到底需要多少钱做这样的项目。但是市场上你的增发和再融资非常容易。没有监管方面的限制,也没有次数的限制,也没有彼此之间间隔的限制。这样的规则非常符合企业发展规律。因为企业手上如果拿有太多的现金是很不利于现金管理的。按照自己的战略发展,一步步的去做,但是同时资本市场持续愿意给你融资支持的时候,是能够帮助我们的企业进行一个健康发展的。
    伦敦的这样一个交易所跟国内莱比,刚才上主义场我有听到,大家讲到了推出了新三板这样的讲法。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可以看得到,从小的企业一直到非常大规模的企业都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板块。伦敦交易所有四个板块。一个是主板,一个是AM,针对中小企业,还有两个板块PSM是针对自己国家的企业上市,还有SMF,是对一些基金发一些结构相对复杂。主要办法一个是高级路径,高级路径上主板才有可能进入到复十(音)指数,还有标准路径,我们今年针对特别高增长的企业提供一个通道叫“高增长通道路”。无论是高级路径还是标准路径上主板,发行的时候最低的公众持股股份要达到25%,高增长路径可以把这个降低到10%。很多上市企业想抓住上市窗口很不容易,当你觉得市场发行折价太多的时候往往不太愿意牺牲很多,所以我们推出这个通道就是为了适应这样的企业,可以稀释10%就可以登陆主板。
    所以无论从规则还是从各方面的大的生态环境,是紧紧结合企业发展的特点来进行。

宋安澜:谢谢王倩女士。伦敦我觉得和大陆这边联系比较多的,大家最近他的比较多的,就是伦敦是致力于在当地发展人民币的金融中心。我记得两年多前,第一笔离岸人民币债券应该也是在伦敦发行。下面有请香港证券交易所黄兴玲女士发言。

黄兴玲:刚才几位同仁介绍对各自代表的交易所大家都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对于港交所来说大家比较熟悉,因为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731家国内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基本涵盖了我们内地各个行业的代表性的企业都已经在香港上市。接着上一个论坛(PE/VC)那几个嘉宾留下来的问题继续延展,就是国内A股IPO大门迟迟不开,投入到这些企业,企业接下来怎么样来完成呢?因为这些企业多数还是希望上市,这些投资人也希望通过上市来退出。其实A股这个IPO的门没有打开,香港大门对于内地企业一直时候打开的。截止到今天今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16家,其中12家来自于内地。包括昨天的银河证券融资83亿港元,今天中石化炼化。这12家IPO占了香港融资额99.35%以上。香港这个市场对我们内地来说是非常非常让内地企业在海外上市高度集中的一个市场。2010年、2011年、2012年,我们中国企业在海外所有交易所上市额的87%、86%、93.75%这样过去三年的数字是在香港主板完成的。可以想象香港市场为我们内地市场去海外市场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舞台。应该说香港市场虽然不是像大家想的是一个国家级的市场,但是现在它已经过去连续十年位居全球五大上市基地,在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香港IPO融资额高居全球第一位。这个市场是效率非常高的集资市场。特别是内地企业上市非常适合的一个市场。去年中国证监会发的一个45号指引,股份公司海外境外上市申报审批指引,简称为45号指引。根据这个指引,我们内地企业去海外主板直接上市,H股上市的话,中国证监会取消了去海外发行股票关于财务盈利和上市集资额的规定。海外要申请市场是以它的标准为标准。这个条文出来以后方便企业去上市,我们在内地目前举办了超过了十场香港上市介绍会。各地政府为什么积极推这个事情,因为他们很多公司在A股排队的序列,如果停下来可能当地上市公司数会受影响,他们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努力的去推原来有这个计划来香港上市的公司来香港更加加速他们的过程。另外说服已经在A股排队的公司撤回来资料去香港上市。因为香港上市没有行业限制,没有上市调控。基本上时间是可控的。香港递进去以后三个月能批出来,所以时间是可控的。我们预计今年香港上市内地企业有几部分,一部分是原来明确香港上市的,一部分是A股撤出之后来香港上市,还有一部分是其他概念化退市以后来香港上市的。香港上市今年应该是内地企业持续性的亮点。
    我看了一下到4月底我们交易所上市前市值十大公司里面,中国内地公司占了五家。上市公司最活跃的十家公司里,内地公司占了六家。腾讯是我们在香港这17562家市值占第七位,成交额第一位。香港来上市是内地企业可以选择的一个非常畅通的路径。

高占军:谢谢黄兴玲女士的介绍。有关4、5、6这样的规定大家关注很多,影响的不光是港交所了,港交所收益比较多。看数据的话,在2012年海外上市中国上市公司里面,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数据大概70家左右。这70家里面有接近60家在港交所上市。中兴证券2011年港交所上市,2013年1月份到现在,银河22号上市登陆港交所,今年上市公司基本都是在港交所,比重比较大。我们如果看的话,各个主要证券交易所都有中国公司去上市。比如2012年的时候,虽然说到美国中国上市公司减少了,但是2012年的时候还是有几家到美国上市。2012年的时候应该还有5、6家到德国的交易所上市。在场6位嘉宾介绍环节结束,下面进入自由对话。大家有问题可以举手提问。

提问:我来自一家投资银行,各位交易所的代表,能不能介绍一下你们管辖区域交易所和证监会的关系?因为中国大陆我们很清楚。比如港交所,香港证监会希望安永上市公司提出诉讼,这些情况还没有结论,能不能给一个介绍?第二,你们对中国证监会,对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口子究竟是打开了还是缩小了?因为4、5、6虽然取消了,也有传闻中国证监会对红筹加以监管。以前比较畅通的VIE结构现在说也不太畅通了,能不能请尤其是美国的交易所给一些评论。谢谢。

高占军:非常好的问题,六位嘉宾都有发言的机会。既然提到了美国交易所,首先有请郑华一力女士回答问题。

郑华一力:先说美国证监会和交易所的关系。有点类似中国证监会跟中国交易所的关系,我们是直接受美国证监会的监管。公司上市的情况下主要是SECP。我们只是听你符不符合到纳斯达克上市,至于能不能上市公开发行主要掌控权还是SEC的。我们是听SEC的。
    公司在上市过程中主要是向SEC申报,所有的文件向SEC申报,同时我们交易所从SEC拿它的申报文件。到了合适的时候公司会向纳斯达克提出上市申请,我们主要看公司的财务、法律各方面的情况。基本上SEC认可只要符合我们的财务条件就可以在纳斯达克上市。所以在美国上市一切基本是听美国证件会的。
    监管的问题,包括中国证监会对海外公司上市的放开,这是真的,不是说限制更严,是鼓励中国公司如果有这个可能性或者需求的话,可以到海外融资上市,这个门是开的,放的很松。同时,监管的更严。当美国的投资人向中国要提出中国的监管层给予配合的时候,中国监管层没有办法配合,因为做红筹,没有办法反过来找他们,因为没有经过中国政府这一块。所以出了这些事以后,我相信不仅对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所有上市公司,如果出了这样的情况让中国政府配合的话没有办法做到。所以有些规则,有些政策出来,我相信也是提升海外投资人对中国质量的信心,是一个很好的提升。
    刚才提到四大或者是五大被美国证监会起诉的事情,我相信应该会有所解决,会看到比较利好的消息。

高占军:关于4、5、6就是在去年12月份证监会发布了一个有关境内企业去境外上市条件的放宽。所谓的4就是企业清额资产规模要达到4亿人民币。募集资金总额要超过5000万美,净利润要超过6000万人民币。

黄兴玲:像郑华一力女士讲的,其实中国证监会CSRC的的确确是把门槛取消是希望给内地的企业去海外主板上市更便利,这是实实在在的。他们应该是不仅仅取消了标准,另外在上市文件的申报,从原来28项文件简化成13项,还有上市审批的时间也在大大缩短。带我们举办的几场论坛上我们也都请到了中国证监会国际部,他们的代表在我们的论坛上也发言,因为这个论坛有两场是我做主持人,我也向他提了这个问题。一个是上市企业非常关注的,还有一个就是全流通的问题,一个是人民币基金投入以后退出的问题,还有海外融资额回流的问题,这几个问题都有很明确的答复。的的确确出台的文件是很是实实在在的。至于刚才那位提问者提到的小红筹监管的问题,我们也在会上有讨论,因为其实涉及到的10号文不是中国证监会发布的,是当时商务部发起6个部委发的这个文。涉及的面比较复杂。是否有这样的具体时间表,我们也没有在公众场合具体问过。接下来会是怎么样去监管?大家可能要拭目以待。但是这个过程中像今年在香港上的这12家公司里多数还是小红筹的方式,目前还是可以行得通的。中国证监会发出45号指引,是希望大家通过以后经过中国证监会审批的方式去海外上市这个信号传递的是非常明确的。

王倩:2012年中国企业去伦敦上市有12家,都是红筹结构,其中也有VIE目前为止那边的市场还是接受这样的结构。讲到交易所和当地监管部门的关系上,伦敦的监管很灵活,原则监管,而且鼓励你的早期接触。伦敦上市如果是主板的话,要向UKLA这样的一个机构提交申请,它鼓励你在最早期的时候跟你的保荐人和资格信交过去,他大概审一下没有问题可以继续往下走。不会最后一刻告诉你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时间转变。
    中国证监会鼓励中国企业到海外去,我们跟国际部这边都开过几次会,他们都是很支持的态度。我们跟他到伦敦创新的产品他们也很感兴趣,思路来看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状态。

毋剑虹:德国有一点不同,证监会不管我们。交易所责任完全在保荐人和企业,保荐人、和企业递交招股说明书,他要交给证监会备案,20天以内必须答复,目前为止没有说因为交上去的材料不全而打回来的。没有因为它的内容受影响的,证监会没有这个人力物力做质的审核,只能看材料全不全,我们看到肖钢上来以后最重的罚单这是对的,全球次债危机以来一个人最赔不起的就是诚信。我们的监管机构不灵活也不呆板,只是规规矩矩做好事情,交易所自己管自己,投行自己管自己,按照自己所在行业的法规。
    说到红筹的问题,这是历史过程,我曾经在新华社杂志上写过一篇文章,讲到中国企业,这也是改革开放以后允许外资资企业到外资上市,父母把孩子送到海外开公司,把国内的钱变成外汇,2000年以后,以前没有建立公司的通过法律上买壳上市,目前上市的没有一家中国企业,所以美国政府、美国监管机构职责或者中国的这些企业错了,他找法人找错了,因为这些企业从法人关系上都不是中国且。
 

简立忠:我们是归SEC管这几年来我们一直抓住一个天平在看,交易所尽量把上市的部分做的越清楚、越快捷越好,但是天平另一方面,国内的投资人要觉得稳固。

逯家鄊:东京证券交易所分四个板块,前三个板块审查由东京证券交易所自主审查,不需要日本政府相关部门介入其中,但是采取的是一种备案制,我们自己审查,审查结束以后要向日本的金融厅进行备案。备案15天之内没有任何意见企业自主自动的到市场板上上市。另外一个就是东京专业投资者市场板块,这个板块采取的是保荐人制度,这个市场只要保荐人愿意保荐,并且愿意承担该企业上市以后的所有的责权利,我们作为审查部门不会提出任何异议,这和国内上市审查发行制度有一些不是很一样的情况。
    关于中国企业未来到海外上市的监管我我谈一谈个人体会。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到海外更多的是采取小红筹或者VIE架构;这种架构往外走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避开国内监管和审批。因为企业上市往往有资金需求的时候才会选择到一个地方上市。根据国内的关于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十号文等等一系列国内管理办法的约束,一个企业如果真是想往海外走,在国内走手续没有一两年很难走出去。所以他采取这样的一个便利化肥一点成本往境外走。作为中国国内监管部门来讲,如果要统筹安排或者管理好今后,至今为止在海外上市的概念股或者未来准备到海外上市的企业,如果把他们监督好,管理好,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进行约束和规定非常必要。但是因为毕竟要涉及若干个部委的沟通问题,所以我想这个事情短期内不会有所突破,有可能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一点的时间。
    所以目前来讲,在海外上市收益最高的,有可能享受4、5、6的那个政策,收益比较大的话港交所比较多。因为毕竟是一国两制的一个市场板块。

提问:很难有机会遇到这么多交易所座在一个台上,所以机会很好,会议开了两天你们是唯一允许开放提问的。我的提问不是关于IPO的,那是券商的特长,我也不是管理层,也不是监管,监管是证监会的事。正如郑华一力说的交易所关键是交易技术,也王倩说的,你们是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关于你们的融资工具及特征,交易速度、安全等等这方面,我觉得你们是最有权威回答的。我们问题就是国家对个人资本业务项目已经放开,已经在研究个人的资本业务放开的一些规则,所以有很多投资者要直接去交易,交易所就是交易,要提供交易的平台。融资也好,那是券商的事情,当然跟你们有紧密的联系。在交易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尤其时候速度。交易所的竞争速度在美国也是很厉害的。从我下单到总机房最后成报,到终端的延时是多少?在美国、欧洲交易的速度得有保证,我们国家还没有开放,如果这种交易跟其他的交易所不在同一个起跑线。需延时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毋剑虹:很多交易所都会高频交易在概念化的主机旁边给你放一个位置,远程编程控制不受时间限制。QD和QF是资金能够流通的平台。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能回答的问题,交易所的效益来讲用近距离安排能解决。曾经有一个澳大利亚的会员公司,很多财务模型你知道别人也知道,通过各种产品的研究,在澳大利亚通过我们的会员之后做了三个月不做了,把会员资格还给我们了,因为从澳大利亚到法兰克福,比法兰克福要晚15微秒,就因为这点差距使得同一个财务模型,别人扔掉的单子他捡起来了。所以如果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到各个开户口。德国的交易所只允许法人成为会员。

高占军:对其他的交易所比较熟悉了,大家对台湾交易所不是很熟悉,我是来自厦门的,离台湾很近,台湾上市这块是什么样的程序?大陆企业有没有成功在台湾上市的?市盈率能是多少?台湾上市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毋剑虹:台湾证券交易所跟厦门这边的厂商联系比较多,这边也有几家公司现在在台湾挂牌上市,这里面有一些事台资公司有一些是新加坡基金。台湾证券交易所算是小额的,跟在座几个交易所比起来平均市值就9亿美金,上市的时候不必这么高的要求的。用台币算的话是6亿资本额就可以上市。换算成人民币大概1点几的人民币。台湾证券交易所在IT方面这部分的强项,因为台湾交易所是以服务产业为导向,台湾产业这几年的发展,各个产业比如说食品业、机械加工、精密机械和观光业都有不错的表现。平均来讲大概是20左右,去年整个形式不是那么的稳定。一般是150的百分点。台湾很特别,上市的时候也不会要求一定要很大的资本额,一般的公司上市以后是配合公司发展的需要再做第二次的增资募资。另外刚刚有提到台湾的特色是外资占了三分之一,其他国内投资人一般中小投资人占了大概六成左右。所以股信上面比较活泼,这个市场最近看起来整个生气还不错,希望如果是中小小额的公司到台湾来上市还是比较适合的。

提问:我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是专注于一级市场投资并购数据研究的,据我们统计全国所有省市上市企业后备库数量目前是12000家左右,未来两年有意启动上市的企业大约13000家左右,总数加起来非常惊人。这些企业基本处于他们所在的细分市场的前20名。以产品为标签的市场中是中国比较优秀的企业,比较有投资价值的企业。但是中国目前专职投行人员只有12000个,这样未来一段时间内一定会出现巨大的服务能力不够的问题。据我们统计这些企业,这2万多家覆盖了很多产品细分市场,各位所在的交易所所在的国家,都是这些企业主要的产品或者是服务的出口国或者是进口国。那么作为国家比较领先的保荐机构,对于未来那么多客户,他们可能有去海外上市的需求,中信证券会做一个什么样的领导?或者给企业一个什么样的建议?在中国除了有保荐机构的券商之外,在中国存在大量非常接地气和企业非常熟悉的,但是由于中国低层制度设置没有牌照的诸如像上市投资公司或者投资顾问公司。各位所在的交易所有没有计划帮助或者是推动这些在中国本土市场没有牌照的,在各位所在的交易所里面去做完全投行业务,作为一个更丰富、更大量的中国企业来源的推动力。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或者是计划?

高占军:很高的问题,这个问题先有请各位嘉宾先做一个回答,我做一个总结,顺便把我们相关的想法做一个补充。

逯家鄊:我刚才没有完全听清楚你讲的是交易所把投行业务作为自己的一个业务之一?还是什么问题?
提问:是交易所帮助中国有能力去做投行业务,但是在中国市场因为牌照原因他们做不了完全的投行业务。比如说东交所有没有帮助中国有能力的投行业务在日本独立的开展投行业务?
逯家鄊:首先介绍一下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北京代表处2008年以后代表处的主要职能。因为毕竟跨两个国家的资本市场,所以更多的是在资本市场领域里的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第二个任务是希望能够在国内挖掘出一些比较优质的,也希望或者喜欢在日本市场上市,希望在这个市场上大展拳脚的企业来我们这儿上市。
    第三,通过交易所整个资产平台或者投资平台的推介,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能够更多的了解这个市场,进而能够更多的介入到这样的一个市场当中来。这是北京代表处成立的初衷。您讲到的愿不愿意协助没有所谓投行业务牌照的企业来帮助交易所做一些招商引资工作?就我个人感觉,如果说能够在北京代表处的整体业务支持,或者说能够起到一些比较大的作用的前提下的话,我想东京证券交易所会非常希望,也愿意帮助无牌照的企业在日本国内,比如说设立公司,伴随着公司不断的成长壮大,有可能会赋予一些在日本国内可以做一些成交业务,或者公司上市或者投资的中间业务这样的中间人业务。

简立忠:台湾证券交易所希望吸引更多的优质中国企业到台湾挂牌。交易所必须对上市审查这部分非常认真谨慎的去做。我们非常羡慕香港交易所,你提问的这部分我们以后会多多学习。

毋剑虹:至于说到服务行业的人够不够,这个真不用担心,如果中国政府允许做的话,那会雨后春笋般的出来很多,而且现在已有的很可能自己出来成立一个团队,这个可以预见。如果中国政府允许企业自由出去的话,现在是企业挑保荐人,不管是四大还是多少,出去了就是像沧海一束,谁抓住了就问了,如果允许企业出去的话就企业表现自己了,这时候不是企业挑保荐人,而是保健们挑企业,这时候的企业质量绝对是去污纯金的。
    你提的问题是非常严肃的一个问题,保荐人承担的责任非常关键。可以让企业到德国去成立一个公司,成为会员,有2500就可以做交易,73万欧元当然要具有一定的人员和能力,在德国作为保荐资格的话必须有这样的资金,必须有是德国原来是八家,八个洲有交易所,任何一家交易所的会员,因为德国是非常相信契约的,能够成为交易所的会员,达到交易的资格,银监会、保监会的资格,就可以做保荐的资格,只要获得这样的资格就可以做。从交易所来讲,任何交易所都是这样,作为交易所我们做平台必须公正、公平、安全有效。所以我们作为交易所它没有财务、审议、法律和投行的约束。企业来了,问能不能给我推荐一个保荐人,我们就给他一张表,这个表上有十几家能做保荐业务的银行。包括现在在中国所有的外资银行都不允许做保荐业务。因为他人在这个地方,他们会带着总部境外的机构做完所有的工作,签约的时候做保荐资格的时候是境外的公司,否则在中国是违法的。

王倩:伦敦拿投行的资格是需要有规定的,需要申请,这个不存在哪个机构可以帮你的忙。中国企业去海外上市的时候,他们是要看你已经准备好的这样的一个企业的项目。中国的企业不可能一下子就准备好可以来做IPO,在他准备IPO的阶段谁来替他做,其实就是你们的财务顾问,当你帮他做的差不多准备好的时候,你可能跟伦敦保荐人不太熟悉,我们作为交易所愿意给你们提供这样的信息,帮助你们联系。比如哪些投行做哪些行业做哪些国家很擅长。因为有越来越的中国企业跑到海外买资产,可能有的到非洲,有的投行可能对非洲很熟悉,有的可能对独联体很熟悉,有的对南美很熟悉,我们会把比较熟悉的这类的投行若干家提供给你们,方便你们联系。

黄兴玲:香港证券市场整体监管三层架构,政府、证监会、交易所。证监会是香港整体的监管,交易所是香港证券市场全线的监管。中介机构法团,投行他们的持牌是从香港证监会SFC取得,不是交易所取得。香港没有证券业从业资格的名单,比方说想给一家公司做保荐人,必须有从香港证监会取得的融资顾问牌照。接下来主要是靠你的经验,口碑和市场对你的认可程度。最近这几年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香港本土基本上投行都被并购了,最后一个应该是大福证券被海通并购了。内部的银行到香港纷纷开分公司,越来越的国内券商去香港取得资格和牌照,现在越来越的去香港上市公司是这些公司取得。所以路径也是敞开的,重要的是说能不能符合香港证监会SFC给你这个牌的资格。交易所在这里面可能做不了什么,使不上劲,我们能做的是把市场运营好,吸引越来越的中国内地企业去香港上市,也给投行一个工作的机会。其实投行不仅仅是工作的经验更多的是成销方面客户群。并不是说有这个资格就一定能够把股票卖出去,更多的是有没有海外,尤其机构投资人,销售的渠道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香港,我们主要90%还是卖给国际投资人。

高占军:几位嘉宾介绍的比较清楚,我简单总结一下。第一想办法拿牌;第二拿不到牌的情况下可以在当地做分支机构。这个过程中拿到牌之前可以切分流程,可以找到好的企业给他提各种各样的建议,包括当地的分支组织建立你的人脉和监管关系。交易所是一个自律组织,同时也是上市和交易地,交易所之间有很多地方,因为毕竟有很多本土化的信息当地未必都掌握,这种交流够会产生很多沟通的渠道。这样流程切分开,不能做牌的交给拿牌的人去做,我做其他的。

提问:我士来自与PE基金的代表。我想问国内没有上市的民营企业或者国内并购基金,它在做并购的时候,能否到海外交易所使用融资工具?如果可以的话都有哪些融资工具?这些融资工具有哪些优劣?

毋剑虹:德国没有。有一点德交所每年3月份和德国的复兴银行每年11月份在法兰克福做一个最大的PE、VC的安排,5000多人,有寻找基金的,有寻找企业的,是交易所组织,人很多,可以找到。要说规模小,德国交易所125万欧元就可以上主板,因为德国的交易所更多的是给德国家族企业提供一个平台,作为中国企业门槛很低但是就是做初级,能以上市预期,当年能达到800万1000万欧元纯利润1000万就行了。比如我毋剑虹有一个主意,我自己有点钱,我找到这几位,比如我找到了毋剑虹,我可以直线不认识你,在报纸上发广告,看到之后两个人就认识了。但是必须要向德国证监会提供一个招狐说明,申诉,否则要被罚款。现在所有这三个板块都是必须提交招股说明书的,其他的交易所肯定也有相似的安排。

逯家鄊:我可以非常荣幸的告诉你东京证券交易所有这样的融资平台。如果在去年这个时间问我这个问题,我也会给毋总一样回答没有。这个市场终于在去年的晚些时候正式推出来,是面对专业投资者的一个债券市场,目前已经有三家企业在市场上融资。而且有一家企业采取的融资方式是一揽子的融资。不是规定的一个点上融资。制订这样一个融资计划可以多点融资。在企业认为合适的时候可以在这个是市场上融资。目前有一家,一家是ING,一家是野村证券,还有一家SK集团。这个市场也一个门槛设备要一个评级,而且评级公司必须要得到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认同、认可。我认可你的评级是可信赖的,如果满足这样的一个条件的话完全可以在我们交易所的单独的融资板块上进行顺利的筹集基金。

简立忠:我们有这个板块,最快今年年底推出,可能是真一些投资机构人小型的投资,对投资者会做一些限制,不是一般投资人可以投资的,这部分台湾还在研究,目前还没有。

王倩:伦敦那边有。而且是很多年一直都有,作为民营企业上市非常正常。我们去年上了12家都是民营企业。作为并购基金,可以有多种选择,其中有一种投资公司,对它的要求只要有300万英镑就可以。国外对资本市场运用很熟悉的话会利用这样的工具。这样的投资公司必须要在18个月之内投出去,有了这样的目标之后可以这样考虑。但是如果没有建立起一个业绩记录的话那边投资人怎么相信你?如果你说我自己能找到300万英镑的资金,那你可以试试这样的路径。

黄兴玲:港交所有21章,我近期看到有一家应该是前年有一家公司,名字叫新中国还是什么这样的名字的公司,如果你有兴趣,我们交换一下名片,它就是利用21章上市的,它的招股书里明确表明就是把上市融的资金去做投资。

毋剑虹:德国人的思维有点防患于未然。本来没有你说的这样的情况,看到全球这样的发展,把报纸上寻找投资人的行为通过交易所通过这个平台给他们提供服务。后来发现中间有些人说在我的交易所通过这个平台了,总是要给他一些名分吧,真的有这样的企业着这样的代号说在德国上市了,骗父老家乡的乡亲。确实不是公开招股。所以我们是对专业投资人的,他必须有能力,对企业进行调查评估再投资,而不是对散户做的,由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干脆想不要用这些东西背着黑锅。但是原来市长的现象,个人或者几个人通过报纸发表公告来融资的这个渠道还是可以的,如果愿意到德国可以做完全可以,只是说德国交易所现在不这样做了。

高占军:谢谢在座的各位嘉宾精彩的陈述和问题的回答。尤其要感谢在场的各位来宾,提了非常多的问题,从这些问题里可以看出来在座的身份各种各样,有中介机构,游服务机构,有PE,有研究人员,还有一些准备上市的企业。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集中在各个方面,包括企业怎么样能够去上市,采用她种方式上市。场外的方式和场内的让是都有。所以挺复杂的。上市之后应该怎么办?甚至还提到了有关交易的问题,有关其他的怎么样能够在中介机构流线上做哪些事情?我觉得这些问题是非常丰富的。
    这都和这场主题有关,我们这场主题是企业怎么样到交易所上市,怎么样选择适合的上市地?我们也间接的涉及到了一些其他的问题,没有很集中的展开,毕竟时间很短。包括企业上市一定要想清楚目的是什么?融资、治理结构、打品牌还是为了未来的私有化。想清楚目的。其次上市之后怎么样做好上市之后的一些工作?尤其重要的就是怎么样和当地的监管部门打交道。怎么样能够和投资者之间做好沟通。因为中国的上市公司远隔万里,到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大洋彼岸的投资者并不是很清楚中国的上市公司究是怎么样运作的,所以当地处理好关系很重要。所以我们讨论中债股关系和大量平台退市问题都和这个有关。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非常感谢各位来宾的提问。本场大会结束,谢谢各位!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