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面积由2000平方米扩大至6000平方米,时隔一年,国家海洋局主办的海洋科技专题展再次亮相科博会时,不光展览面积变“大” 了,展出内容也更丰富了。
多层面展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成果
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国家海洋局科技司相关人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本届展览以“走向深蓝”为主题,重点展示科技兴海成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成果,以及海洋油气开发、海洋生物技术、海洋探测、海水淡化、造船等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
来自全国11个沿海省市,国家海洋局局属技术中心、极地中心、计量中心、卫星中心、淡化所等单位,中科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等涉海科研院校,中海油、中船重工、中船集团等涉海央企,以及加拿大、德国、美国、韩国、以色列等国的外资企业,200多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参展。
此外,展览期间将召开“国际海洋科技与项目合作会议”,深入进行海洋技术研讨、海洋产业发展解析和海洋项目对接洽谈,还将进行中国、加拿大、丹麦、意大利等国的国际海洋科技交流以及海洋生物技术、海洋油气开发、造船以及海水淡化专场研讨活动。
“本次专题展呈现国际性,丹麦大使、意大利、加拿大驻华使馆商务参赞确定出席专题展,多家外资企业参展。”该人士同时表示,国内参展单位数量和面积有较大幅度提高。沿海全部11省区市特别是国家确定的实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省份、主要涉海中央企业、主要海洋科研院所都参加了专题展。此外一批高科技海洋产品参展,像大家熟悉的蛟龙号,渴望了解的深海空间站、新型极地破冰考察船,以及海洋生物制品、深海装备等。
新建极地考察破冰船亮相
在本届科博会上,1:100 的新建极地考察破冰船模型颇受关注。
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已走过30年,期间一共使用过三代考察船:“向阳红10”号、“极地”号和“雪龙”号。正在服役的“雪龙”号于1993年购自乌克兰,主要承担南极考察站物资补给运输、科考队员的交替和南北极大洋调查等任务,但破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南极科考需要。我国新建极地考察破冰船建成后,南北极科学考察后勤保障能力和科学考察平台建设将迈上新台阶。
此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袁绍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建船舶将配备国际先进的调查设备,装备船载直升机,满足无限航区和南北两极海域要求。该船具备在全球各大洋区进行大范围水深内的海洋水文、物理、地质、生物、化学、声学、大气等综合要素的立体、实时、同步探测、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海基数据系统集成和信息传输能力;具备考察数据采集、样品的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能力和与陆基实验室的联合处理能力;具有装备无人缆控深潜器、无人遥控深潜器和水下探测系统的支撑平台,以满足环境、海洋地球物理、海洋生态综合调查的需求。
新船破冰厚度不低于1.5米加0.2米雪,连续破冰速度2—3节,破冰能力大大提高。新船采用双向破冰方式,船头船尾都可破冰。有了它,穿梭于南北极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将不再孤单。
“ 微型”南极“泰山”站展雄姿
在刚刚结束的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中,28名人员组成的队伍,用时 53天建成我国第四个科考站——南极泰山站。
这次它从万里外的南极“走”到了科博会,不过尺寸缩小了——直径41厘米,高度26厘 米,但透过“微型”版的主体结构模型,公众仍能领略万里外的南极风雪。
圆环形外表、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设计者们寓意中的中国灯笼,在网友的眼里是降落在冰雪世界的“UFO”。对于这样的设计,国家海洋局极地办主任曲探宙介绍,因为环形结构视野开阔,减少风阻。南极内陆冬季经常刮起8至10级大风,主体建筑架空离地,可以避免迎风的一面出现积雪甚至掩埋。
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我南极中山站522公里的南极内陆冰盖之上,海拔高度2600米,年平均温度-36.6°C,定位之一是中转枢纽站,对进一步保障南极内陆冰盖地区的科考有重要作用。同时,对进一步研究南极大陆的气候变化、冰川变化,以及对南极大陆的遥感测绘有重要作用。
之前我国南极科考一直未配备固定翼飞机,从中山站到昆仑站只能开车,路上需要克服约4000米海拔带来的气候变化,以及复杂的冰雪路面。泰山站建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使用飞机当天即可往返中山站和昆仑站,极大提高物资运输效率,尤其是应对人员伤病以及其他意外情况。
泰山站的建立不仅增加了我国南极考察站数量,也扩大了我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覆盖范围,使得我国的南极科考能覆盖格罗夫山等南极关键科考区域。
关于科博会的更多信息,敬请关注科博会官网www.chitec.cn、“北京贸促”新浪官方微博和掌上科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