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创新助力“十二五”能源产业发展
2011年05月31日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本报记者  陆晓辉

近日,第十四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举办,此次论坛以“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科技创新”为主题,重点围绕新能源产业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表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处于世界前列。促进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绿色发展的第一步,应将先进制造技术和物联网等新的科技手段作为我国工业经济走向绿色发展的突破点。

智能电网支撑新能源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回首“十一五”期间新能源产业的得失成为此次论坛讨论的重点。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表示,“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在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方面,我国特高压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流实验示范工程于2009年投产,已安全运行28个月,通过了国家验收,并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于2010年7月成功运行,已安全运行10个月,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占领了世界电网发展的制高点。同时,特高压创新实践带动了我国电工装备企业全面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电网科技领域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另一方面,智能电网试点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10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了两批21类228项智能电网试点工程的建设,涵盖新能源接入、调度自动化、智能变电站、电动汽车、配电自动化、智能园区、电力光纤入户等领域。世界首座750千伏智能变电站在延安完成,智能充放电示范工程在杭州运营,智能变压器、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及其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研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确立了我国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对于业内关注的新能源并网问题,国家电网公司也做了不懈的努力。舒印彪表示,“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投资418亿元,共建设风电并网线路2.32万公里,建成甘肃千万千瓦级风电一期750千伏工程,保证了风电项目的及时运转,通过技术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电网接纳风电的能力。截至2010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风电并网装机达到2826万千瓦,今年1-4月又新增596万千瓦,随着风电的加速发展,每月有150万千瓦的风电新并入电网。

“为实现我国提出的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预计到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将达到3.4亿千瓦,风电装机达到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达到2400万千瓦。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特点对于电网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舒印彪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将加快新能源接入电网工程和输电通道建设,充分发挥电网的网络市场功能,有效解决清洁能源的消纳问题,加强抽水蓄能、电站调风调能电源技术研发,促进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舒印彪表示,国家电网公司将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十二五”期间将投入1.7万亿元。为了优化能源开发布局,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缓解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传输的压力,“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建设陕北、黄龙、沈东、蒙东、宁东、新疆等大型煤电基地。为适应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和大量清洁能源外送消纳的需要,国家电网公司将加快转变电网发展方式,输煤、输电并举,大力发展输电,形成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格局,实现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推广新技术促节能减排

近年来,能源与环境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为此,许多企业开始重视能源管理,努力降低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据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傅志寰介绍,“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了19.1%,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14.3%,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了12.5%,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

傅志寰表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确定了单位GDP能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等约束性指标,各地必须通过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生态工程等措施,努力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

“要进一步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针对企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重大节能议题开展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特别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房庆表示,中小企业能源消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50%,中小企业在节能方面存在信息、资金、人才等诸多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推广先进节能经验、节能技术的力度,加强对中小企业在节能方面的指导,协助其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