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从一个初开国门的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成长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30年,从“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地位日益凸现,科技创新被视作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国奇迹”的诞生,离不开一个坚实的支撑力量——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前列,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科技,的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说,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领域,科技政策环境、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等各个方面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活力得到空前激发,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部的这位负责人表示,“我们可以断定,中国科技发展正在步入一个重要跃升期。”
经过30年的持续攀登,我国科技在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支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已经形成,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创造和发展知识产权的水平大幅提高。
为激励人才创新、创造,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内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连续三年超过国外申请量,其中商标、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1位。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涌现出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以及先进国防武器装备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达到同类国际实验室装备水平,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体系,部分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初步具备了支撑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攻克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
能源和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更为我国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方面,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为调整能源结构和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在矿产资源方面,突破了一批制约资源重点勘探领域的技术瓶颈,提高了采选冶综合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在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方面,我国重点攻克了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土壤修复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气象、地震、洪涝等大型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系统。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保障,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其中,一大批农林动植物新品种、优质高效种植养殖技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的应用,使我国农业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粮棉等大宗作物取得了一批技术突破,产生了超级杂交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重大成果。生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耕地质量提升、水土资源高效利用、防沙治沙等技术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科技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人口与医疗卫生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我国人口控制与优生优育的技术进步,为实现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疾病,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技术也取得重要突破,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支撑。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纳米技术与传统纺织业的结合,使广大群众的衣着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则为百姓安居宜居展现了广阔的前景,智能交通也逐步为公众出行创造快捷、舒适、安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