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最近特别强调,“只有自主创新基础上的复苏才是持续的、稳定的复苏”。
与此同时,在相当长时期内,制造业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又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这表明,中国经济亟待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自主创新,正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世界金融危机“倒逼”产业转型
在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危机往往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新技术的诞生。危机既带来挑战,也带来发展的机遇。
从全球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轨迹来看,大体每隔10年出现一次中级调整,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深度调整期。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调整,有效消化、吸收和重新配置生产能力,带动中间需求,从而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就我国而言,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最大机遇是形成了“倒逼”机制,逼迫我国通过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培育和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例,改革开放30年以来,该地区凭借着区位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招商引资、“三来一补”以及对外贸易等方式,成为我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但去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这里的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接连出现了一些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的现象。这不仅意味着过去那种过度依赖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而且对这些地区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产业转型的两种途径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产业转型无非有着以下两种不同的模式和途径。一种是外源型产业结构调整,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靠外部的力量,通过招商引资来实现。另一种是内源型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靠自身力量,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两种不同的转型方式,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也会给所在地区及企业带来不同的发展结果。
前者简要来说就是把传统产业,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低端产业转移出去,把空间、资源等各种要素重新整合,配备所需的软硬件,改善投资经营的内外环境,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优化各种配套设施,通过招商引资直接吸引高新产业和项目进驻,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和集群效应,最终完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这种方式主要靠引进,要求具备环境、成本、区位、交通、市场等要素的优势和吸引力来招商引资,一旦引进成功便立竿见影,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升级,见效快。
但是,上述模式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引进企业的总部、研发机构和营销机构并没有扎根当地,当地引进的充其量只是加工制造的环节,核心技术还属于别人,容易受制于人。以我国的彩电业为例,在传统的CRT高度竞争时期,国内的彩电巨头基本都是通过外购核心技术、关键配件以及专利来生存,靠加工组装维持微薄的利润。没有核心技术,自然无从谈自主创新。而当国内彩电更新换代、平板电视蓬勃兴起之时,技术上的劣势使得国内彩电品牌生产企业依旧有心无力,只好继续贴牌代工或者花大价钱直接购买别人的核心零部件生产,或再购买别人过时落后的技术和生产线。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研发水平都上不去。
而后者则是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即立足本地,以原来的产业体系为基础和依托,通过不断技术引进、吸收、改造、消化和突破创新,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和高层次人才队伍,依靠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产学研结合,带动一批好的项目,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潮流和趋势、具备独立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柱产业,增强龙头骨干企业的科技核心竞争力,用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前者比较,显然后者这种方式难度要大得多,有较大的投资风险,周期长、见效慢。在我国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和企业,自主创新这方面做得较好。
长三角的无锡市、常州市等经济发达城市,立足本地,依托当地区位、环境、工业基础和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项目,成功提升产业自主创新水平和竞争力。目前,该地区高科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以太阳能光伏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软件和动漫创意产业发展速度呈几何级递增,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地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全国甚至全球占很大比重,难能可贵的是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说,这些地区先行一步的经济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是突破性的。长远来讲,这种自主培育产业转型和升级方式,显然比引进的方式更能带动自主创新和提升竞争力,对地方经济贡献更大。
可见,一个地方或企业要想保持长久发展,关键在于要立足自身优势,重视产业、城市规划和环境建设,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重视潜力项目引进和培植,重视新兴产业的扶持,只有这样,才能为本地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自主创新是产业转型的最佳途径
在相当长时期内,制造业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然而,过度依赖于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技术含量低、自主知识产权欠缺的制造业,往往只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产业链低端,获取微乎其微的利润。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转移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就如同曾经一度流行的“日本制造”、“韩国制造”现在已经大部分被“中国制造”替代一样,而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制造”又可能会被“印度制造”、“越南制造”等取代。因此,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才是实现产业转型以及树立市场优势的最佳途径。
在我国家电行业占有重要地位的格兰仕集团,前身是广东的一家乡镇羽绒制品厂。1992年开始进军微波炉行业;1995年以25.1%的市场占有率登上中国市场第一席位;1999年产销突破600万台,跃升为全球最大专业化微波炉制造商;2001年在全球的产销量飙升到1200万台。至2008年,格兰仕已经连续12年蝉联了中国微波炉市场销量及占有率第一的双项桂冠,连续9年蝉联微波炉出口销量和创汇双冠。能在短短的10余年间,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格兰仕成功的经验就在于,该企业长期致力于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树立了在本行业的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的创造优势。它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线,向国外企业学习先进经验、技术和管理,加强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逐步摆脱对国外企业的依赖,并实现了“代工贴牌”与“自主创牌”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则在充分发挥自主成本控制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功能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及行业的升级,并以低成本策略纵横全球微波炉市场,走出了一条“制造与创造”优势并举、“市场与品牌”国际化并举的发展道路。格兰仕的成功经验,无疑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太原钢铁集团作为我国一个具有多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理念却从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发展趋势,依靠自主创新,产品结构由常规和同质化向特色和高端化转变,实现了企业精彩转型,有效拉动了国内本行业的产业链。近年来,太钢先后开发的50多种重点不锈钢产品不仅替代了进口产品,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企业自主研发的X80高等级管线用钢,由于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好的韧性和优异的焊接性能,解决了油气管道生产在压力、腐蚀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可以满足管线漫长、地质条件复杂等诸多苛刻的使用条件。该新产品不仅降低了成本和消耗,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应用绿色化等明显的特点与优点,因而成为我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道首选用钢,并成为供货时间最早、批量最大的厂家之一。正是依靠在自主创新和产品结构上的重大变革,该企业的竞争力优势更加凸显,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进而对整个钢铁产业升级转型也起到了引领作用,创造了企业、用户、社会多赢的结果。
辽宁省盘锦市作为一个因油而生、缘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通过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引领,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依托石油部门大力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等非油产业,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改变了过去“一油独大”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了以原油开采、石化加工、装备制造、塑料、建材、有机食品等多元产业共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该市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逐步建立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努力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创新,创新使企业获利,获利增加企业创新冲动”的局面。目前,盘锦全市经过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达到800余家,其中从事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节能与环保等6大自主创新的产业链。通过政府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与企业积极的开拓实践,盘锦市顺利实现了由一个单一资源型城市向多元产业发展的成功转型。
加强自主创新需多方共同努力
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产业转型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难实现的因素之一。它所具有的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注定了其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实现。
一是政府自主创新与产业转型的发展战略要清晰而坚定。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起飞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大量发展“三来一补”和进出口贸易。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当全国许多城市学深圳大搞“招商引资”和“三来一补”的时候,深圳人已经意识到,继续靠搞耗费土地、能源、环境、人力的“三来一补”,发展将难以为继。于是深圳在全国率先一步,用当年“敢闯、敢试”的精神,毅然开始了发展转型的“二次创业”。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开展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于是,深圳主动退出服装、玩具等加工型产业,鼓励“三来一补”企业外迁,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深圳市政府先后制定实施多项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深圳的“生死之路、命运之途”。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转型战略,使深圳的转型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近年,深圳市的专利申请增速保持在35%以上,深圳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超过60%,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占到1/3强。当金融危机来临时,深圳表现出了强大的抗冲击能力,成为全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面旗帜。
二是企业要成为自主创新主体。政府在作出通过创新谋求发展的战略决策后,如何实践具体的创新活动就成为企业家们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此次金融危机凸显了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弊端,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忽视环境保护,增长不可能持久。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格局,企业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通过开拓低耗高效的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来实现长期的发展。对于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企业来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永恒压力和动力,尤其是企业集群区,同行毗邻,咫尺竞争,战略合作,会产生技术示范、技术外溢、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和加速创新等多种技术进步效应,这是产业集聚带来的重要外部和内部规模经济。以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食醋为例,江苏恒顺集团通过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把传统调味品醋开发成保健品,提升了企业效益,同时把握日本近年来“食醋保健”升温的时尚和品牌崇尚,在日本成立合资企业“日本恒顺”,不但提高了产品价值,还藉此走上确立海外高端品牌之路。由此可见,任何产业都可以创造财富,关键在于有没有最优的技术来实现。企业只有把握了自主创新的主动,找准了市场切入点,才能赢得新产业发展的先机。对其他行业而言,无论是金融、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业态创新,还是珠宝、手表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都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来注入动力。因此,企业只有成为创新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也才能构建更为强大的创新体系,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要努力打造一流的社会创新环境。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并不是说政府对待创新工作可以做“甩手掌柜”,而是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打造本地一流的创新环境。各地政府努力建载体(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筑平台(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和社会资源、信息互联互通共享网络),为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社会氛围,努力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率。如南京市制定了“十一五”期间重点技术创新工程、创新主体推进工程、创新人才积聚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产学研畅通工程和创新环境优化工程规划,并加紧制订和出台具体政策和细节措施。深圳市以知识产权、财税、金融、政府采购和产业发展等政策手段引导自主创新,有效地集聚了创新资源,增强了城市的发展动力。在做好上述人才与资金工作的同时,各地政府还要通过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专利保护力度、降低创新型企业注册门槛、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等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的规章制度,以便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和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只要各地政府能动员各种手段,从各方面打造一流的社会创新环境,就必定会促进我国自主创新意识的树立,从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