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毛艳华:自主创新重在核心技术突破
2009年12月29日    来源:来源:广州日报

“实现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是关系到珠三角地区能否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问题。建议将目标锁定在10到20年内有实用化可能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上。以在若干领域的重点技术突破来加快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转变。”

现状: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研发投入少,创新人才少

虽然广东的专利受权量已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但专利中的发明专利比例较低,2007年仅为6.6%,低于同期的北京(32.3%)和上海(13.3%),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数量是衡量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广东省的发明专利偏少表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难以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资料显示,广东具有战略意义的精密仪器制造、医疗设备、重大工程机械等80%依赖进口;重大装备制造业中70%的数控机床和石油化工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100%的光纤制造装备为国外产品占领。在高新技术领域,对外技术依存度在70%以上,来自外国跨国公司的发明专利占了90%。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严重制约广东产业转型与升级,也将影响广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那么,妨碍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在哪里呢?从创新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角度来看,与高质量、可持续的创新直接密切相关的创新投入主要包括创新资金和创新人才。从广东创新资金的投入情况来看,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其投入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都偏少,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创新活动。例如,2007年广东省的R&D经费为405.5亿元,低于北京市的505.4亿元和江苏省的430.2亿元。2007年广东R&D经费投入强度(指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04年末,广东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在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有3049个,占企业总数的8.8%(全国平均比重11.6%,高出广东3.1%),其中大中型企业的比重为26.6%(全国为38.4%,高出广东11.8%),小型企业比重为6.5%(全国为9%,高出广东2.5%)。这说明广东的大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和研究开发的投入都不足。

从创新人才的情况来看,高层次创新人才偏少成为制约广东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瓶颈。广东每万人口(指常住人口)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仅为47.8人,略高于全国34.4人的平均水平。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OECD(经合组织)国家或地区都十分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例如,2002年以色列每万人中有135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居世界之首。另外,广东的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和基地缺乏,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220个国家重点试验室,其中70个在北京,29个在上海、15个在江苏、9个在浙江,只有8个在广东,科技储备明显不足。

对策:编制区域创新规划,构建区域创新指数,争取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根据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区域经济一体化降低了区域间要素流动的门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更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从而促进创新产生。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1.编制《珠江三角洲区域自主创新战略》规划。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区域内外各个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快速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是纽约创新体系的根本目标。纽约都市创新体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强调集群的概念,并尽可能地将统一领域的科研单位、企业、资本通过得力的机制安排或政策支持科学地结合在一起,缩小技术开发、转化的周期,减小过程中的摩擦力。就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来说,由于涉及跨地方行政边界的创新要素流动问题,因此,加强行动主体之间的有效协调,促进区域内外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创新效率,是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另外,在广东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012年主要目标中,珠三角地区的研究经费支出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2.5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要达到600件/百万人。因此,需要尽快编制《珠江三角洲区域自主创新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目标、具体战略以及相关的政策体系与制度安排,作为指导珠三角建设创新型区域的行动指南。

2.开展区域创新绩效评价和构建区域创新指数。在下一步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国家、广东省和珠三角地区的各级政府和企业会有更多的科技资源投入到珠三角自主创新领域。但是,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和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和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参照OECD国家创新绩效的评价标准,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构建珠三角区域创新指数应具体包括资源能力、攻关能力、技术实现能力、价值实现能力、人才实现能力、辐射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网络能力等八个要素。当然,要准确科学评价区域创新绩效,还要有科学准确的统计数据。因此,要尽快完善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统计制度,建议在1995年以来的珠三角经济区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出版发行《珠江三角洲地区统计年鉴》。开展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绩效评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①对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能够为政府制定和推进区域创新战略提供决策服务;②相关绩效评价体系与指标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概括能够为我国的其他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经验借鉴;③构建区域创新指数能够与国际接轨,向世界宣传珠三角地区的品牌,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3.建立“官产学”的有效合作机制。实现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是关系到珠三角地区能否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问题。美国、日本、欧盟等产业技术创新的先行经验表明,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和成(002001,股吧)果转化关键在于建立“官产学”的有效合作机制。在珠三角地区,科技资源与生产相分离的总体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其他企业之间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仍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这种合作方式已很难完全满足企业实行超越型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在珠三角地区率先组建“官产学”战略联盟,充分利用“省部合作”和“省院合作”的有利条件,由政府推动行业内多个具有竞争关系的大型企业与公共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针对行业的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难题,将目标锁定在10到20年内有实用化可能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上。通过在若干行业领域的重点技术突破来加快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