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我认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七方面的问题必须面对和化解,这些问题也是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迈过的坎。
第一,战略性技术的高度战略化和低度市场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一类战略性技术本身的立基市场虽然很小,但外部溢出很大。此类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高度战略化与低度市场化的矛盾,即从外部溢出或国家安全以及经济持续发展角度看,必须对其予以优先发展和快速发展,但从商业化后的回报角度看,由于立基市场狭窄,私人部门往往不愿意对其进行投资,如机床产业和航空工业。
要化解这一矛盾,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种子”资金的方式,建立产业或行业平台,推进产业化前期研究和开发。由政府联合行业内企业,共同构筑外部性平台,使这种政府推进型的研发过程缩短具体企业市场化的时间。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战略化与高度市场化。具有高度战略化和高度市场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个经济体发展经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最符合这一特征的战略产业莫过于集成电路。要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我国有以下优势: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速度将为我国发展集成电路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撑;二是整体产业的快速信息化进程将为集成电路提供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三是海归派与本土派结合形成快速成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四是飞速发展的资本市场。
第三,低端技术市场化与高端技术政治化。在一个产业链条中,真正具备战略产业特质的通常是指该产业的高端技术部分。然而,对于企业来说,衡量投资优劣的当期指标是获利水平的高低,衡量未来优劣的指标是企业价值增长的大小。所以,企业并不总是选择那些风险很高的高端技术作为其市场化运作的目标,更多时候反倒是低端技术成为企业的现实选择。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从国家目标来说,战略产业必须维持在高端技术层面,而从企业目标出发,更倾向于低端技术层面,即低端技术市场化和高端技术政治化常常在发展战略产业上出现政府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冲突。因此,正确认识和解决同一产业链条中的低端技术市场化和高端技术政治化,对发展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巨量资金需求与筹资渠道狭窄。众所周知,大凡某一产业具有战略性,通常是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对国民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能够支持现期经济运行和未来经济增长,能够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技术进步方向的产业。但这类产业往往需要可靠的巨额资金作为坚强后盾。因此,建立多渠道的有效的投融资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类型的资金投入到国家战略产业领域,形成国家战略产业投资的良性循环,是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条件。
第五,绝对比较劣势与相对比较优势。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战略技术的滞后,这导致在很长时期内我国只能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然而,在技术进步越来越快的今天,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也因技术的导入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发达经济体正在重拾或已经在这些产业领域确立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样,即使被视为资源密集型的一些产业,由于新技术的导入也使其更具有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许多发达经济体的政策也逐渐从淘汰到重新发展,如新材料特别是以纳米技术为支撑的材料产业。
这些情况表明,我国限于目前的资金准备、人才准备和可调动的其他要素,不可能像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那样在若干领域同时发展,但至少可以有选择地优先发展某些关键性的战略技术以及以这些战略技术为支撑的战略产业,如半导体产业、装备产业等就可以利用国家力量进行优先发展。
第六,跟踪战略与超越战略。战略技术及其产业化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和策略性。前瞻性要求在战略技术选择上,要瞄准国际未来技术变化路径的前端,使自己在选择的技术路径上能够取得未来优势地位,而策略性则要求在决定选定的战略技术是否产业化以及在何种时机产业化时,要充分考量技术、市场和资金承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分别确定引进、跟踪、跨越等多种不同的技术发展方式。
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分别实行不同的战略,即跟踪战略、跟踪下的跨越战略和领先式战略。如对大型飞机、通用型CPU这些技术壁垒、市场壁垒严重,资金门槛非常高的产业,可以实行技术跟踪发展战略,国家的力量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上,基本不对其进行产业化和商业化;对精密机床、嵌入式CPU这些有能力突破的战略技术领域,不仅要加大研发力度,而且要与产业化、商业化一并考虑,即实行跟踪下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而对于有中国独特优势的技术可以集中力量直接实行领先式发展战略,以产业化、商业化推动其技术创新和升级。
第七,国家意志与民营载体。战略产业体现了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是决定国家整体实力的基础力量。但是在战略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应积极引入民营经济因素,而不能消极地局限在国有经济的范围内,这应该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民营经济会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