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并购IBM PC的联想,到创造纳斯达克中国神话的百度,再到问鼎国际标准的闪联,这些中国高科技产业跨越式发展历史的创造者,都成长于同一片神奇的热土——中关村。
经过20多年的开拓,视创新为生命的中关村,经济规模扩大了1100多倍,成为全国最大的区域创新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关村企业上市数量远远超过美国硅谷,创新活力世界瞩目。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变局中,及时解答如何将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如何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智慧和力量等世界性难题,成为前进道路上必须逾越的难点。作为首个获批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就此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其提供的“中国解法”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借鉴。
聚合风投资本,把握新兴产业浪潮风向标
过去三年里,中关村在境内外上市公司的年增长量呈现坚挺的上扬趋势。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中关村依然有23家公司上市,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中关村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已达184家,这背后,风险投资等创投机构的推动力不可小视。
中关村园区管委会主任郭洪说:“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告诉我们,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具有敏锐的嗅觉,不仅是孕育新技术浪潮的沃土,也是新兴产业变革的风向标。中关村在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撑体系过程中,十分注重对风险投资的培育和引导。”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风投机构纷纷收缩战线准备“过冬”。紧要关头,中关村管委会及时启动对创业投资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当年累计为20多家创业投资机构的超过50个项目提供了风险补贴资金数千万元,获得风险补贴的项目累计对中关村企业的投资总额超过10亿元。这批资金不仅帮助了一大批创业企业获得重生,而且提升了中关村集聚风投的号召力。
目前,全球投向中国的风险投资中有三分之一聚集在中关村,其重点投资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但不可否认,与美国硅谷不同,中国市场上真正能够进入创新源头、支撑创业起步的风投还不够活跃。
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北京市政府将原先分散使用的几十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资金统筹起来,通过股权投资方式进入风险投资市场,用市场方式引导风投等社会资金更多流向创新领域。
2010年4月被注入2000万元政府股权投资的国智恒电力公司,自主研发了北斗电力全网时间同步监控系统,大大提高了中国电网安全的自控能力。但2008年这家公司研发刚刚完成时,在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却因为没有业绩得不到风投和银行的青睐。令国智恒电力公司总裁吕建光欣喜的是,代表北京市政府进行股权投资的中关村发展集团进入后,迅速扭转了国智恒在资本市场的地位。
“中发展进入后,原来一直跟踪我们的风投立刻打消了顾虑,大约有超过政府投资额20倍的风险投资先后主动上门提出跟投,社会资本的杠杆撬动效应凸显。”吕建光说。
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许强说,集团进行股权投资后不参与被投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股权退出时将优先转让给被投企业员工作为激励。而上百亿元的资本规模也能保证集团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未来5年北京市将统筹数百亿元资金进行政府股权投资,投资超过5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成长企业,其带动的社会资金将相当可观。
北京市社科院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弘说,我国各地转变发展方式普遍面临一个现实困惑:一方面社会资本找不到去处,另一方面大量创新企业急需资金支持。中关村一系列培育聚合风险投资的做法,发挥出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各自优势,最终为社会资本筑起一座通向创新的桥梁。
聚集领军人才,把更多有志之士引向创新主战场
在北京北郊僻静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奇迹。坐落于此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连续4年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2篇。包括10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生命所科学指导委员会曾如此评价:世界上还从未有过一家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占据国际基础科研领域如此重要的席位。
同样令人关注的还有这里与传统科研体制迥然不同的选才模式:2005年底成立的生命所没有一个正式编制,领军科学家全部从全球招聘;合同期内,所长和实验室主任用人不受任何行政干预。尽管各级政府一年为生命所拨款数千万元,但在选才时,政府部门甘愿把决策权交给“更专业的人”——由24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组成的生命所科学指导委员会。
在中关村的选才机制中,“更专业的人”不只是科学家,也包括对市场、产业更敏锐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者。目前103位入选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的人士,大部分由企业家顾问委员会选拔,而政府更多参与后续服务,对入选人士给予100万元奖励,提供签证居留权、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便利和待遇。
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样品最终变成有市场号召力的商品,其间需要巨大的跨越,这里面除了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还有一项重要因素不可或缺:拥有激情和勇气的创业领军人才。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通讯认为,转变发展方式不能回避当前我国高科技产业一线缺乏足够领军人才的现实。激励机制缺失极大牵制了高素质人才走向市场的脚步。
2009年3月,国务院在批复中批准在中关村开展股权激励试点,中关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国有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在纳米材料制版印刷技术发明人、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宋延林看来,这将为像纳米材料制版印刷这样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注入巨大的动力。
目前宋延林担任由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市怀柔区政府、联想控股、联想投资、北大方正和TCL共同成立的中科纳新(北京)印刷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专门负责纳米材料制版印刷技术的产业化。他说,由化学所技术骨干和企业高管组成的创业团队已经搭建完毕,股权激励措施赋予了他们企业主人翁的责任感,一种从未有过的创业活力从每个人身上迸发。
像中科纳新一样,2010年中关村共有40多家单位获批开展股权激励试点,目前参加试点单位已达350家。随着中关村选才用才机制的不断创新,一批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断涌现并在此聚集,为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不竭活力。
聚变创业基因,释放创新驱动精神动能
2010年9月,在中关村论坛会场上,先后登台演讲的摩托罗拉和高通两大高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开玩笑说,多年来,他们飞遍全球都很难碰面,但近两年他们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多,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在北京,吸引他们来到这里的是一种孕育新兴技术革命的朝气和扑面而来的创业激情。
过去20多年里,中关村始终是全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潮流引领者。上世纪80年代,一批大院大所里的技术人员“下海”办IT企业;1999年前后,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借助互联网浪潮创办一批快速成长的互联网公司。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关村更是成为中外风险投资家眼中耀眼的“中国名片”。
现在,中关村每年新诞生企业3000家,每一个工作日就有两家“海归企业”诞生。中关村创业元老、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说,创新,意味着中关村的企业从一出生就要面对各种残酷的生存挑战。经过20多年的淬炼,在中关村文化中,创新创业这一独特基因,与政产学研用各类要素交融,聚变成一股强大的精神能量,鼓舞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人迈开奋斗的步伐。
回顾联想集团的发展历程,创始人柳传志告诉记者,联想今天的成功在于始终坚持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发展定位,在房地产、金融等产业暴利时代不为诱惑所动,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的艰难时期也不忘对技术研发的投入。
2008财年,联想集团出现了并购IBM PC以来的巨额亏损,集团为实现扭亏为盈,大力控制成本,砍掉了很多销售及分销费用、行政费用,但是研发费用不仅没有削减,反而增长了2%。
这样的事例在中关村比比皆是。正是这种凝聚于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的勃勃生机,为政府部门解放思想勇于尝试带来了动力。2009年初国际金融危机凶猛来袭时,正值许多企业技术攻关的关键时期,后续配套资金有断裂的危险。北京市迅速启动政府采购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计划,为企业拓市场找资金,助其顺利“越冬”。截至目前,北京市和有关单位已分12批采购了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111亿元,有效推动了企业自主创新。
20多年来,从一个试验区发展成科技园区,又率先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创新创业的火种生生不息。目前,中关村技术交易量的80%输往京外地区,中关村上市公司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000家。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标志着中关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对新目标,中关村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