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中关村创新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B)(摘要)
2011年04月27日    来源:来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网

 一、中关村创新发展取得的成就与问题

二十多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于科教和智力资源优势,围绕国家战略、首都发展的需求,努力探索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科教资源最为集中、自主创新特色最为突出、产业技术水平最高的先进区域。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关村在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还仅仅是开始,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中关村科技创新发展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丰富的创新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技术转移的有效模式和机制体制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第二,支持中关村科技创新的深层次机制体制瓶颈制约还没有根本消除,科技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第三,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

选择中关村进行示范,主要缘于中关村的特殊性和唯一性。经过二十年的创新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科教资源和各种要素的聚集地,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因此,通过在中关村这样一个科技资源较为丰富、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去实践依赖创新驱动的区域发展,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和路径,进而在全国形成示范扩散,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探索出一条内生发展、自主创新,从局部走向整体的伟大道路。

三、中关村创新发展的目标与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球创新中心的总体要求,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高端集聚、创新驱动、示范辐射、国际发展”的发展原则,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积极提升创新能力,探索内生发展模式,突破体制机制制约,努力建设全球创新中心,发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探索自主创新道路过程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二)战略定位

——追求内生发展和探索自主创新道路的模范区。依托中关村地区丰富的科技、人才和文化资源,率先探索依赖创新驱动经济、城市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实现贯穿创新、创业小企业、高科技大公司、产业集群的内生发展路径,走出一条具有中关村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区域示范。

——突破科技与经济结合体制障碍的先行先试区。保持中关村在机制体制创新上的领先优势,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破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相结合的障碍,在部分政策和制度上实现创新和先行先试,逐步拓展到全国其它区域。

——抢占全球高技术产业与技术制高点的引领区。以高端为取向,依托中关村技术创新源头,积极参与全球高技术产业和技术的竞争和合作,积极调配与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部分领域抢占全球高技术产业主导权,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引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支撑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高端产业功能区。立足首都,围绕首都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北京”的战略需求,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积极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战略增长点,推动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支撑首都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努力建设一个融合科技教育、高技术产业、高端商务、创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三)发展目标

2015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创新驱动模式初步建立,全球创新中心的框架基本形成。

——产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高技术服务业比例达到70%以上。形成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培育3-5个具有较大成长性的战略性产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大中小企业和谐共生、中介和院所广泛参与的企业生态系统基本形成,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本土跨国企业超过5家。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承接了一批国家实施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创新活动频繁活跃,研发投入在企业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6%左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千名从业人员专利申请量达到30件,在重点技术领域取得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或者国际技术标准。

——高端要素资源广为集聚。高端人才不断集聚,拥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领军人物、企业家。高技术资本充沛,天使投资机制基本形成,创业投资资本超过全国的30%。中介服务体系明显完善,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中介服务机构。信息资源呈现积数增长,形成开放式的信息传播氛围。

——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创业及成长环境得到优化,留学生成为创业的主力军,初步形成国内外高端人才纷纷来中关村创业发展的局面。国际化发展环境逐步形成,高端要素跨国、跨区域频繁流动。市政基础设施健全,商务配套设施齐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绿化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创新创业的区域文化得到丰富、弘扬和推广。

——机制体制取得较大突破。束缚科技与经济、教育体制相结合的体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小政府、大社会”的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强化。

——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以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为主要载体的对外辐射大幅度提高,对国内其他区域的技术交易额达到总额的70%以上。管理与模式输出逐渐成为对外辐射的重要方式。

2020年发展目标。到2020年,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全球新兴的创新中心的愿景目标基本实现。一批新产业、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拥有一批千亿级产业和千亿级企业,创业非常活跃。区域创新网络功能完善,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中枢。创新要素非常充沛,创新活动频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全确立。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的体制障碍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得到有效示范和推广。到2020年,总收入将超过5万亿元,研发投入占企业总收入比例超过6%。

(四)示范内容

中关村示范建设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第一个层次,发挥中关村的引领作用,引领的方向包括发展高端产业和提升创新能力;第二个层次,发挥中关村的示范作用,示范的方向包括实现内生发展和创新机制体制;第三个层次,发挥中关村的辐射作用,辐射的方向包括合理空间布局及形成扩散机制。最终实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环境的全面优化和整体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

——发展高端产业。主要包括: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着力培育生物技术、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提升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大力吸引各类创新要素;提升和搭建各类创新载体和平台;提高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标准、专利和品牌战略;加强技术对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

——推动内生发展。主要包括:支持创业型企业;培育高成长性企业;支持高技术大公司;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创新机制体制。主要包括: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机制体制;建设宜于创新创业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并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机制;大力发展多种创新型专业服务组织;加强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

——合理空间布局。主要包括:整合全市高技术产业空间,形成“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继续强化专业化空间建设,重点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健全适宜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土地管理制度,促进示范区土地集约利用;加快与环渤海区域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合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融入全球经济和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全球竞争力。

——形成扩散机制。主要包括:发挥市场交流机制,充分发挥中关村产业链和优秀企业对全国的带动作用;构建区域“点对点”帮扶机制,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宣传、推介、推广机制,强化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政策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