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日前表示,我国要在2025年前后,全面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王礼恒院士在5月6日召开的CAST“空间技术论坛”上表示,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是我国航天发展的新起点,标志着我国航天全面进入产业化发展时代,必将推动我国航天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是指利用空间资源,主要为广大用户提供遥感、通信广播、导航定位以及其他产品与服务的天地一体化工程设施,由功能配套、持续稳定运行的空间系统、地面系统及其关联系统组成。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我国从2001年起就开始规划空间基础设施项目,经历多次的研究、论证,2015年10月,“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正式发布,计划在2025年前后,全面完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王礼恒提出,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在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大众生活品质。
另外,规划要推进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就要将科研星放在重要位置,突出创新引领,并做好与业务星的衔接。“科研星要注重原始创新,特别是新系统、新应用、新载荷;业务星要注重集成创新,提高系统性能,发挥最佳效益。”
“规划的出发点是要‘好用’,更要‘用好’。”王礼恒表示,目前,全球卫星产业链中,大致是卫星制造、发射占10%,地面设备及应用占90%。而我国在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他强调,要加大应用技术开发投入力度,加强应用创新,特别是综合性应用和公众应用,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推进市场化。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他认为重点还是要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准入、融资、税收等难题,促进产业化,形成规模。
另外,王礼恒透露,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还可以为我国“一带一路”构建信息走廊,目前中国工程院正在开展相关方案的研究。“比如可以在高铁上开通宽带无线接入等,为高铁走出去提供支持。”
CAST“空间技术论坛”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创办于2005年。本次论坛为第五届,聚焦“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国内空间领域的相关单位领导、两院院士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主要问题,促进规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