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晔 通讯员 王晓梅 刘月清
明年经济形势会怎样?企业的利润还会继续增长吗?腰包里的收入能有多少?……在金融“寒冬”中,政府、企业、百姓都在谋划着2009年的发展。不过,泰州市的一批高端产业却已经吃上“定心丸”。
11月27日,由17家中外银行组成的银团宣布向泰州医药城提供20亿元贷款,支持泰州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新基地二期工程建设;
12月16日,泰州市银企对接,114个重点项目与银行达成贷款协议,项目总投资386.25亿元,高新技术项目比重超过1/3;
12月17日,中盛光电集团与德国签订了50兆瓦价值25亿的太阳能电站承包建设工程合同,成为我国光伏行业的最大一笔海外订单……
在“寒冬”面前话发展,泰州市委书记张雷有一个坚定的观点:今后泰州将主攻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技术,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新路。
11月底,当记者与这位从苏南来的书记对话时,特意问道:“在未来泰州的发展道路上,是借鉴苏南模式,还是另辟蹊径?”
张雷对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理解鲜明而又独特:“现在的泰州与过去的苏南所处阶段、面临机遇及发展环境都不相同。泰州已经处于工业化向后期迈进的关键阶段,面临全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步转移的机遇。泰州必须抓住机遇,走‘高端’道路,主攻高端产业、高端人才和高端技术,将先进的知识成果在泰州转化为产业、产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推动支柱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张雷说,目前“三高”发展道路正在泰州广为探索并初步形成,主要体现在中国(泰州)医药城的建设上。中国(泰州)医药城通过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和知名研发机构带动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成为泰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
放眼全国,医药园区已有116家,泰州医药城凭什么要成为中国医药产业的领跑者?
中科院院士王志珍的一段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泰州医药城把研发、生产、交易、医疗四大板块进行整合,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医药卫星城,这在国内是唯一的。”
短短两年时间,一幢幢科研楼、GMP标准厂房从无到有,40多家国内外知名医药研发机构、30家服务型企业相继落户,先后申报医药研发成果108项,其中国际原创药6个、国内一类新药31个;知识产权保护、创业融资、政策咨询、药品报批、资讯资源共享五大创新支撑体系逐步显现;药学研究与开发、药理毒理评价、仪器分析检测、药物中试、模式动物实验五大新药公共平台初具雏形;39名国际领军型人才相继加盟泰州医药城,带来了近百项科研成果。
细下心来,我们还能在这一长三角的后起之秀找到更多的高端产业、高端人才与高端技术。
11月25日,先进能源技术发展研究分中心正式在中科院泰州中心挂牌。这个由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双登集团联合组建的分中心,以燃料电池、超级电容、风力发电等先进能源产业为发展方向,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先进能源研发机构。
作为江苏省组建时间最短的地级市,泰州几乎没有省以上科研机构,这既是先天不足,也是丢掉幻想、轻装上阵的后发优势: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中,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近年来,泰州市大力加强与中科院、国防科工委、高校院所、海外留学生组织为主体的四大科技资源体系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平均每年签订的项目300项以上。中科院泰州应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中心作为中科院在江苏省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一个研发及产业化中心,已有8家研发机构入驻,院市合作的项目达90多项,年新增销售收入20多亿元。
近年来,泰州市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以研发平台、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接近30%%,经济发展正逐渐由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
泰州市科技局局长许书平说起近年来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如数家珍:从2005年起,泰州重点实施了“百企三创工程”,促进企业开发并拥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行业标准。
从2006年初起,泰州加大对各类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初步形成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实验平台、创新服务机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在内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成企业研发机构204个。
从2007年起,依托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400多名。
从2005年至2007年,泰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年内净增326.1亿元,达660.9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7.8%%提高到2007年的29.16%%。今年1—8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550.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