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009年12月30日    来源:来源网站:新华网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是党中央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这既对产学研合作提出了新 
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内涵。  

一、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形成

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以1995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为标志,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先后经历了从“产学研联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产学研联合。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1985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同年,产学研合作被纳入科技体制改革。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1992年,原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推出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这是我国第一次在部委层面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计划。1993年,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和协作,被写进了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我国产学研合作在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与协作;合作的主要方式是,产学研联合进行科技攻关。

第二阶段是产学研结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1995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科技工作要把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要继续推动产学研三结合,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2000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我国产学研合作在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推动产学研三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产学研合作方式的新发展,是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共建研究开发中心。

第三阶段是以企业为主体和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结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契机。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并且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为了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指明了产学研合作的方向,丰富了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内涵。今年三月,国务院在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温家宝同志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从“产学研结合”到“产学研用结合”,进一步突出了产学研合作必须以市场和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我国产学研合作在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内涵

现阶段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主要内涵和特征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政府起主导作用。

1.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合作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胡锦涛同志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和赢得主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既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发展经济离不开企业,企业对社会需求最了解,对市场反应最灵敏。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实践表明,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真正实现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也才能使产学研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以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合作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产学研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通过产学研合作,不仅要支撑企业今天的发展,而且要培育能够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不断创造未来的市场。恩格斯曾经说,一个市场需求往往比十所大学更能拉动技术进步。这深刻揭示了创新与市场的关系,说明了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一种科技行为,而且是一种经济行为,其本质是一个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要素重新整合的过程,如果不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要素整合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可能事与愿违。

3.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产学研合作必须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道路,充分发挥应用和用户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将“产学研结合”调整为“产学研用结合”,是对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在认识上的新飞跃。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后者进一步突出了产学研合作成果的应用和用户,强化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用”,主要指“应用”和“用户”。最早提出技术创新概念的经济学家熊彼德强调,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应用。“用”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证明,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只有通过应用才能逐渐成熟和完善;任何一项科技成果,也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人类带来福祉。用户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用户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不但能够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跨越发展和高速列车、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等重大装备的开发成功,都说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4.政府起主导作用。

产学研合作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胡锦涛同志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起主导作用,是中国产学研合作与西方国家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区别之一。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必须把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这“两只手”都要硬。在建设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宏观管理,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政策环境与氛围。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如前所述,在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历程中,政府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也有人主张,中国的产学研合作应该称之为“政产学研合作”。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产学研合作作为一个概念在最近二十年才逐渐叫响,但它作为一种行为,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例如,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产学研合作的结果。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种举国体制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渐淡出。毫无疑问,目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学研合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对于一些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项目,如载人航天等,我们仍应强调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继续发挥我们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三、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呈现出层次不断提高、形式不断创新等新特征,合作的取向更加市场化,合作的路径更加多样化。目前,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包括: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共同建立研发平台、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校地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1.联合开展科技攻关。

这是一种以项目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主要包括产学研联合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围绕企业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前者的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和企业配套;后者的研发资金通常由企业筹措。“十一五”以来,我国由产学研联合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的比例明显增加。例如,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绝大多数以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推进;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批立项项目,90%为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企业牵头的占1/3。

2.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

主要形式是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出技术、企业出资金,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学科性公司就是其中的一种,其特征是依托高校学科优势,通过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立股份制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由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核心技术,虽然一开始规模不大,但往往具有很好的成长性,充满生机与活力。为发挥各自的优势,学科性公司通常由企业家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由大学教授担任技术总监或总工程师。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以资本为纽带,比项目合作的形式能更好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学研合作创办科技企业的集聚则形成科技园区。目前我国已经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和5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共同建立研发平台。

主要形式是由企业与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共同建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或研究院。一般来说,侧重应用基础研究的研发平台,主要建在高等院校;侧重产品技术开发的研发平台,主要建在企业。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主要优点是,能够通过科技资源特别是大型仪器试验装备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共享,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这种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和高校的青睐,以有色金属行业为例,1997年中国铝业公司曾投资1亿元在中南大学建立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

4.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过去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现在已扩展到联合培养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有高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才与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种形式。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常设在企业,由大学的教授和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共同指导。进站的博士后一般须结合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进行选题,研究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种联合培养方式由于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并且能直接服务企业,故深受企业欢迎,目前我国已有数百家大企业建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5.校地合作。

由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和单个企业的项目合作,到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与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省的全面合作,是产学研合作由点向面扩展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常州市多年来坚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已经走出了一条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社会的新路。由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的高等院校与广东企业产学研合作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已经有100多家著名高等院校挺进广东,进入珠江三角洲这个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不仅提升了广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且促进了高等院校自身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6.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这是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用户等按照市场经济法则组建的产学研用战略利益共同体。与项目层面上的产学研合作相比,这种产学研合作方式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配置联盟内各成员单位的优势资源,克服过去产学研合作存在的合作短期化、任务单一化等问题,所以更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虽然在我国问世时间不长,但发展较快。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我国钢铁、石化、汽车、煤炭等重点振兴产业和新能源、生物、信息等新兴产业,目前均已建立了由优势单位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李健/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兼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