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4日,在“2011跨国技术转移北京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市科委与意大利创新技术推广署正式签署共建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协议,标志着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建设进入实质性的联合共建阶段。
这里是一片清澈的水塘。塘畔长满各样水草,空气里闻不到异味。谁也想不到,它其实是污水处理池,也是一个高科技的示范场。一种由彩色浮球组成的方形装置飘在池边,负责净化水质。
它叫“大气露出型生物污水处理膜”,已经在北京怀柔山区的六渡河村成功使用,并且还准备推广到附近类似的山村里。这种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的高技术,是韩国的一家环境公司研发的。
而促成韩国高新技术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农村的,是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它刚成立不久,但已做出了不少精彩的案例。
事实上,北京市政府吸引全球企业转移技术的政策并非近期才启动。多方引入国际技术,服务北京社会和经济,早已成为北京科技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
在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推动成立了ITTN。ITTN成员包括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中科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英国牛津大学ISIS创新公司、英国中英科技创新计划、法国居里网络、西班牙国家技术创新联盟、意大利维尼托创新园、德国柏林专利律师事务所等40余家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机构,主要致力于为跨国技术转移提供全面支持的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让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需求与海外优质资源实现对接。
一手挖掘需求,一手寻找技术
ITTN从欧洲引入的另一项污水处理技术,也在北京找到了用武之地。对国际技术市场上大量的节能环保技术,北京市科委借助ITTN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并建立了技术档案,发现匈牙利ORGANICA公司拥有的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很适合应用于郊区的污水处理,组织技术转移服务联盟中的专业机构对技术做出了初步评价。
在协作伙伴——匈牙利环保企业联盟和匈牙利驻华大使馆科技处的帮助下, ITTN与ORGANICA公司取得了联系,对该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了解和进一步评估,确认了该项技术本土化改造后可以适应北京地理气候特点,并重点接洽了“符合新世纪城市生活污水净化要求的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系统”的相关内容。
通过技术引进谈判,促成了ORGANICA公司、北京可持续发展促进会及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的三方合作备忘录。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由北京可持续发展促进会建设ORGANICA废水处理示范工厂并开发中国特色的ORGANICA中国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由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提供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由ORGANICA提供全套技术方案和技术服务支持。
目前,在北京房山区二龙岗村建设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并对该技术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解决了示范区域的污水处理问题,为北京市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提供实用的、可借鉴的技术和模式。
海外技术的再创新和迅速本地化,拓宽了北京解决污水处理的技术和途径,为实现技术向外省示范、最终实现进口技术的替代,及新技术的出口奠定了基础。
英国网络相助,北京科研升级
多家市属科研院所也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受益者。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是负责北京全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工作的单位,在农业病虫害灾情治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面优势明显。ITTN了解到北京植保站在核果类果树病害管理方面正在寻求国际合作的情况后,通过成员单位“中英科技创新计划(ICUK)”,联系到英国东茂林研究所的专家,推动双方进行合作。
经过组织技术咨询和现场对接,ITTN在去年年底促成北京市植物保护站与英国东茂林研究所签约。英方将先进的核果类果树病害管理系统、草莓栽培过程中病害监控与节水技术等,正式转移给了北京植保站。
作为ITTN的成员单位,“中英科技创新计划”是中英两国政府在创新和知识产业化方面首次合作成立的项目。它的联系广泛,专家库庞大。在它的帮助下,北京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得以将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北京,解决了首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无独有偶,农业养分可持续管理,是北京土肥工作站迫切想要进入的高技术领域。这家科研机构常年承担“测土施肥”等高端农业技术推广任务,他们希望能够引进国际技术,提高其竞争力。
通过ICUK,ITTN帮助北京土肥工作站找到了英国华威大学的植物营养专家组,他们是英国最大的园艺研究和开发组织,在园艺作物生产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经过洽谈和ITTN的牵线,英国全套的农业养分可持续管理技术转移到了北京,而且还引入了外国专家。
同样,希望引进高压保鲜技术的北京食品研究所,在ITTN的帮助下,也从英国找到了技术转移者。英国农业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院在食品超高压保鲜技术方面已有15年经验,在水果和蔬菜产品,熟肉,贝类方面都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并开展技术咨询服务。这家研究院对探索超高压保鲜技术应用的研究机构非常感兴趣,愿意与之合作。
双方签约转移超高压保鲜技术后,北京食品研究所无论是在微生物学研究还是化工研究方面都上了台阶,既提高了产品的食物安全等级,又改善了产品的营养口味。
不仅着眼首都,更能放眼全国
来自海外的新奇肥料,在中国的稻田和果田里派上了用场。
浙江嘉兴的禾欣米业公司,需要一种可以有效预防农作物钙缺乏,增加生理活性钙成分比率的高浓度液态石灰肥料。嘉兴市科技局对当地企业调研了解到这一技术需求。而嘉兴市科技局也是ITTN在浙江地区的协作成员单位。
ITTN将此需求向法国,英国,以色列,韩国等多家国际合作伙伴发布,并征集解决方案, 最终从韩国KOF研究所找到合适的技术——“从石化角提取的液体状钙肥料”。这是韩国唯一持有专利的天然钙肥料,取材于天然贝壳。在植物叶面喷洒,可达到农作物寿命延长及增强抵抗力的效果。
ITTN组织韩国KOF研究所与嘉兴禾欣米业多次洽谈,并协调提供试用产品及技术支持,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合作签约。在稻米上应用韩国KOF公司的天然液状钙肥料的一系列试验后,其应用对比结果让双方感到满意。
很快,这种技术来到了北京。ITTN协调韩国方面,免费提供了适用于25亩地的液态钙肥和授粉营养剂,分别送到了北京圣泽林生态果业有限公司和贾尚种植园,于梨花开放前后开展示范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这种液态肥易于吸收,可预防水果烂果、裂果、粒化、腐心等现象,并能延长水果储存期。授粉营养剂择还能极大提高授粉率,免去了人工授粉的繁杂程序。
北京的两家果业种植园对这两项技术非常感兴趣,纷纷拿出土地,对这两项技术做独立的示范对比试验。
通过ITTN的积极工作,北京周边区县的农业技术需求被挖掘了出来,国际的技术资源也得到了应用。
网络建设得力,创新潜力巨大
“我们相信中国的创新潜力是巨大的。”世界制药巨头拜耳先灵公司的全球药物研究总裁安德烈斯·布什这样说。一年多前,拜耳先灵公司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并且宣布未来5年要在北京投资1亿欧元。“除了建立药物开发功能,我们将在北京建立药物研究创新中心,拜耳的科学家将和中国的同行一起加快创新手段的研究。”
中国成为拜耳在德国和美国之外的第三个设立全球研发中心的地点,北京成为他们在中国的首选。这里将组建一支世界顶级水平的研发团队,在北京展开合作并专注于创新疗法的开发。公司正在与清华大学深入洽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药物研究的核心领域展开合作。
拜耳是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进行技术转移的众多跨国公司中的一员。2002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规定》,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截至2010年底,经北京市科委认定的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的研发机构有52家。
“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和智力资源,是跨国公司建立研发中心、创新型中小企业进入中国、优秀人才回国创业的首选地区。”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说,北京深厚的产业发展基础、科研创新基础和人脉网络基础,以及密集分布于北京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使得北京成为中国承接全球创新要素转移的最重要目的地和栖息地。
“可以说,北京正在日益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跨国技术转移枢纽和窗口,在承接跨国技术转移方面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据朱世龙介绍,近十年来,北京作为全球跨国技术转移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多年来技术交易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年,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79.5亿元,同比增长27.8%,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达40.4%,达到“十一五”时期最高点。
4月14日—16日,由北京市科委、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1跨国技术转移北京论坛”召开。论坛邀请了国际知名技术转移、创新服务机构和大型跨国企业参加,并组织“跨国技术推介与对接会”,18个项目在论坛现场签约。来自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瑞典、芬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80余家技术转移机构应邀参会。
在此背景下,北京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的事业越发兴旺。它依托北京市科委,组织海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向中国的转移和产业化,举办多种形式的跨国技术转移活动,吸引全球优秀创新成果向北京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