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11)开幕前夕,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简称新国展)举办了主题为“以科技创新迎接后危机时代”的高层国际论坛。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与会并作了“中国装备工业发展展望”的专题报告。7位世界机床业界巨头作为本次论坛的演讲嘉宾,围绕机床业界科技创新的现状、创新的作用、创新的前景和自动化技术等内容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高端装备制造业倒逼机床业升级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国装备工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大国,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也得以进一步的提升。但还不是装备制造强国。
要成为装备制造强国,我认为起码的标志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主流技术装备品种质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较强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能力,具有较高的高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因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是推动装备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途径。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高端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是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十二五”期间,工信部要在发展重点、发展时序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统筹规划,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形成新的增长点。要以推进高端装备规模化发展、示范应用为目标,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以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思路是:面向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性制造,做大做强航空装备和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轨道交通装备水平,加快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例的20%以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装备工业加快转型的攻坚时期,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机遇期,这些高端装备的发展将对中国机床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需求。
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机床也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提升整体为装备工业服务的能力,抓住这一轮机遇,提升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陕西秦川集团董事长龙兴元:重大专项是突破抓手
科技创新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谋势的总体思路和规划布局的具体设计上,更在于是否能够迅速找到突破和发力的抓手,这个抓手在当前毫无疑问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以国家战略目标为需求导向,体现的是高端需求引领高端研发的战略思路。历史上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背后总有国家战略的支撑。
比如美国特别强调基础研究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建立了一大批国家实验室,研发、生产体系,并通过制定并相继实施先进制造技术计划等6大跨部门科技计划以及民用工业技术等9大战略计划,夺回了装备制造的竞争优势。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确立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名列其中;确定了16个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制造是其中之一。
能够承担重大专项,一方面体现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信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借助国家战略进一步快速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秦川公司承担的国家25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制造”科技重大专项在2010年已完成12项。
这些项目的实施,虽然会挤占公司有限的科研资源和制造资源,但也会为企业提供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平台,有可能成为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比如,秦川开发弧齿锥齿轮加工机床的过程,就是一次借助国家战略实现突破与发力的典型案例。2009年,秦川努力争取到“高速、精密、大型数控圆锥齿轮磨齿机”项目,通过努力,这款磨削直径2.5米,端面模数大于50毫米的QMK009数控圆锥齿轮磨齿机和QJK002数控圆锥齿轮铣齿机已经制造完成,并分别在第十二届上海工博会和本次展览会上展出。
难能可贵的是,这两台新产品颠覆了世界上传统的弧齿锥齿轮加工机床设计、制造理念等技术,将解决我国大型重载圆锥齿轮的热后精密加工难题,使我国在国际上处于大型高精密硬齿面锥齿轮制造的先进行列,而这些仅仅用了两年时间。
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程凤兰:高档数控机床将维持稳定较快增长
得益于亢奋的市场需求,国内机床行业已连续9年高速发展。但是,基于理性和清醒的认识与判断,这样一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靠国家宏观调控拉动的市场到底还能维持多久?国内机床企业是否能跟上市场的需求变化?如何弥补过大的进出口贸易逆差?如何提高国内机床市场和国际机床市场的占有率?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内在弊端,使之遭到了无情的惩罚。由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回归实体经济的态势明显加强,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反倾销调查案件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给我国这种依赖过剩产能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长期以来依靠比较优势拉动出口的模式也将发生动摇。
“十二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有:一是未来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要积极发展高技术、高品质和高附加值产品,必将带动数控机床朝着高速度、精密化、复合化、智能化、环保宜人化方向发展;二是产品的超大型化和专用定制化趋势依然明显,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了发展能源、开发海洋和探索空间,同时为了追求更佳的经济效益和满足特殊的需求,需要装备的体积越来越大,对提供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的产品用户越来越多;三是我国总体上还处在工业化中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主线,市场需求有所转变,经济型数控代替普通机床的高峰已经过去,普通和低档次数控重型机床将会缩减,而高端数控机床产品将维持稳定较快增长;四是由于国际机床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的不景气,致使外企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使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五是随着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中国装备制造业将全面进入以技术创新发展、质量功能升级、装备整体服务为核心的国际化竞争新格局,对企业产品研发、制造水平、综合管理等方面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台湾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卓永财:迈入服务型制造业
2008年华尔街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全球史无前例的经济大恐慌,经济活动似乎一夜之间就僵住了,虽然各国受影响的程度不同。
台湾的海岛型经济主要靠外销,这波空前的打击,让我们在震撼之余重新思考未来。中国人是勤奋的民族,“埋头苦干”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一直以OEM为经营模式,为什么订单一夜之间没有了?
我们终于想通了,制造不是目的,制造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制造也是一种服务,而服务就可以带来创新的机会。现在,有了这种感悟,在台湾我们正在推动制造业从原来2.0模式,进展到2.5模式,亦即进入制造服务业。
对一个机床制造厂来说,要了解顾客的需求,倾听客户的声音,可以找出创新的方法。了解顾客不够,还要了解顾客的顾客,这样才有方向。
机床行业比较特殊,产业进化比较慢,不同于电子产品,一个产品可以用二三十年。另一个特点是基础工艺居于关键地位。因此,机床行业的创新也多是保守式创新。
在后危机时代,台湾机床面向大陆蓬勃发展,机床技术的发展趋向复合化、信息化和数控。
美国机械制造协会会长道格拉斯•武德:中美两国是鹤立鸡群的竞争者
2009年,我被任命为AMT(即美国机械制造协会的会长)。之前,我在企业工作。我想特别指出,我所讲的观点来自我的切身体会。
谈到创新,制造业正处在一个令人振奋的时期。技术的进步正把我们领向20年前无法想像的领域。从世界各国的首脑到企业的CEO都在讲创新。创新对他们及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有不同的含义,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创新是增强竞争力、保证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创新在国家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新兴的电子通信、能源、生物、汽车和先进制造等行业。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就鼓励地区性创新集群的发展,这极大地帮助了中国创新经济(310358,基金吧)的崛起。但是,中国不仅仅靠设立科技园区和投入研发来超越对手。中国政府在把资源向关键新技术倾斜上也做的非常出色。替代能源领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中美两国是两个鹤立鸡群的竞争者。虽然我们的制造业可以在全球市场上独立发展和竞争,我们各自的本国市场和产品出口也都有很多机会,但是如果我们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上结成竞争伙伴,就有更大的机会。
创新一直是美国的优势之一。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美国的文化就是鼓励公开交流创新想法——这种想法是创新的孵化器。美国人也容忍有一定意义的冒险——这也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的一个重要强项是大规模生产。中国企业善于用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大批量的生产高质量产品,而现在通过重视研发,中国企业正瞄准在新技术市场上超过最强的对手。
上述优势能让我们在全球的舞台上参与竞争,但是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能使双方在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结果。
日本机床工具协会技术委员长花木义麿:不能提高客户生产效率的技术不值一文
世界经济进入了后经济危机时代,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迅速。特点之一就是,中国机床产值在2009年惟一持续保持增长。同时,中国的机床消费额也是惟一没有减少的。
至此,连续27年保持机床产值世界第一的日本在2009年让位给中国。
机床的消费者是制造业。汽车是机床的主要消费者,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世界第一,可以认为与中国机床消费额和产值第一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今后在中国持续保持世界最大机床市场的同时,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机床需求也将引人瞩目。
后经济危机时代的机床,从传统的切削加工为主的机床正在转变为为客户提高全球竞争力提供有效生产手段的机床。
同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手段,还内含了充分利用科技的独有技术。
我认为,机床产业是与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全球经济发展同步的增长产业。牵引全球经济增长的机床需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基础设施的配备需求;另一类是手机和家电等民品需求以及与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有关的需求。
基础设施需求主要指重厚大产业的需求,也就是工程机械、能源、铁道、飞机等行业。主要使用大中型机床,最近使用复合加工机床的也越来越多,而且长时间无人运行的自动化系统备受欢迎。
同时,数控系统的技术进化也非常显著,成为机床国际竞争力的源泉。
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为了赢得全球竞争,满足全球市场需求,必须有全新的解决方案。
这一解决方案不是停留在提高5%或10%的生产效率上,而是需要提出1.5倍或者2倍的创新解决方案,这一独到的解决方案的基础就是科学技术。
山崎株式会社专务取缔役营业本部长山崎高嗣:无人化技术决定成败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首先,劳动力成本上升,具有高度加工、装配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足。中国国内的人工费用在2000年到2009年之间上升了3.5倍。
其次,产品需求水平越来越高,要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后,中国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市场,怎样适应国际竞争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无人化、自动化技术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帮助。其好处有四点:一是延长机器运转时间;二是人员少,效率高;三是能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四是无人介入,运行稳定。
我们公司在1981年建立了世界上首个无人化工厂。1989年的时候,从设计和生产都实现了计算机统一管理。
2006年,建立了多品种小批量的无人化生产系统。1989年,通过PCNC实现加工设备的网络化,建立了智能化工厂。
比如我们的智能化主轴生产工厂,有个利用复合加工机和智能化机器人连续自动加工多种类工件,将运行成本降至最低的高运转系统。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利用视觉传感器进行工件自动识别。
现在我们在世界各地的工厂或多或少都利用了无人化的生产线或生产单元,比如在新加坡有我们的小件加工无人化设备;在日本有我们的长件加工无人化设备;在中国有我们的大规模柔性线,用在小巨人机床。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中国银川的小巨人工厂是我们公司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工厂,月产在千台以上。
马扎克历经27年的历史,约向世界提供了2000台自动化生产线。
我要说的是,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以更快的速度提升生产率,是经营者的重要课题。复合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将是今后将发生巨大变化的中国制造业所不可缺的重要课题。马扎克愿意和客户一起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客户生产制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事业伙伴。
吉特迈集团董事会成员托斯滕•施密特:关注客户潜在“业务阵痛”
“欢迎来到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这是次贷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机床行业在遭受了破坏性最强的惨烈下滑之后的迅速复苏,让我们看到贯穿整个机床业务的制造企业正面临着波动性越来越强的经济发展模式。除了机床业务领域的一些基本趋势如需求的区域性转移、新兴市场的竞争升级或是客户需求的分级化外,各个公司还需要加强自身抵御无常经济发展模式的能力。
机床创新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创新模式。当关注机床创新的时候,制造企业将其创业能力配置在以技术为驱动的已有产品的研发上。然而,有时侯,特别是在面对一段时间的危机时,由于现有机床产能未能完全使用,或出于金融约束,机床行业的客户倾向于推迟投资决策。
因此,机床制造业必须找到为什么和怎么样才能扩大市场机床存量的答案,因为仅仅机床本身的创新还不能解决问题。
为此,在解决方案中确定了一种特殊的销售方式。这种销售方式不仅推销已有产品,还关注于客户的潜在“业务阵痛”。这些“业务阵痛”不仅限于生产产品的核心能力,还包括售前和售后服务。在机床行业,这种“业务阵痛”可能是设计、编程、模拟,也可能是财务方面的。
预料和关注一个客户的“业务阵痛”或许可以削减投资推迟的趋势。这就是说,提供模拟工具,以消除客户担心,因为不能验证一个机床是否可应用于客户的一条装配线而推迟投资。同样,金融服务也是化解由于金融约束而推迟投资的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解决方案的销售并不是一个万能的武器。
由于客户要求越来越分级化,机床制造企业需要既能提供精简的低成本产品,也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