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民]: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国新办的发布会。 [15:11]
[郭卫民]: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来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先生和记者们见面,请他向大家解读“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科技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李朝晨先生;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司长王晓方先生。下面我们请万钢部长做介绍。 [15:12]
[万钢]:各位记者、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我现在简短地介绍一下我国科技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当中的一些内容,然后请大家提问。 [15:12]
[万钢]:“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国务院刚刚发布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也对科技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15:13]
[万钢]: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5:13]
[万钢]:《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 [15:13]
[万钢]:从国际发展的趋势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压力,经济发展对于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求更加急迫。世界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各主要国家积极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 [15:13]
[万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依靠物质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我国正处在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15:14]
[万钢]:从科技发展的现状来看,过去五年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进入重要跃升期。在“十一五”起始之年,我国颁布了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在2007年,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通过实施,要求中央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加要超过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加幅度。 [15:14]
[万钢]:“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达到1890亿元。带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接近7000亿元,居世界第3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年均增长13%,2010年接近260万人年,居世界第2位。2010年,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数据库收录近13万篇,位居世界第二,被引用数排名由世界第13位上升到第8位。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3.5万件,居世界第3位。技术交易市场健康发展,2010年交易合同达23万项,合计3906亿元。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2万件,是2005年的近5倍,位居全球第四位。取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批举世瞩目的标志性创新成果,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峰值运算速度达到4700万亿次,跃居世界第一;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超过900公斤;和谐号动车组CRH380最高试验速度达到486.1公里;“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成功潜入3759米海底,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经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15:14]
[万钢]:二、充分发挥科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引领作用 [15:14]
[万钢]:“十二五”期间,要切实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的各项战略任务,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5:14]
[万钢]:(一)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15:14]
[万钢]:(二)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发展,重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战略制高点,优化和完善基础研究布局,促进基础学科协调均衡发展,推动跨学科研究,培育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 [15:15]
[万钢]:(三)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重点产业振兴。加快发展创意产业、研发设计与服务、现代物流等知识型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15:15]
[万钢]:(四)切实加快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继续实施粮食丰产工程,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农村清洁社区、农村信息化、科技特派员等科技行动,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要支持农村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把科技带到农民的身边,使农民的生产生活能够得到更强的科技支撑。 [15:16]
[万钢]:(五)大力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加强人口健康、环境保护、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行动规划,加强气候变化的科技问题研究。 [15:16]
[万钢]: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15:16]
[万钢]:改革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十二五”期间,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15:16]
[万钢]:(一)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突破口,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继续推动知识创新工程,建立完善现代院所制度,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15:16]
[万钢]:(二)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思路和重点是:聚焦战略目标、加强系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开放共享,加快技术转移、促进成果产业化,加强科学管理、完善监督评估,重视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通过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简化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预算和审批等程序,减少科研人员为争取项目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能把主要时间集中到科学研究活动上。 [15:19]
[万钢]:(三)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力度。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和方式,鼓励企业创新,完善并落实财税金融等各类激励措施,制定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鼓励支持民间发明创造。 [15:19]
[万钢]:(四)着力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要通过多种政策措施,继续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进科技金融,积极促进民间资本投向科技创新。 [15:20]
[万钢]:(五)造就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制定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专项规划,深入实施“千人计划”,组织开展“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培养引进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加强一线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体系,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15:20]
[万钢]:(六)进一步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平等互惠的国际科技合作,加大参与国际科学计划的力度,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的领导工作,发挥我国在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以推动先进技术转移和应用为重点,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援助。 [15:20]
[万钢]:“十二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将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围绕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做好科技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15:20]
[郭卫民]:谢谢万部长。 [15:21]
[郭卫民]:下面开始提问,提问的时候请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15:21]
[中央电视台记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请问您怎么理解纲要提出的对我国科技工作的新部署和新要求?谢谢。 [15:22]
[万钢]:“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以科学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这个要求已经落实到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当中。比如在科学教育一栏中,明确全社会用于研究试验的支出要占GDP的2.2%,这个支出包含了国家财政对于科技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用于创新的支出。 [15:25]
[万钢]:第二个指标是每万人发明专利的拥有量,这个指标意味着我们国家在新的五年发展中,会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也意味着今后科技创新必须更加注重和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更加注重惠及民生、惠及大众,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发挥人的创造能力。 [15:27]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记者]:刚才万部长在简单的介绍中提到了过去五年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些成就,我们也知道这些发展成就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在未来的五年,我们在加强科技自身能力的建设,以及在重大科技项目的一些突破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和部署?刚刚您还提到了国际合作,在未来的五年有什么具体的考虑?谢谢。 [15:30]
[万钢]:我们国家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将继续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其中,培育和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是我们部署的重点。比如说,在代表着现代装备制造最高端的芯片制造装备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完成了关键的65纳米刻蚀机、离子注入机和一系列生产、封装等方面的关键装备研制。这些装备都进入了生产线,实现产业化应用,甚至进入了国际市场。在此基础上,下一个五年,我们将着眼于更加高端的技术和产品发展,力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比如说要向45纳米、32纳米的方向进军,来满足我们国家未来信息化和下一代移动通讯等方面的需求。 [15:38]
[万钢]:再如,早在“十五”时期,我们就启动了关于第三代移动通讯的研究,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2009年至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讯的推广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经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我们第四代移动通讯已经申请成为第一个第四代移动通讯的国际标准。在下一个五年中,我们要使它逐步地走向市场。 [15:38]
[万钢]:在上海世博会上,第四代移动通讯已经进行了示范性应用,我们希望将来它能够对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15:41]
[万钢]: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点突出了关注民生。民生问题最重要的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里面新型医药的创制十分重要。我曾经去考察了一个民营制药厂,他们在参与国家重大专项中,开发了一种抗癌的新药,过去靠进口,一个疗程大概是四万块钱,用了我们的新药,大概一个疗程降到六千块钱。大家可以设想,它能够解决多少人的难题。 [15:47]
[万钢]:我们在传染病重大专项中,积极构建治疗传染病的防御平台、防御网络,使我们能够有能力从容地应对像甲型流感这样的疾病。同时,要提高和改进对像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这类传染疾病的治疗效果。 [15:54]
[万钢]:另外,在其他方面,比如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油气田开发、大飞机研制、高端数控机床等方面,我们都有重点的部署等等。 [15:54]
[万钢]:关于国际合作,“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平等合作,参与了一系列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这些国际大科学工程都涉及到人类长远的未来,比如说热核聚变实验堆,就是ITER工程,由十多个国家共同出资建设发展。比如说关于人类基因组、三千米海深以下的深海钻探等重大科技工程,中国也是一个平等参与的伙伴。同时,我们自己牵头发起了关于中医药研究应用国际化的合作项目。“十二五”期间,我们正在考虑参加一系列对于未来发展、对于人类健康、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更有利的国际大科技合作工程。 [16:00]
[万钢]:在技术创新领域,我们也在积极组织和参与,特别是涉及新兴产业方面的重大联合试验项目,比如说在去年G20能源科技部长会议上,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共同推动了世界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城市的项目。 [16:00]
[万钢]:在今后双边的国际合作方面,我们去年和美国建立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发中心,双方将共同确定重要领域,比如说洁净煤,碳捕获、储存和利用技术、建筑节能、清洁交通等方面加强合作。我们和欧盟将在共同支持中小企业在能源领域的创新,在伽利略计划以及卫星通讯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 [16:03]
[万钢]:我们也要加强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比如说我国的超级水稻在东南亚国家以及在非洲一些国家的应用,青蒿素在对外医疗援助方面的普遍应用,特别是在非洲国家的应用上。我们和非洲、中东的一些国家在联合进行水处理、水资源利用、节水农业等方面的合作。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对外援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6:04]
[凤凰卫视记者]:我想问万部长的一个问题,不久前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造成了民众的恐慌,对于日本的这次事故,中国科技部门得到哪些警示?在“十二五”能源的安全使用方面,中国科技部门会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16:08]
[万钢]:中国科技界对于日本这次由于多重自然灾害的叠加对人民造成的损失也是感同身受,希望日本能够尽早的从灾害中恢复。我们对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情况通过各种媒体和信息渠道进行观察和研究,应该说,这次灾害是多重灾害叠加——地震、海啸等,造成供电系统终止导致的灾难性事故。我们专家一直在进行分析,希望从它当年建设堆型的角度,以及问题的产生和处理的过程中来学习、汲取经验,并对我国核能的发展提出更好的建议。 [16:11]
[万钢]:国务院针对这个问题专门召开了常务会议,同时也作出了几项重要的决定,我就不赘述了。从科技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加强污染及影响的监测和检验;其次,要对现有运行的核电站进行更加周密的安全性分析,特别是参照事故的处理经验和过程,进行更加周密的审视;第三,要对我国重大专项中关于先进核能,也就是第三代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加大投入,按照世界公认的标准,加强安全度的研发和设计。总之,发展核电一定是安全第一,要把核安全贯穿于核电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源头研发、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灾害防御预警等方面,一定要尊重科学,以科学的态度更加严谨、严密地来做好核电安全工作。 [16:17]
[新京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万部长:一是我们这几年比较频繁听到的一个词就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我也听业内人士讲,这种说法里面有一些水份,您如何看待业内人士这样的评价?从科技主管部门来讲,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办法能够挤掉这样的一些水份? [16:23]
[新京报记者 ]:二是去年中国两位学者施一公和饶毅发表了一篇文章,是针对我们中国目前科研经费分配体制方面的问题,认为一些像靠拉关系这样一些现象影响了科研工作者积极性和科研的水平。我知道科技部很重视这个事情,正在研究如何改进科研经费的获取、分配以及对项目的评估,您能否说明下一步的具体改革措施?谢谢。 [16:24]
[万钢]:我们推进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能够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及时地做出反应。我们当前十分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获取。自主创新包括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我们提全部知识产权的掌握掌握,并不是说企业在创新产品的时候都得从头开始,而是要找准核心和关键,也不排斥在现有的技术上面,通过采购、交易或者委托其他企业开发来获取知识产权。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际上是强调了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以及企业技术、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合法性。 [16:30]
[万钢]:去年饶毅和施一公发表文章,对科技界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批评,我们对此十分重视。重视的并不是在哪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而是他们提出的在科学研究中、特别是在参与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中的一些问题。 [16:47]
[万钢]:一是国家科研经费的分配。改革开放前,我国科研经费主要是按照机构所属部门进行分配的。80年代,参照科技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设立科技计划。比如,国家863计划,聚焦于关键技术和未来技术的前沿;国家973计划,着眼于重点基础研究领域;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对自然科学领域的面上项目给予支持。这个改革实际上把过去的拨款制改成了竞争分配机制,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 [16:47]
[万钢]: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投入的增加,特别是在两位科学家所在的基础领域当中,从加强科学研究的角度,提出了新的需求。主要是对一些长期研究的项目,应加大稳定支持的力度;对于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给予自主选题的可能性。对这样的需求,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从2008年开始,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了稳定支持,每个重点实验室每年有一定的经费用于开放研究和自选课题研究,973计划等一些重大计划项目的实施周期也由三年调整为五年。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在竞争和稳定支持之间,要探索一个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科研经费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 [16:48]
[万钢]:二是竞争的公平和透明问题。我们对竞争性的项目有一套明确的管理规定,涉及《指南》公布、申报、评审、公示等过程和环节。两位科学家主要反映的是在评审过程中有拉关系的现象。 [17:00]
[万钢]:为了避免这类现象发生,我们采取了各种机制。比如,建立专家库,参与评审的专家在同领域随机抽选;项目申报施行严格的专家论证、公示公告制度等等。在今后,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一是加大科研项目申报评审中的公正与透明;二是严肃处理任何违法违纪或者违反规则的行为;三是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四是实施专家评审回避制度。 [17:00]
[万钢]:我想在这里说的是,任何制度都是由人执行的,制度的合理性并不代表着结果的合理性。验证这个结果要靠公众的监督。科技部愿意接受公众的监督,今后要有报必查,查实即处,创造更加民主自由、公平透明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使我们的科技事业健康向上。 [17:06]
[香港电台记者]:我想问一下部长,“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提升防灾领域的技术发展,可不可以讲一下这方面有些什么目标?比如说在地震的预警或者在其他一些自然灾害的预警方面?谢谢。 [17:06]
[万钢]:防灾减灾是我们民生科技最关键的领域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经受了自然灾害及各种突发事件的严峻挑战,像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甲型流感等。在每一次灾害的应对中,科学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7:17]
[万钢]:“十二五”我们将加强地球科学研究。比如说,在汶川地震结束以后,我们就着手部署深层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同时对预警体系研究也予以了部署。 [17:18]
[万钢]:对洪涝灾害,我们将加强观测体系建设,从气象的形成,地理条件等方面来预测、预警洪水、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针对森林火灾的观测预警和救火的指引,建设更加完善的卫星观测系统。 [17:18]
[万钢]:对传染病防治,结合传染病重大专项的实施,将建立以CDC为首,覆盖各个省市、区县甚至乡镇的传染病预报系统。 [17:18]
[万钢]:科技防灾减灾,最重要的是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我们将在地质、水利、海洋、公共卫生以及气象等领域建立和持续支持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谢谢。 [17:18]
[郭卫民]:谢谢万部长,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