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文化氛围,提高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一五”规划》。
一、上海科普“十五”发展现状
(一)主要进展
“十五”期间,上海科普工作立足创新、着眼发展,围绕提高市民科学素质的目标,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完善体制机制和开展大型活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使上海科普事业得到了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1、提高了市民科学素质
“十五”期间,上海市民科学素质总体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2002年和2004年上海市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6.9%和10.7%,其中2002年(6.9%)已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达到美国1991年的水平。
2、完善了科普基础设施
“十五”期间,上海加强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初步建立起以上海科技馆为引领、以一批专题性科技场馆为主干、以众多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为辅助的多元化、多类别的科普基础设施网络。据2005年科普统计,已建成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50家,场馆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年均参观人数达500多万人次。2004年市政府在全国首次把提升和改造10家科普教育基地列入政府实事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科普场馆的建设。
3、实施了科普示范项目
“十五”期间,上海重点实施了科普“2211”示范项目,培育了34个科普示范性街道(镇)、29所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17家科普工业企业和9家科普商业企业。对推动社区的科普活动、学校的素质教育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4、形成了大型活动品牌
“十五”期间,上海本着“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全国联动、系统联合,相继举办了上海科技节,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百万青工科技、技能“双登高”竞赛,百万家庭网上行等具有特色的各层次、各类别科普活动;并通过创新拓展、国际合作,举办了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上海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等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活动。
5、培育了科普人才队伍
“十五”期间,上海已初步形成一支由科技工作者、科普作者、高校教师、离退休老科技工作者、大众传媒编创人员及普通市民组成的10多万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以科普讲师团、科技辅导员、科普宣传员等形式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并通过广泛吸收企业和社会资金,成立上海科普基金会,设立相应的科普奖励等,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6、优化了科普发展环境
“十五”期间,上海在加强科普投入、落实配套政策、强化科普宣传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建立了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全社会科普投入机制,除政府财政投入科普建设经费逐年增加外,社会其他科普经费投入近3.2亿元;出台了《上海市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细则》、《上海市科普场馆管理办法》和《上海市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出版了100多部优秀科普作品,有力地推进了科普环境建设。
(二)存在问题
1、科普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社会各界对科普战略地位、阶段性发展特点的认识与上海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各方面对公众理解科学内涵的了解程度存在差距,科普发展理念需要更新。
2、科普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管理部门的体制分割,造成科普资源的分散。教育、科技、文广等部门在培育开发部门科普资源的同时,还需通过“交流、合作、共建”等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科普资源效益最大化。
3、科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普社会化运作主体缺乏,科普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缓慢;科普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科普文化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科普基础设施规模与需求尚不匹配,相比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
二、上海科普“十一五”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市民科学素质为宗旨,立足创新、深化改革、与时俱进,要进一步拓展科普的渠道,提升科普的手段,丰富科普的内容,增强市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要形成以科普能力建设为中心,以重大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完善科普运行机制、优化科普环境为支撑,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科普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知识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四个率先”(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结合城市创新体系建设,使科学普及成为塑造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手段,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基础工程。市民科学素质大幅提升,在全国率先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末的水平;实现人均科普经费在“十五”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科技类场馆占有率达到每50万人一个;科普内容占广播电视传播内容总量的比例比“十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
(三)基本原则
1、科学普及与科技发展战略相结合
科普工作同建设创新型城市、构筑“健康上海、生态上海、精品上海、数字上海”科技引领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科技发展战略有机结合,重点宣传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安全生产、科技兴农、应急防灾、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巩固并强化科学普及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2、科学普及与创新文化建设相结合
在各级教育中强化创新意识,推动自主创新,以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促进科学普及,激励和培育新一代创新者,构建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创新文化的群众基础。
3、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相结合
促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在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重视对人文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提高人们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进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普及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相结合
整体提高市民科学素质,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满足不同的科普需求,使科普工作成为贯穿职业前、职业中和职业后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开展重大活动与注重全民参与相结合
注重全民参与,扩大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和普及度,同时通过重大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抓住重点,突出亮点,以点带面,推进科普工作向更高的形态发展。
6、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积极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各方共同推动的科普运行机制,探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科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兴办科普的局面。
三、上海科普“十一五”重点任务
按照科普发展趋势,围绕《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实施,重点在提升科普能力、丰富科普活动、关注目标人群、实施示范专项四个方面,凝炼科普工作十九项重点任务。
(一)提升科普能力
以全面提升科普能力作为“十一五”期间上海科普工作重点。通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传媒网络构建、科普内容制作以及科普人才培养,强化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1、科普基础设施
重点建设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分馆,按规划分级、分批提升改造一批专题性科技场馆;充分利用上海高校、研究所、企业等的丰富科技资源,共同推动全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城镇社区科普服务设施和适应社会主义农村新模式的农村基层科普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科普场馆的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其科普教育和先进文化传播的作用。
目标和任务:2010年前,全市建成40家专题性科技场馆和200个科普教育基地;制定《上海市科普场馆建设管理条例》。
2、科技传媒
充分发挥科技(科普)传播平台的作用,增加现有电视、广播科普栏目的播出时间,综合设计推出新的科普栏目,并使之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加强图书馆等的书籍、报刊的科普宣传作用;提升上海科普门户网站的功能;积极开拓新的科技(科普)传播平台。
目标和任务:推出1-2个电视和广播科普精品和亮点栏目;将上海科普网提升为全国优秀科普网站;按规划推进多媒体电子科普触摸屏建设;培育1-2个全国一流科普期刊;培育一支以科技工作者、相关记者、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者等为主体的科技传播专业化队伍。
3、科普内容
加大科普创作、出版的资助力度,重点扶持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促进科普创作的繁荣;建立上海科普内容资源库,使上海成为科普内容创作和出版中心;逐步形成科普内容产业,使其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和任务:建立数字科普传播公共服务体系,5年内基本建成上海科普内容资源库;每年制作20部科技(科普)影视作品和多媒体作品;探索社会化文化产业资源投入科普制度;建立科普内容产品展览、推广机制。
4、科普人才
加强高校科技传播相关学科的建设,重点培养科普传播、科普创作、科普管理、科普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人才;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科技辅导员、科普工作者、志愿者的科技传播和职业培训,逐步建立与上海科普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体系。
目标和任务:培养一支5万人左右的科普专职工作者队伍;形成一支15万人左右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全民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推进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二)丰富科普活动
以市级大型活动为重点,以各系统专题活动为辅助,以社区各类经常性活动为基础,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科普活动新格局。
5、大型活动
进一步办好“上海科技节”、“科技活动周”、“上海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办节模式,注重实效、形成品牌、形成特色;进一步办好“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扩大宣传、丰富内涵、完善机制,使之成为国际青少年科技交流的平台。
目标和任务:推进“上海科技节”、“科技活动周”、“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品牌化;形成“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国际化。
6、专题活动
充分利用各系统资源,积极开展“明日科技之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青年创新创意大赛”、“名家科普讲坛”、“东方讲坛”、“劳模创新论坛”、“职工科技节”、“优秀发明选拔赛”等各类有影响、有特色的专题科普活动;发挥市区联动优势,推进“一区一品”社区科普活动,形成区县级科普活动特色。
目标和任务:积极推进各类专题科普活动,使其逐步形成特色;各系统每年策划组织1-2个大型科技传播活动;创建区县“一区一品”科普特色活动和项目。
7、经常性活动
各系统、各部门、各社区在办好大型活动的基础上,围绕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普及,开展各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的经常性科普活动,使上海科普活动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活动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繁荣局面,促进全社会两个文明的建设。
目标和任务:继续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利用“世界人口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卫生日”等节日,开展各类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
(三)关注目标人群
在贯彻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实际,本着“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青少年、农民、在职职工和其他群体等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使全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显著提高,市民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得到显著提升。
8、领导干部和公务员
各级组织、人事、宣传部门制定以增强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战略为重点的培训计划,各级党校、行政院校积极开展相关内容的普及教育;重点加强对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创新精神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他们对创新知识的知晓度,加深其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其领导与组织创新活动的能力。
目标和任务: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评估监测体系;培植一批干部科技教育培训定点单位。
9、青少年
大力开展拓展型、研究型科技教育,结合学校课程改革,构建中小学创新的科技教育教学模式。实施《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和《上海青工技能振兴行动》,鼓励学生发明创造,扶持青少年创新成果。充分利用各类科普场馆丰富资源,建立科普场馆和学校教学课程衔接、联动的有效机制。
目标和任务:培养100名明日科技之星、500名科技希望之星,区县层面培养青少年科技人才5000名;结合课程改革,形成千校百基地一体的运作模式;形成1-2个国内外大型品牌青少年科技活动;搭建开放式、全方位的科技人才培训平台;建设10个青少年科技实践工作站,完善20个青少年科普教育信息网站,组建30支科普传播队伍,建设20个校外科技教育活动阵地特色品牌项目。
10、农民
加强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
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各级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白玉兰远程教育进村工程”和“百千万专业农民培训工程”。
11、在职职工
围绕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需求,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重视职工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实施“百万职工科技创新活动与技能登高计划”,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鼓励职工开展职务和非职务发明、创造及合理化建议,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目标和任务:形成1-2个有特色、长效性面向职工的科普教育活动;组建一支100人的劳模、职工科普讲师团;实施职工创新行动、技能登高计划,推出2000项职工优秀发明项目,评选60个职工科技创新优秀团队,评选20个职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推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健全和完善“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相关制度。
12、其他群体
加强对失业、协保人员、来沪务工人员、老年人等群体的知识救助,不断提高这类人群的科学素质,强化各种学历教育、各类文化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择业、从业、再就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适应能力。
目标和任务:各区县、街道利用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对相关人群进行培训,提高其择业、从业、再就业能力;将失业、协保人员、来沪务工人员、老年人等作为社区科普工作重点,并纳入工作计划;各区县在科技节、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中要针对各类人群策划与组织1-2个专题性活动。
(四)实施示范专项
本着操作性强、覆盖面广、示范效应显著的原则,启动科普示范专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引领未来五年科普工作持续快速发展。
13、科普示范社区
围绕科普理念、科普组织、科普内容以及科普载体等方面的创新,通过创新成果的应用、创新文化的培育、和谐社区的构建,积极推进建立产、学、研、社结合和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型的新模式,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开创社区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目标和任务:创建30个科普示范社区。
14、专题性科技场馆
完善上海科普场馆的总体布局,围绕《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领域与学科布局,建设区域和学科分布合理、展示内容丰富、表现手段新颖的专题性科技场馆,强调其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并建立向公众开放制度和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
目标和任务:整合各类资源,建设和提升改造30家专题性科技场馆。
15、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
中小学校开展拓展型、研究型、创新型科技教育,形成鲜明的特色,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技教育的内容和特色在全国、市或区县范围内有一定影响,起到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
目标和任务:培育100所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
16、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
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创新实践为载体、园区和社区为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通过校区、园区、社区联动,为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提供创新和科普服务,增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整体科学素质。
目标和任务:建立10个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
17、科普场馆旅游示范线
推动科普与旅游的结合,整合、挖掘科普教育基地资源,按照区域分布、专业分布的特点,形成线路合理,特色鲜明,服务优质,深受欢迎的旅游场馆示范线,方便市民在休闲娱乐中接受科学知识。
目标和任务:创建10条科普场馆旅游示范线。
18、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
围绕企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开发,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眼于企业生产难点的问题,培育与建设节约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的职工发明创造成果。
目标和任务:奖励1000项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
19、优秀科普作品
围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创作主题鲜明,内容科学,手段新颖,范围广泛的原创性作品。
目标和任务:培育60部优秀科普作品。
四、上海科普“十一五”政策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完善领导组织体制和协调推进机制。健全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和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联会制度,充分发挥其协调科技、教育、宣传、文化、财政等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大众传媒的功能,积极探索市、区(县)科普工作的协调和联动机制。
形成科普与科研的联动机制。在科研项目实施的同时,凡有科普宣传内容的,应积极加强科普宣传,有利于科学知识的及时传播。
形成科普与社会发展的联动机制。坚持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科普与旅游、科普与文化的结合,充分利用东方讲坛、科普场馆旅游示范线、科普剧目等形式,营造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创新文化氛围。
形成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在上海科学技术奖中设立科普专项奖,奖励优秀的科普作品和对科普事业有突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等。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奖励表彰机制。
(二)加大科普投入
加大政府科普投入力度。市、区(县)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普工作特别是重点科普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逐年增长。
引导社会科普投入。鼓励和支持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投资科普事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对科普教育基地的捐赠,可按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加强对科普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开展科普发展趋势、科普政策法规等的研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带出一支研究队伍。
(三)改善政策和法制环境
增强上海科普法制建设,研究起草上海科普条例。
研究制定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标准、认定办法、优惠政策等有关规定。
研究制定关于科普类图书、报刊、网站的认定办法及优惠政策,出台关于电视台、广播电台、综合类报纸中科普类节目、栏目、作品所占比例的规定等有关促进大众传媒科普的政策法规。
研究制定科技教育课程资源评审推荐制度、科技教师资格认定和岗位聘任制度等有关学校科技教育的政策法规。
研究制定扶持、鼓励和规范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四)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重视科普评估制度的建设,研究制定市民科学素质、科普机构、科普项目和科普活动评估指标体系,为逐步开展评估工作建立规范,出台相关监督评估的政策法规,评估办法等。
研究制定学校科普教育评估标准,将科普教育列入督导和评估的范围,定期对区县学校进行科普教育的专项督导和评估;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