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江苏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09年12月25日    来源:江苏省发改委门户网站

“十一五”是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时期。为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优势,积极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进经济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现提出我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以来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我省全面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十五”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电子通信、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启动实施“双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产业规模高速增长。199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为219.39亿元,2000年为1775.50亿元,2005年达到7928.17亿元,是“九五”末的4.46倍,年均增长速度为35%。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已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工作载体作用突出。

(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2005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75%,实现工业增加值152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7%左右,占全省GDP的比重9.9%。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和渗透派生出很多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在更高技术层次上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三)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社会R&D费用由2000年的13.05亿元到2005年的27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8%,2005年企业研发投入153.05亿元,占全省R&D费用的71.5%。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保持较快增长,分别达到3.69万件和1.35万件,分别是“九五”末的4.2倍和2倍。全省共有各类科研机构3584个,其中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841个,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科技服务平台147个。目前,我省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新产品、新上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和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四)产业向沿江集聚趋势明显。2005年,沿江八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7601.19亿元,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值总量的95.88%。我省沿江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有效推动了全省经济结构、产业机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善。

(五)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江苏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数量全国第一。目前拥有4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全国最多。截止2005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29.37亿元,已经占全省GDP的7.4%。我省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四大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已经建设了4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产业有一定规模,但运行质量与效益不够高,对经济的带动力不够强。二是创新投入相对GDP增长明显不足,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仍未有效运行,产业技术创新缺少资金的有效支撑,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水平较低,缺乏拥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对产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品中。三是技术外向依存度较大,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效益水平只能处在产业链的下端,制约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四是适合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不够通畅,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二、“十一五”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一五”全球高技术产业进入新的一轮高速增长期,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明显增多,国内外竞争更加激烈,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凸显。

(一)创新驱动特征愈益明显。“十一五”期间,新的技术突破和融合将推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增长,技术升级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全球高技术产业正进入更加依靠创新的发展时期。信息产业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演进,软件、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面临跃升,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发展明显加快。生物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技术不断突破,应用领域迅速扩大,正在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群。世界新科技革命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在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生物和新能源等经济兴起的机遇,加大投入,抢占战略制高点,把发展这些产业与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

(二)国际分工与合作进入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以及世界信息产业发展进入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以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为主要手段加紧控制产业发展主导权;同时加大对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努力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竞争制高点。我省在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环节和非核心研发领域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这一比较优势可以保持相当长时间,我们可以继续承接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研发中心等转移,加速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高新技术要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先导力量,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将不断增强。建设创新型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坚持走我省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着力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保障产业安全,高技术产业必须扭转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核心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增强竞争能力,实现自主发展。

(四)经济全面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未来15年,我省将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阶段,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提出了紧迫要求。要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加速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变目前我省产业结构低度化特征,逐步由以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牺牲生态环境的传统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向以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走出一条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还将面临的主要难点有:一是关键技术的突破。信息产业的技术受制于发达国家,缺乏核心竞争力。“十一五”要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路径未被锁定、产业垄断格局没有形成的新兴产业领域,寻求跨越发展的机遇。二是资金投入的增加。产业发展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社会投资对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热情不足,要形成有效的支持高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社会投入机制难度较大。三是体制改革任务的艰难。“十一五”时期,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将进入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战略性领域、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要将现行的部门分割、资源分散、政策不配套的体制进行改革,以满足发展需要难度大。

三、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原则

总体思路: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重大历史机遇,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江苏“两个率先”的实现,努力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江苏。全面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化、国际化,使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发展目标: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18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0%,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5%,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R&D)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左右。

 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并重。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主体。同时积极提高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加强对科技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努力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坚持重点突破和形成特色并重。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我省体制优势和产业优势,集聚要素,集中力量,努力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形成以沿沪宁线、沿江地区为重点,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江苏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在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引进、整合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和研发资源,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我省产业层次和产业整体竞争力。

4、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并重。以构建“创新型”江苏为主线,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相对独立的技术体系与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相结合,以解决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引进能力强、开发能力弱,招商能力强、吸收能力弱,整体规模大、关键领域弱的不足为突破口,通过组织协调、产业配套、人才培养、集中财力、重点攻关等方式,重点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二次开发乃至三次开发的技术能力,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瞄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人才、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成果,重点鼓励引进高新技术后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不断提高开放创新水平,逐步实现由引进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

四、“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推进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快速发展,培育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构建江苏自主创新体系,加速高新技术国际化步伐。

(一),积极规划,大力推动三个产业带的快速发展

1、电子信息产业带。宁沪沿线是江苏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基地,沿线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电脑整机及配套设备、光电子及其光纤产业、IC及新型元器件、数字视听产业规模较大。移动和卫星通信、光纤和光电子、微电子、计算机及网络设备、软件产业群聚效应相当明显。“十一五”期间,沿线重点建设10大信息产业基地;培育软件、集成电路、数字视听、计算机及其配件、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和手机、汽车电子、平板显示器等八大特色产业群;培育10个与国际接轨的信息产业研发中心。努力发展民族信息产业,推广本土品牌,开发和研制战略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同时加快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建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发中心。信息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型产业转变。技术进步由引进为主向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到创新为主转变。产业组织结构向集团化、专业化方向转变,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建成现代化企业制度。区域结构向相对集中的基地化、产业带转移,形成以国家级软件园、微电子基地、开发园区基地为骨干,由电子信息产业较发达城市共同组成的沿江电子信息产业带。

“十一五”末期,沿沪宁线信息产业带信息产品年产值将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36%;出口300亿美元,年均增长18%。软件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年均增长40%。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和增强综合实力的支柱产业,促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2、生物技术产业带。大力发展和培育沿江生物技术产业带及苏北生物技术应用产业带。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要将生物产业作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我省要及时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要把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能源等关系人民健康、粮食安全、能源短缺等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作为重点产业来加速发展。要切实加强研究开发和原始创新,实施专利、标准战略,从注重基础研究向注重应用开发研究的方向转变,从全面跟踪向自主创新、重点突破的方向转变,从单向技术突破向单项技术与集成技术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向更加注重生物、信息、材料等交叉学科的方向发展,积极稳妥地实现生物技术产业化,切实保障生物安全。重点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并由此带动医药、农业和环境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的化学工业、发酵工业、造纸工业、制药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更新换代,大大改变我省整个工业制造业的面貌,形成江苏的特色和优势。针对我省的比较优势和生物产业链特点,突出重点和区域特色,抓紧统筹规划和布局,加快建设以下8个产业化基地和生产基地即无锡的工业生物技术国际产业基地;南京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泰州的维生素类药物及新型中药制剂生产基地;常州的生化药物生产基地;苏州基因工程药物生产基地;徐州生物制药物生产基地;连云港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扬州抗生素类药物生产基地。同时通过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等综合措施,重点扶持、培育10个销售额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带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

到2010年,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若干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010年全省生物技术产业的年销售额达800-1000亿元,到2020年,力争进入生物技术强省行列,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600—2000亿元,居北京、上海之后,在国内名列第三位。

3、新材料产业带。沪宁线地区重点发展7个新材料产业群: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化工新材料,积极扶持新材料龙头企业,扩大新材料产业规模。重点建设7个新材料产业基地:江阴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国家火炬计划锡山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丹阳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宜兴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昆山传感器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吴江光电缆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常熟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地,促进沪宁线地区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化工新材料的集聚发展,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和企业集群的大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实现产业产值翻两翻,到2010年达3800亿元。到2015年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和生产新材料基地,实现产值5000亿元,新材料产业成为江苏高新技术战略性产业。

(二)突出重点,积极实施十大类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1、网络与通信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研究开发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等,积极开发支撑下一代网络应用的网格软件平台技术和面向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的示范应用网格,加快发展高速路由交换设备、服务器、网络终端以及以新一代无线蜂窝移动通信为核心的相关技术产品。

 2、媒体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及网络视讯技术,重点开展数字编解码技术、多媒体及流媒体技术、新型信息终端技术和新型显示技术等研究和开发,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成套设备、写数字家庭网络、数字音视频终端产品、下一代高清大容量光盘产业化步伐。

3、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发展数字家电核心集成电路,嵌入式CPU和媒体处理器,RF射频集成电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信息安全集成电路以及为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服务的EDA技术。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封装业,提升集成电路配套产业。汽车电子产品,重点开发传感器技术、汽车应用软件技术和数据传输载体技术等汽车电子技术,重点发展汽车娱乐影音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气囊控制、倒车和防撞系统、尾气排放控制、智能雨刷和GPS导航系统等电子化、模块化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等。

4、软件产业示范工程。围绕壮大软件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重点研发以中间件、构件技术为基础的平台软件技术,特定领域的自动需求工程技术和面向最终用户的编程技术、软件代理技术、自适应软件技术等,大力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和文教娱乐软件。继续建设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培育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

5、生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围绕构建“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六大生物技术产业集聚为核心,重点研究开发新型生物物质分离技术、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技术、干细胞培养等生物合成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基因预防等临床应用技术和生物药物,以及细胞因子与免疫调节剂制剂、单克隆抗体治疗药物、预防性疫苗、生物芯片技术及诊断试剂、重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性药物等。推进生物育种技术、生物反应器及生物添加剂、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鱼药的开发,开展海洋生物药品的研究和开发。推进生物质原料的高效生产技术,开展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产品的基础化工材料的产业化。

6、中药现代化及天然药物产业化示范工程。建立与完善中药的研究开发体系和符合GAP、GLP、GCP、GMP的标准规范体系,重点研究中药和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新技术,开发中药新剂型、中药制药新设备,促进中药现代化。

7、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工程。继续抓好纳米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加快研究开发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高附加值磁性材料、先进纺织材料、氟硅材料等超级结构材料,大力发展半导体材料、电介质材料、光功能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以及新颖高效催化材料、生态建筑材料和生物医用与仿生材料。

8、新能源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发展节能技术、燃料电池、生物液体电池、半导体照明器件、天然气资源的优化利用等,并大力推动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及产业化。重点实施太阳能光伏产业“超级双倍增计划”,进一步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重点突破太阳能热电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9、先进制造业产业化示范工程。工业自动化和智能仪器仪表。加快发展集散控制系统、开放式控制系统等工业生产过程主控系统,加快开发工业生产过程先进控制和过程优化技术,积极发展智能仪表、智能执行器、智能变送器、成套专用控制装置及成套专用优化系统装置的设计与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通用加工中心,面向模具制造业、汽配制造业、纺织机械制造业等特色行业的专用数控机床,绿色高效、节能节水、无泄漏及能量回收型流程工业装备,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器件、微系统和智能化数字基础元件等的设计与制造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供应链管理(SCM)、电子商务等,逐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引进和开发数字化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虚拟制造和网络制造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10、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工程。大力开发和应用以节水节能技术为核心的清洁生产技术,除尘、脱硫、输灰一体化技术,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洁净煤技术等。重点发展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用水的新型节水技术与设备,低能耗、低成本的新型海水淡化关键技术以及高效复合处理工艺,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的高效节水灌溉和节水养殖的关键技术与配套设备等。

总之,在关键技术和优先突破领域中,优先考虑发展能够有效解决高能耗、高污染的先进制造业、重大装备制造业,优先考虑发展低能耗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先考虑发展生物产业,具体落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

(三)构建江苏自主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1、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政府要通过制度改革积极培植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内在激励机制,并为企业的研发创新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务,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一是加大对内源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逐步在技术、资金、原材料、管理和市场上形成以内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逐步解决“高投入、低产出,高能耗、低效益,高外向、低层次”关键问题。二是围绕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强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积极探索和总结各类科技创新载体的组织实施形式,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采取积极的财政鼓励政策支持企业自主研究和开发技术,逐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企业掌握市场开拓、品牌建立和产品服务的市场技术,既推动企业直接购买高新技术产品或专利,又推动这些企业掌握引进、消化、吸收、推动、创新的技术创新管理技术。

2、行业公共研发平台创新体系。坚持“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建设原则,确立以共享共建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为核心、加强科技资源集成和共享服务行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在“十一五”期间,选择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特点的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信息、生物种质资源、科学数据、产业共性技术服务、科技创业服务、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构建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框架。以整合优化现有科技资源配置为主,加大政府投入,建设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三药创制公共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等十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探索与完善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机制,提高了我省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

3、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是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进一步扩大合作层面,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从多层面、多样性、实效性等多角度推进长三角工程文献信息共享、科技基础条件共建共享、技术产权巡回展览交易及国际科技合作等实质性合作,形成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共赢格局。二是继续加强对科技先导型区域支柱产业建设,带动苏北地方科技工作不断开拓新局面,在苏北地区及东陇海沿线区域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创业园区和孵化器。三是围绕突破制约支柱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集成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加大省级科技投入,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在总结推广沿江地区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沿江火炬带的建设。四是建设科研、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园区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积极鼓励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与高新技术园区加强合作,使高新技术园区形成研发、教育培训、生产和专业服务相结合的联合体。同时,加强省内各个园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高新技术园区成为促进高新技术研发和转化的主要基地。加大对江苏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投入和协调力度,同时,加大对研究与开发后期,特别是产品市场化推广时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项目投资上引入公开投标制度。进一步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进行有机融合,吸引企业和民间团体向高校投资。对于直接对我省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及产业关联度大的重大领域,政府可以直接与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联合,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开发,以促进整体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整体科技能力的提升。四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

(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战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继续推进并承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坚持走国际合作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道路,进一步加强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从整体质量上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一是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的国际转移。在软件、新型显示器、集成电路等信息技术领域,由政府创造条件,全面提升沿沪宁线的承接条件和环境。二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间的国际合作。加强生物技术、新材料、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三是深入推进高新园区“二次创业”,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的集聚,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创新项目的建设,为跨国公司提供优良的研发条件和环境。

2、建立高新技术国际转移中心,形成国际高新技术研发战略联盟。一是鼓励科技型企业和大型研发中心到国外共建或独建研发中心。二是在生物技术、新材料、信息产业等重点领域,沿沪宁线建设10个国际研发中心,沿东陇海线建设若干个国家级研发中心,为跨国公司提供研发平台,培育新的产业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在品牌、专利、技术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三是鼓励省内创新研发体系与国外研发体系联系,建立互惠互利的国际战略联盟,在人、财、物等方面互通互动,提升研发水平,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五、对策措施 

1、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体制创新

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进一步引导和推进已转制的开发类院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做大做强科技产业。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形成一支稳定精干的科研队伍。积极支持在宁部省属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鼓励和支持省内科研院所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大企业合作,鼓励民间资本创办各类民办科研机构。

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技、计划、经贸、外经、农业、教育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形成政策统一、调控集中的“大科技”管理体制。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现有各项科技资助政策的综合集成,继续推行主动设计和公开招标和课题制、合同制,建立健全统一的项目库和专家库,进一步提高科技项目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深化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改革,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绩效、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取向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奖励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充分发挥江苏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其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研究进一步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措施,推动民营企业不断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使我省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启动培育省级星火龙头企业。对龙头企业承担的重点星火计划项目给予全额贴息支持,着力培育支柱产业的实施主体;推动各地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大力开展科技招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壮大支柱产业的规模。实施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启动国家级星火学校建设,强化支柱产业的智力支撑。

2、扩大开放,建立高新技术发展合作联盟

加强招商引资和技术引进。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世界著名大公司纷纷将研发中心或总部迁往长三角的难得机遇,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重点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鼓励外商来我省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创办独资和中外合资、合作的科研开发机构、创业企业孵化器以及专业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继续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努力缩小我省制造业技术及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主动加强与欧美日等科技强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形成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进一步加强与北京、上海等科技强省(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吸纳和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在区域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加快提高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走出去”。进一步落实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提高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建立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完善人才政策,建立人才汇集制度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加大省属高校建设力度,扶持发展一批重点学科和重点院校,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创新基地、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继续实施“高教园区建设工程”,在高教园区建设一批共享实验室、素质教育基地和实训基地,推进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紧紧围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重点建设一批应用型品牌专业,形成合理的高新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高级技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支撑。

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特别是领军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培养各类高新技术人才,重点发展壮大我省开发型人才、学术带头人以及市场经验丰富、既懂专业又善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中青年优秀科技人员承担高新技术项目开发。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与高等院校定向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改善人才环境,优化人才政策,落实好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江苏创新创业。

4、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多层次投融资体制

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积极落实财政科技支出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增幅的政策,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的政策扶持,加大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促进传统产品更新换代的补助。要充分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高技术企业通过借用国外商业贷款和在香港、美国等境外股票债券市场发行证券进行融资。支持保险公司为高技术企业提供财产、产品责任、出口信用等保险服务。

促进企业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在积极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贷款投入。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在严格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组建科技担保公司,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科技企业研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允许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专利、商标等工业产权作为向担保机构的反担保。建立健全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制度,并通过社会募集、担保机构入股等办法解决再担保基金。

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以股份制或有限合伙制形式组建风险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公司,鼓励和支持境外资金特别是国际风险投资机构来我省设立风险投资公司或直接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鼓励企业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上市。

5、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加强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强化协调配合,联合制定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协调、落实和评估各项政策措施。建立“一站式”的电子政府服务体系和科学、有效的政府管理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和资源共享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此鼓励政府各部门积极推动资源协调,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效率。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加强科技创新的立法工作,研究制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法律环境。

加快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全面整合现有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形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人才、土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6、立足高新技术,建造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服务业

立足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突出以城市为现代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重点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配套的、以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互动互融;大力培育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服务业;加强长三角区域内服务业的分工与合作,构建区域性服务中心。一是充分发挥江苏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重点规划和发展空港物流,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壮大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在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综合物流集聚区。依托公路铁路站场、港口、机场等,布局和发展大宗物资的综合物流,形成跨区域物流基地;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鼓励采用国际和全国物流标准体系,促进物流网络体系的形成。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加强区域性、行业性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重点建设公共科技平台,提高科技资源社会共享程度。以无锡工业设计园、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等为重点,在全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工业研发设计平台,大力引进和集聚海内外研发机构和工业设计企业,形成国内重要的工业研发设计服务中心。积极推进重点高校科技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建设,使之成为科技企业孵化培育、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中心。加快建设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新药创制等国内一流的专业科技服务平台,三是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积极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不断拓展网络增值服务。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推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名牌软件产品,积极承接软件外包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