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科学发展转变方式”专栏,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行业和领域作为跟踪采访对象,记者通过深入基层一线蹲点调研,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和新经验。今天推出“科学发展转变方式•中关村篇”,敬请读者关注。
如果以北京长安街为横轴,以永定门到钟鼓楼的中轴线为纵轴建立一个坐标系,曾经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恐怕只是这个坐标系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点,不会有那么多人去注意这个点在整个坐标系中的意义。而今天,再走近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这个点已经被延伸和放大,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坐标和轨迹了。
勇于探索的新路径
1980年10月的一天,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物理所一室主任陈春先和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力学所、电工所、电子所的几名科技人员聚集在物理所的一个旧仓库,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那时的陈春先刚从美国硅谷回来,随后毅然决定走出封闭的实验室。
陈春先和他的技术发展服务部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此同时,在陈春先的示范效应下,很多科研人员活泛起来,纷纷走出实验室开辟一番新天地。
1982年12月,王洪德带领7名科技人员,创办了北京第一家计算机房工程公司——北京京海计算机机房技术开发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客户进行计算机房的装修等;1983年5月,中科院研究人员陈庆振,在中科院和海淀区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科海新技术联合开发中心,主要目的是将中科院的技术成果尽快市场化;1984年5月,有中科院计算中心科研人员离开科研机构与海淀区四季青乡合作,创办了四通公司;1984年11月,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科仪厂和海淀区新型产业联合公司合作,创办了北京信通公司。中关村四大元老级的科技企业“两通两海”——四通、信通,科海、京海诞生。
也是在1984年,柳传志凭借20万元启动资金,创办起后来的联想,就在2007年,联想集团进入了世界500强。而在1984年,算上柳传志本人整个公司也只有11个人。
上世纪90年代末,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在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础上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与此同时,随着国外著名公司的涌入及其带来的技术和资金上的挑战,中关村的许多企业开始意识到,迅速强壮自身、壮大自主高新技术产业才是生存和发展之道。于是,中关村企业纷纷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目标:联想打出“大船作战”的旗帜,四通制定“与巨人同行”的策略,方正、紫光提出“创民族品牌”的口号……中关村的“二次创业”成为众多企业在国际舞台一展身手、振兴民族高新技术产业的闪亮平台。
进入新世纪,中关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09年3月,国务院作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多年来,从最初的繁星点点到今天的“创新网络”布局,从联想倪光南的汉卡、王选的激光照排、四通的打印机、王永民的五笔字型再到今天联想的笔记本电脑、百度的搜索引擎,中关村自主创新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2001年3月11日,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焦急地等待着委托加工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从首都国际机场接回。晚上11时,当这款芯片终于通过实验设备清晰地呈现出数据图像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如果没有星光中国芯工程的中星微,或许我们的电子产品仍会大量植入进口多媒体芯片;如果没有“众里寻他”的百度,或许我们便无法便捷地在网络世界求知求新……很多像中星微、百度这样的企业在中关村蹒跚起步,最终枝繁叶茂,中关村给予了他们成长的沃土。
据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介绍,近年来,中关村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深化先行先试创新改革: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实行股权激励制度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第一家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率先开展了企业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企业信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奠定了基础。
今天的中关村已成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高地,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辐射全国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涌现,这背后是中关村核心区32所高等院校、206个科研院所、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工程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和数万科研人员智力和智慧的集聚。
今天的中关村已成为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的原发地。这里,开发出了一大批满足市场需求的紧缺技术和产品,掌握了一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过50项,涌现出汉卡、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创制了TD-SCDMA、闪联等30多项重要国际技术标准,为航天工程、三峡工程和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这里,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高技术服务业为主的庞大产业群,高技术产业总收入过万亿元,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的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关村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创新之路,带动了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
2010年,中关村企业实现总收入1.55万亿元,同比增长20%,技术合同成交额1579.5亿元,占全国的40.4%。
有专家分析,中关村的实践表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带动经济增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促进科技教育经济有机结合,是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全球定位的新布局
2011年初春,中关村又一次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得到国务院批复并正式印发,中关村深化实施先行先试改革的6条新政策正式运行。“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意味着国家要强力推动中关村从“中国硅谷”变成“世界硅谷”。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主创新的尖兵,中关村将面临更深层次的挑战。谈及此,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信心十足:“首先中关村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我们现在有近两万家企业,每年新增的亿元级企业在100家以上,有的小公司几年之内就能突破亿元,以百分之几百的速度增长。其次,这些年中关村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高端领先人才在这里集聚的速度日益加快。”
一直关注中关村发展的长城战略咨询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考察了美国硅谷的发展模式后分析说,如今中关村每年增加的新创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去年达到了3000多家,仅次于美国硅谷。与此同时,全球的创新要素也都在向中关村集聚。“这是中关村的优势。”王德禄表示,“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人才和资金方面,中关村都焕发着活力。中关村应积极抓住机遇,更要主动出击。”他建议,中关村一要实施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区域政策,二要加强建设世界一流园区和一流大学的联系,三要开展跨区域创业,四要大力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虚拟经济,要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关村有了全新的定位: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