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中关村深度转型 法规政策先行先试为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2011年04月26日    来源:来源:法制网
提起中关村,人们都会立刻想到“电子一条街”、“中国硅谷”、“中国移动谷”等等同义语。历经20多年,联想等千百家企业,在这里“联手”写就了一部中国高科技创业转型发展的代表作。
  2009年,中关村接受了新的期许,国务院确定其为我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北京的中关村领航示范,其发展被全部赋予国家意义。
  去年12月“我国首部示范区立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审议通过并施行,今年2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国务院批准通过,中关村“1+6”新政正式运行。为国示范,中关村本次重大转型显现出这样一个鲜明特点:法规、政策先行先试,为中关村发展鸣锣开道、保驾护航。
  “打破坚冰”,建立完善自主创新机制
  人才是示范区建设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谈到中关村发展时说到:“要把中关村建设成为21世纪创新创业的人才基地、中国改革开放吸引世界人才的口岸,也就是国际人才高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不只是保护人才,还要吸引人才。为此,《纲要》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条例》还对“人才资源”专设一章,通过制度设计,使得示范区能广泛吸引人才,科研人员通过创造性劳动能够分享科技成果及其产业化带来的收益。
  “产学研用”严重脱节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各个创新环节没有很好的组织起来。解决这一难题,首当其冲是改变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不能让科技人员搞科技成果转化得不到应有的评价,搞了转化却因为没有论文评不上高级职称。根据《纲要》和《条例》的相关规定,示范区“将建立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适应的职称评价体系”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共建科研实体,联合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 。
  对于企业这一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各项政策是“想其所想”。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本着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原则,在示范区企业设立、登记注册、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通过“科技金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全程参加《条例》立法工作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办公室副主任颜振军说,“《条例》里的‘科技金融’、‘土地资源’等专门章节的规定,对主要靠治理创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而言,无异于一种福音。”
  增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大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纲要》提出,鼓励大企业并购重组、开展委托研发和购买知识产权,加速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配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部市联合推进中关村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支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支持企业牵头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科技计划,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有效管理,改革园区管理体制
  中关村科技园区自1988年设立以来,覆盖区域不断扩大,经过20年的发展,从原来的中关村地区发展为“一区五园”,及至现在的“一区十园”,这个显著的变化给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带来难题。同时,由于市政府、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以及科技园区所在区县的政府对科技园区都有一定的管辖权,无形之中形成“令多出门”的格局。
  今年3月印发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理顺了示范区领导体制和机制。示范区目前实行“双重领导、以区(县)为主”的领导体制,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关村管委会)对各分园的整体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准入标准等重要业务实行统一领导,区(县)政府对所属分园管委会实行全面领导。同时中关村管委会实行定期会议制度。
  而且为了进一步增强示范区建设的整体统筹力度,市人民政府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建设示范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简称首都创新资源平台。这也是“1+6”政策中的“1”,并且在去年的12月31日已经成立。这一平台将进一步整合了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高科技企业等创新资源,采取特事特办、跨层级联合审批模式,落实国务院同意的各项先行先试改革政策。
  建立模式,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通过一系列的转型发展措施,中关村在未来的十年将迎来快速发展期,这不仅是总收入增长,还有企业总量与规模、创新型人才队伍,乃至现已初具规模的“中关村板块”的发展。 《纲要》为中关村规划了“至2020年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的新目标,这一目标比2010年中关村总收入1.5万亿元增长了近7倍。而且将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在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创新领域中形成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中关村园区管委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世界科技园区协会总干事路易斯•桑说,科技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仍需要改变,科技园并不只是关于科技,而是应该从宏观的层面对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立足于中关村科技园的发展来说,就是要建立发展模式。
  继中关村国家首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确定之后,去年武汉东湖高新区获批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今年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我国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我国新一轮的自主创新转型发展大潮中,“中关村模式”将起到关键的示范和领航作用。
  从国内整体环境看,我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以中关村为突破口,发挥中关村在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创新试点作用,破解提升创新能力的瓶颈制约,同时,加强中央与地方、部门间的有机协作,探索落实国家各项自主创新政策的有效措施。将有利于形成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合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支撑国家的创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