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现有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计划(专项)资源与政策研究(摘要)
2011年04月26日    来源:来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网
为服务于中关村创新示范园区的建设,更好地协助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对国家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本课题对国内现有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计划进行梳理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七类科技基础设施平台,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等六类国家级科技计划(专项),针对这十三类科技资源,分别从各类科技资源的成立背景、建立目标、管理模式、现状情况等四个角度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对这些重点科技资源的分类研究,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各类企业更好地与科技资源相结合提供必要的帮助,也为中关村园区管委会在相关科技政策制订方面提供基础的参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计委)于1992年启动建设,同年颁布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该举措旨在将具有市场价值的重要科研成果实现工程化研究和系统集成。目前,该科技资源由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负责主管,并按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07)》进行具体管理。截止2008年,在京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38家,占全国的36.5%,主要分布在材料、电子、制造等行业。中关村科技园区范围内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约占北京地区总数的78%左右。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于1992年启动建设,并于1993年发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93]国科发计字060号),正式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旨在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心环节,缩短成果转化的周期。目前,该科技资源国家科技部发展计划司主管并负责具体的运作。截止2008年底,全国共建设199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分中心计共有212家,其中北京(含分中心)有51家。199个工程中心分布在8个技术领域。其中:农业39个,制造业29个,电子与信息通信17个,材料47个,能源与交通19个,建设与环境保护16个,资源开发10个,轻纺、医药卫生22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由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12月开始启动,目标是建立促进产业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撑平台。2006年7月和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先后制订并发布了《关于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关键工艺的试验研究、重大装备样机及其关键部件的研制、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化技术开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前瞻性技术研发,以及研究产业技术标准、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应用、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等。截至到2009年2月,发改委共批复建设6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其中由北京地区单位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有21个,占全国的31.34%。
     “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于1984年启动建设。旨在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探索适合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新体制,由原国家计委牵头,原国家科委、原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截止2008年底,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设22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北京70家;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共建设38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北京16家。北京地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生命、信息、化学、数理、地学、工程及材料7大领域,其中在生命、信息、地学三大领域的数量较高,分别占到29%,20%,20%。
      “国家实验室”由科学技术部于上世纪末启动建立,目标是建立国际一流实验室。2003年国家首批试点启动了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5家国家实验室建设。2006年12月,科技部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重点任务和国家目标,特别是重大专项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启动筹建了海洋、航空、重大疾病、磁约束核聚变、洁净能源、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交通、量子调控和蛋白质等10个领域的国家实验室。截止到2008年,全国共建成国家实验室19家,其中北京8家,占全国的42%。
      “企业技术中心”由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单位于1993年共同提出建设,并于当年共同制定了《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国经贸[1993]261号),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旨在促进与规范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目前,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工作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共同推进,其管理和认定模式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模式基本相同。截止2009年,国家发改委审定了15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共建设了57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北京有34家,占总的比例为5.9%。远低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所占全国的比例。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相关安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科学论证、精心组织,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有:重点建设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12项。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2008年,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研究并联合印发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暂行规定》。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科技部作为国家主管科技工作的部门,根据国务院的“三定”方案成立重大专项办公室,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做好重大专项实施中的方案论证、综合平衡、评估验收和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工作。截止2008年底,已经严格通过审核的重大专项有11项。分别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在1986年设立,该计划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计划,自从实施二十多年,已经不仅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而且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风向标,为我国高技术发展、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目的管理模式为:科技部、总装备部会同财政部制定计划管理办法,科技部牵头负责,并会同总装备部组织实施。计划分年度落实各领域的战略目标、任务和经费。“十一五”期间,863计划在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和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十大领域开展了38个专题,29个重大项目,以及100个左右的重点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由原国家科技小组于1997年制定,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973计划实施以后,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深层次科学问题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突出进展,与863计划等紧密衔接,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目前,科技部负责973计划的组织实施,并实行“2+3”的管理模式,即项目执行两年后,进行中期评估,重点评估项目的“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围绕项目总体目标,根据“集中目标、突出重点、精干队伍、择优支持”的原则,调整和确定后三年的研究计划;并根据中期评估情况,对有突破前景的重点课题,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进行强化支持,从而保证重点工作得到重点支持。2006年-2008年,973计划在八个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和四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领域共立项354项,其中北京167项。2006-2008年,北京地区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的比例在农业领域、信息领域、资源环境领域、综合交叉领域、纳米研究领域超过了50%,在人口与健康领域、量子调控研究领域、发育与生殖研究领域的比例相对较低。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上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在管理模式上,由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制定支撑计划管理办法,科技部负责支撑计划的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重大项目50个左右,重点项目200个左右。其中重点加强了对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公益行业领域的支持,重点突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引进消化吸收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攻关。根据科技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总共设立147个,中央财政拨款30亿元。2007年,支撑计划项目总共259个,中央财政拨款54.41亿元。2007年,支撑计划国拨专项经费预算79.37亿元,当年拨款54.41亿元。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由国家发改委在1998年设立。“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组织实施16个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分别为:软件和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新型元器件、信息安全、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质工程、民用飞机、卫星应用、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节能减排。2006年共实施了131个产业化项目,2007年共实施了130个产业化项目。
     “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由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三个部门于2006年联合实施,希望能通过该计划,引导和支持若干重点领域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加强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强面向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激励广大职工为企业技术创新建功立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其中在2006年进行了103家企业试点,2008年进行了184家企业试点,2009年进行了182家企业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