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会期间拟对外发布的新闻素材之一
“车马炮”•“航空母舰”• “发动机”•“点金石”•“引擎中心”
关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五个想象
瞩目北京•亦庄――国际高端产业新城
5月23日,第十届科博会召开前昔,包装行业的高科技巨头――利乐旗下的西得乐集团,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斥资5000万美元,建设全球顶尖技术的饮料包装机械生产基地,这也将成为该公司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至此,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继中国最大的砷化镓材料生产基地中科晶电、中国最大的心脏瓣膜生产企业思达医用、全球最大的工业电子行业生产服务商艾尼克斯、全球最大的折页机生产商MBO等近百家中国乃至世界的行业巨头入驻后,又迎来了一位新的高科技行业巨头。
科博会与开发区的渊源颇深。科博会建立的十年,也是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十年。
早在1998年,第一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开幕时,开发区就与其一见钟情,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开发区一举签下了6个项目。其中日本第一制药投资2900万元在开发区建设的合资企业,如今已经成为开发区支柱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中的明星企业。在此后的科博会上,开发区亮点不断,被各新闻媒体誉为科博会的“大赢家”。科博会成为开发区与国际知名企业相会、相知、相交的舞台。
科博会促进了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为开发区和上百家企业牵针引线,这些签约项目大多数已经入区投产运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签约项目成功率超过80%。
在科博会的促进下,“总部经济”在开发区悄然崛起。拒绝“小散低劣”,发展产业集群,成为促进开发区提升发展速度的“秘诀”。开发区不断吸引大型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目前已经吸引了世界500强的71个项目、400余家高科技研发中心。
地处北京南端亦庄地区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92年启动建设,迅速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在短短15年间,跃居全国开发区五强行列。近年来,开发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均以70%的速度实现年均增长。2006年,开发区的出口总值同比增长近60%,在北京市排名第一,成为首都经济的“聚宝盆”。
这一切,使开发区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经济热点、跨国巨头争抢的投资热土、国家和北京市推行各项工作的示范区、试验田……“北京•亦庄”,正在成为各界人士瞩目的焦点。然而,人们最为关注的,当属开发区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资源利用和发展优势这五方面的内容,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试着用五个想象来进行描述和回答。
想象之一:“像车马炮一样,勇往直前,与日俱进,跨越发展!”
温家宝总理曾在视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形象地说:“象棋中的‘车’是勇往直前的,‘马’是与日俱进的,‘炮’是跨越式跳动的。就像车马炮一样,只要勇往直前,与日俱进,跨越发展,国家高新区就一定能办好、办出特色。”
面对温总理的殷切嘱托,开发区不负众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1991年8月15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1992年,开发区入驻的第一个企业——资生堂动工兴建;1994年8月15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北京惟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6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7平方公里被同时定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亦庄科技园,成为同时享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政策的经济区域。2002年8月,国务院批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24平方公里,2003年4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开发区实施扩区。2005年2月,国务院新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亦庄,作为北京三个重点发展的城市之一,定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2007年1月,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明确指出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功能区的亦庄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和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是辐射带动京津城镇走廊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截至目前,开发区已经吸纳企业2178家,其中三资企业511家,内资企业1667家。入区企业投资总额149.58亿美元,其中三资企业投资总额120.68亿美元,三资企业平均投资额2362万美元。累计合同外资金额43.95亿美元,累计外商实际投资(3月底)30.57亿美元。
开发区奔跑的速度令人惊叹。然而,在快速发展中,开发区始终坚持一点,决不牺牲环境追求速度。
2006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投资促进工作的意见》出台。按照该《意见》,开发区把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引进精品项目和高端产业上。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发展有鲜明特色、能够代表开发区发展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意见》中,还提高了企业入驻开发区的“绿色门槛”,要求今后入园的所有企业,都要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节约能源、循环用水的技术,以使亦庄在节能、节水、节地上,在全市乃至全国处于最高水平。同时,在其最新制定的招商引资政策中,特别提出要禁止或限制简单加工、组装型项目进入开发区。这也就是说,进入开发区的企业,如果达不到节能、节水、节地,开发区宁可不要。
开发区提出的绿色门槛理念得到了众多区内企业的强烈认同。“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是这样,公司也是这样。如果不志同道合不可能走到一起,更不可能成为合作伙伴。GE和开发区正是因为有很多相同的理念和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够十年来风雨无阻一直走到今天。”GE(中国)医疗集团副总裁吴浣苓表示。
5月17日,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了北京经济的发展方向,即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构建立足首都、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服务业体系。这与开发区的发展定位不谋而合。
着力引进高端、高附加值、高辐射力的精品项目,努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集群与产业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已经成为开发区的方向。
想象之二:“像航空母舰一样,打造产业集群化的产业航母”
世界通讯产业巨头诺基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玛•奥利拉有一个宏伟的梦想:早晨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上午便在中国进行研发和生产,下午进行组装,傍晚乘最后一班飞机,将刚下生产线的手机直接送到用户手中。今天,在开发区内最大的项目———星网(国际)工业园内,奥利拉的这一梦想不仅正在转变为现实,而且,随着诺基亚总部的奠基,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正在这里形成,包括研发、生产、销售、财务、物流……
在开发区,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成为招商延展的手臂,更成为入区企业在全世界竞争强有力的优势。开发区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求,开发区大力推进以诺基亚为龙头的通讯产业集群、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显示器产业集群、以中芯国际为龙头的微电子产业集群、以GE为龙头的医疗设备产业集群、以拜耳为龙头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及以戴-克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产业链的形态,开发区吸引上游和下游的零配件供应商以及物流公司等合作伙伴,共同进入开发区,并最终创造利益的最大化。开发区已经拥有“中国最大的移动通讯产业基地”、“北京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代表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北京药谷”。
2006年年底,外资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玻璃基板项目康宁TFT-LCD基板厂在开发区奠基。康宁中国区总裁柯康宜表示:“我们在中国进行严格的选址程序。虽然每个候选地点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是我们最终还是认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们建造后段加工生产设备的合适地点。”
对于康宁,以及其他入驻开发区的商业巨头来说,除了知识产权保护等软硬件环境出色外,开发区的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也是影响其投资决策的重点节点。这些商业巨头看到他们的战略合作伙伴纷纷在开发区落户,并获得了良好发展,增强了在开发区投资的信心。
正是这种良性循环,使得开发区成为外商巨头扎堆儿的投资热土;反过来,又使入驻的企业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双赢的可喜局面。
2006年,以诺基亚、中芯国际、京东方为代表的电子信息通讯产业又迎来了全球最大的工业电子行业生产服务商之一艾尼克斯电子(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最大的砷化镓材料生产基地中科晶电信息材料(北京)有限公司、外资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玻璃基板项目康宁TFT-LCD基板厂、艾科泰在亚太地区唯一试点项目生产线、日本电子在海外设立的首家工厂北京创成技术有限公司……
以通用电气、拜耳、安万特、同仁堂为代表的生物工程产业与新医药产业迎来了美国瓦里安医疗系统公司除本土之外的全球第一个生产线、英国诺氏集团投资设立的诺氏制药有限公司、中国最大的以及瓣膜生产企业北京思达医用装置有限公司、外资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骨科生产基地林克骨科(中国)有限公司……
随着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新厂房的落成,以奔驰为龙头的汽车产业,将崛起一座集汽车制造与零配件生产于一体的汽车产业园……
以施耐德、博世力士乐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迎来了全球最大的折页机生产商――MBO印刷系统(北京)有限公司、世界三大钢铁冶金设备生产商之一的达涅利集团北京工厂……
此外,世界500强诺基亚中国总部、全球领先的快递和物流公司中外运敦豪、北京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机构康龙化成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总部、物流中心、服务型外包企业也纷至沓来。
2006年,开发区共吸引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6家,投资总额占全区总量的32%。内外资共增资22.86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占全区吸引投资总额的60.2%。吸引投资以外商投资为主,占91.9%,且外商企业均为高新技术企业。
想象之三:“像发动机一样,创新为快速成长提供活力”
虽然开发区目前的发展势头强劲,但开发区的领导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未来靠什么?”
北京开发区日益强劲的高端创新实力,成为答案。
今年1-4月,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28.10亿元,同比增长26.08%;完成销售(营业)收入663.28亿元,同比增长58.70%;利润总额81.41亿元,同比增长315.99%;出口总值23.34亿美元,同比增长25.63%;分别占到了全区总量的86.93%、83.84%、94.53%和96.67%。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开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这两年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开发区得到了快速增长。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开发区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在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中,不仅有掌握着世界前沿技术的跨国公司和研发中心,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公司、德国拜耳公司、日本SMC公司等一大批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如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纬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英纳超导技术公司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具有独特优势和潜力,为我国民族工业在世界科技舞台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区内企业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第一组实用超导电缆的正式运行,目前运行状况良好;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参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本元正阳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高技术计划生物领域病毒基因载体研究开发基地;北京凯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暨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国最具有生命力的生物新药研发中心之一,在研项目均居于生物技术领域前沿;北京世纪富原燃料电池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产业基地……
开发区高端的自主创新实力,也吸引了跨国公司将尖端的技术生产研发环节落户在开发区,并将研发外包交给开发区高科技企业。北京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机构——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吸引了包括辉瑞、默克这样的知名制药企业委托研发,年承接的研发服务合同高达500万美元。随着研发外包服务国际客户的增加,康龙化成公司成立仅三年,研发技术人员就从初创时的十几人发展到目前300人。“去年刚建成的8000平方米生产基地现在又觉得不够用了,预计今年康龙化成的研发技术人员将达到1000人,销售收入将超过1亿元。”康龙化成公司总经理楼小强自信地表示。
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承担了诸多国家重点计划、重点项目,累计获得批准立项项目一百余项,获得国家及北京市项目资金支持额达一千余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共承担了20个国家863项目、14个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12个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3项北京市火炬计划项目,其他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项目数十个。
本元正阳国家病毒基因载体研发基地、凯因国家病毒生物技术工程中心、汇龙森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400余家研发机构,正在开发区发挥着强劲的自主创新作用。一个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完美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将在北京迅速崛起。
想象之四:“像点金石一样,资源集约化创造绩效奇迹”
统计数据显示,开发区已出让土地的平均投资密度达1042万美元/公顷,年平均创税收669万元/公顷,年平均创造产值1.68亿元/公顷,万元GDP能耗0.159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087吨标煤,分别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20%和6%。
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开发区仅用了占北京市1.1%的工业用水和占全市0.7%的用电,创造了占北京市21.4%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4%的工业增加值和12.5%的工业总产值。这个绩效不仅在北京市名列前茅,在全国也力拔力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并不是上帝给了开发区点石成金的手指,这奇迹的诞生得益于开发区的资源集约化利用。
在开发区国际企业大道建筑群中,人们在雨中常会看到奇特的一景:淅淅沥沥的雨水顺着各处独特的缓坡形绿地向园区中心水景汇集而去;贴着楼壁的雨水管,也把楼顶“攒”下的雨水泻到绿地上,再经过缓坡绿地“滤”去泥沙,缓缓地流向中心水景。尝着“天水”的尾尾红色金鱼,欢快地游弋在鹅卵石底的池水中。
原来,这是在通过收集雨水而形成水景。开发区算过一笔账,水景池不用自来水而改“蓄”雨水,每年能节约自来水1.6万立方米,水费开支能节约9.5万元。同时,蓄雨水作景观养金鱼的雨水利用新方法,也带给开发区很好的社会效益,因为通过地面雨水收集并回灌地下,可以减少雨季时容易造成的雨水进入河道带来的行洪压力,改善水体环境。
像这样的节水、节地、节电的事例在开发区数不胜数。开发区高度重视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在招商引资中坚持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标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强化土地、水、电力、能源等要素的集约利用程度。根据商务部公布的全国5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与效率评价,北京开发区位居全国开发区的第二位。
目前,开发区作为国家工业节水示范园区和国土资本运营试点区,并通过北京市节水示范区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土地集约化上,开发区也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政策,确保了入区投资项目的产出成果。在企业入驻伊始,开发区就积极引导企业,使得降低能源消耗、提高集约化利用,成为管委会与企业的共识。中芯国际、中国最大砷化镓生产商中科晶电、美国瓦里安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卡夫食品……不少企业在入区时都科学地给缩减了占地面积,合理对生产线设置、研发与生产配置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出发点增色为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既保护了开发区的环境,也降低了企业自身的成本。
近年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制定了新的集约用地和土地一级开发管理办法,工业用地容积率从0.6-1.2提高到0.8-1.5以上,可建设用地的建筑密度从45%提高到55%。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开发区已先后成为国家国有土地资本运营的试点区、国家工业节水示范园区、国家ISO14000的环保管理体系的示范区、北京市无行政事业性收费区、北京市社区建设的试点区。目前正在按照有关要求建设国家绿色交通示范区,现已累计完成绿化面积665公顷,绿化率达到36%。
五、“发展引擎 亦庄优势无法复制”
开发区的区位优势相当突出,按照规划,到2010年,亦庄城铁将连接地铁5号线,通过新建的北京亦庄轻轨线,30分钟就可以从亦庄到达中关村,而从亦庄取道五环路到达首都机场的囤积也仅为30分钟。在京津城际轨道线路上,亦庄是进京的第一站,从天津港口到达亦庄的时间同样也是30分钟。
然而,与人们想象中的经济特区不一样,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并不完全靠拼土地和拼政策,除了地理位置等硬环境优势外,开发区更充分发展首都作为各种国际化资源集聚地,以领先的理念、超前的规划、有效的服务、开放的视野,引入现代制造业的世界巨头。
开发区在发展中提倡专业化服务,完善和创造软环境。开发区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给予企业实质性的帮助,改善环境、提供、将服务深入到企业内部。比如企业完善产业链、完善上下游供应关系、解决物流、电子通关等问题,帮助它进行认证,甚至帮助基策划产业的发展和市场。比如,为给区内企业京东方TFT配套,开发区积极促成了专门制作玻璃基板的世界500强企业康宁集团入区,在增加税收的同时也促成了产业链的完善,为企业降低了经营成本。
北京开发区起步晚于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年,然而,却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开发区以国际化高标准的规划取胜,另一方面,除1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现已建成外,还有30平方公里的空间有待开发。在高标准的十通一平等硬件环境基础上,开发区更加着力打造“软环境”,提出了建设政府服务、技术创新、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四个平台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落实北京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思路,以“三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带(北部文化休闲绿化带、西部凉水河风景带、中部荣华路商务带)、三中心(北部体育运动中心、南部商业娱乐中心、东部物流贸易中心)”建设为重点,明确制造和服务两大功能。进一步加强政府管理创新,使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扩大空间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向提高资源产出效益的内涵式增长转变,体现经济增长方式和政府职能的提升。统筹规划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周边区域,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城际快速铁路为纽带,以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为依托,构筑东南部产业发展带,建成北京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此外,今年年初,亦庄新城规划的批复又将给开发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功能区的亦庄新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聚集发展为依托的综合产业新城,是辐射并带动京津城镇走廊产业发展的区域产业中心之一。
2010年,亦庄新城规划人口规模为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5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亦庄新城人口规划规模为7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亦庄新城规划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建设的开发模式,协调新城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线路、公交枢纽的联系,规划在2020年将亦庄新城建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以轨道交通及快速公交为骨干、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的公共交通体系。
未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统筹规划开发区及周边区域,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城际快速铁路为纽带,以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为依托,构筑东南部产业发展带,全面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新城。
立足首都,整合京津,开发区所在的北京亦庄将是面向并服务于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引擎和产业中心。
展望未来,北京亦庄的发展前景令人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