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暨中国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国家科技部、外经贸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贸促会和北京市政府六主办单位的领导下,以空前的规模、丰富的内容、广泛的国内外参与和丰硕的经贸合作成果落下帷幕。本届国际周展示了当今世界最前沿科技成果,推动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多领域促进了国际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投资商、企业家的积极参与,不仅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资金、技术和项目,更带来了新经济时代的新思想、新论点、新理念,对发展中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一、“国际周”盛况空前,经济技术合作成果丰硕
本届“国际周”围绕高新技术展览、论坛演讲、经贸投资洽谈、专项交流和网上活动五大活动展开,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对接搭建了大规模的综合性平台。国际周期间,共组织了140多场反映我国和世界高科技发展总趋势、促进科技经贸合作的活动,80多万人次参加;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政府和经贸代表团、外国工商会、银行、投资公司、金融机构2000多位境外来宾,国际组织和外国驻华机构3000多人和国内4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政府和经贸代表团5000余人分别参加了国际周的各项活动。
本届“国际周”还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李鹏、尉健行、李岚清、李铁映、池浩田、邹家华、王光英、彭佩云、曹志、张思卿、朱光亚、周铁农、王文元、经叔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分别接见了参加“国际周”的境外来宾或参加国际周活动。
--“国际周”展览会首开先河,在全市九个展览场馆同时展出,总面积达十万平米以上,是上届的4倍,显示了“国际周”的气势和震撼力;共有来自国内外的2138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机构参展,六天接待观众53万人次;展览布局从以往的综合展为主进一步细化为电子通讯、互联网与宽带应用、生物医药、能源与环保等23个专业展区;各展场大量采用符合国际规范的现代化特殊,表明国际周的展览已向国际一流博览会迈进。
--专题论坛共举办了六大系列25个论坛95场次,40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金融家登台对高新技术与金融、WTO与国际合作、高新技术企业咨询管理、科学园区发展、环境保护、宽带多媒体技术应用、3G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保护等当今世界高科技和经济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高论,国内外近4万人次到会听讲,并与国内外演讲者现场互动交流;
--15场经贸洽谈会汇聚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技术输出和引进、经济技术合作、国际投资、联合国采购、政府采购、技术成果拍卖等项目数万个,数十个国家的政府、经贸代表团和工商界千余外商与国内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共4万多高新技术业内人士到会进行洽商,并就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达成意向或协议;
--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知识产权开庭审理、科技广告片影展、科普活动、科技旅游等近20场大型国际国内交流活动的策划使国际周从科技经贸交流活动向以高新技术为主题的广泛社会活动扩展,吸引了社会各界近20万人次广泛参与。
据不完全统计,第四届“国际周”签约项目总计823个,总成交额79. 22亿美元,较上届增长31.52%。其中投资类项目总投资74.18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93.6%;外资项目62.85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84.73%;高科技项目总投资额40.74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54.92%;北京的项目147个,外省市项目676个,总投资额31.93亿美元,外省市项目总投资金额所占比例由去年的34.42%上升到43.05%。
二、本届国际周主要收获
1、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国际周作为高新技术成果的集散地和综合交易市场的定位正在为全国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可。本届国际周在丰富内容、热烈轰动的同时,始终突出技术成果交易。展馆内专门设立了“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成果、中关村科技成果、在京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以及个人科技发明四个成果交易展区,前来洽商的中外客商络绎不绝。其中科技部组织的“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展仅会上签订技术成果转让项目24个,总金额约35亿人民币;中关村科技园区从往届的形象展示深化为“科技成果交易”,取得了68.94亿元人民币的签约成果;首次开辟的“个人科技成果展区”,为高科技个人发明成果提供了商品化的空间,85个参展的医药、电子、新材料等个人高科技成果签订意向协议5.8亿人民币。
国际周的数十场洽谈、成果拍卖和交流活动更为广大国内外参会者提供了多层次交流交易平台。国际周期间,除组委会安排的两场大型签约活动外,设在国际会议中心的专门签约会场及各分会场每日签约不断,其中外省市收益最厚。福建、广西、陕西、内蒙、湖南等十多个省市在国际周期间相继举办项目推介或签约活动;第二次参展的福建代表团负责人高兴地说“带来的项目谈得特别火,几乎应付不过来”。在国际周总签约统计中,外省市签约项目676个,总投资额31.93亿美元,占投资总金额的43.05%,外地比上届比例提高8.63%。
国际周已经成为中外金融合作、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合作的最佳媒介之一。本届“国际周”展览会首次大规模开辟了金融服务区及创业投资推广平台,近100家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律师、会计、风险投资、投资顾问、投资管理、产权评估等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同台展示,寻求为企业创业、投资和公司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机会;在经贸洽谈系列中,首次纳入金融资产交易活动,200余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金融资产交易项目通过股份转让、资产转让以及其他企业重组、并购等合作形式,向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有效途径和新的投资模式;“海外留学人员及国际高科技项目交流投资洽谈会 ”上,国内外众多科技园、孵化器公司及投资、上市公司纷纷向参会的海外留学人员及所带项目伸出合作之手,参会的每个留学生都达成多个合作协议;首次举办的“中国上市公司峰会”和“高新技术与金融论坛”、“创业板论坛”等活动,汇集了数百家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证券机构和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和创业板市场、高科技保险等金融对高科技企业支持从多层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和项目洽谈,出席会议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异口同声发出了“中国创业板市场越早开越好”的呼吁。
国际周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本届国际周签约的投资项目中,外资项目达62.85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84.73%,表明国际周对促进国际技术经贸合作的作用日益突出。除直接效益外,国际周所汇集的资源和商机对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合作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还将带来长远影响。
本届国际周的活动内涵更加国际化。往届的政府采购扩展至联合国采购,联合国所属五大机构的十余名采购代表携带近30个采购计划首次集体进入国际周为其开设的专场采购洽谈会,为中国企业进入联合国采购渠道提供了机遇;上届国际周的“八城市市长论坛”扩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外市长论坛”,来自20多个中外城市的市长及经济学家就政府在新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进行了广泛交流;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研讨扩展至国际科学园区间交流,来自国际科技园协会、印度班达罗尔软件园、瑞典国家科技园、英国科技园协会、欧盟代表和台湾地区软件园的十余位世界科技园区建设的专家、学者与国内近70个科技园高新区建设管理者就科技园软环境、制度创新、人才引进以及园区间合作进行了广泛交流洽谈,其中瑞典国家科技园与山东济南高新区缔结了友好园区关系。
2、带来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思想的碰撞,促进了观念的更新
本届国际周是一次开放和交流的盛会,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头脑、最前沿的思想。在这里,从最宏观的经济预测,到最顶尖的科技新知,从最先进的产品展示,到最智慧的市场理念,国际周汇聚了几乎所有代表新经济时代的前沿内容。这对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建设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国际周演讲论坛上,新思想、新观念频频闪现。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在新经济论坛上预言:在未来三十年中,如果中国能够很好地发展教育,中国的经济将会超过日本,达到美国和欧盟的水平。人民币将会同美元、欧元成为三种主要世界货币。这与其1984年任德国总理时来华并做第一次演讲发出的“2000年全球三个重要大国将为美国、苏联、中国”的预言相对应。面对美国纳斯达克股指的暴跌,在国际周金融投资系列活动中,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了“纳斯达克泡沫的破灭给中国企业在人才和资本上获取了更多机会”的观点以及相应的五条建议,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国际投资与合作论坛上提出,中国金融业问题将在入世五年后全面凸现。届时,外资银行将可以开展人民币存款业务,此时我国金融业的问题将全部暴露出来,并将面临极大的压力。这为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如何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前瞻性的分析。来自加拿大的北电网络公司副总裁毛渝南提出:计划经济在新经济中有其存在价值”;在谈到科技园的作用时,著名科技管理专家冯之浚指出,国家发展和战略调整的动力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协调发展,科技园正是这一动力的源点。谁能推动科技园,谁就推动科技革命与进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首次对外道出了上市公司成了提款机、总经理架空董事会等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7大问题。世界银行的官员在环保论坛演讲中传达了世界银行将对中国公用设施的改造,包括水供应、污水处理、固体废物管理、空气污染治理、流域水源管理等项目给以资金支持的信息。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和信息,启迪了人们的思维,为北京乃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新的智慧和希望。
3、进一步巩固了国际周的地位,扩大了国际周的品牌效应
国际周正在国际社会引起日益广泛的影响。在国际周筹备期间,恰逢全球新经济遭遇重创,高科技股下跌,加之受美国撞机事件影响,美国等少数国家对人员访华施加限制,一度使国际周的招商招展遇到较大困难,但经过主办、顾问及各协办单位的积极联络和艰苦工作,克服了种种突发事件影响,参会外宾比上届增加了近一倍,且层次更高。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韩国前总理李寿成、泰国副总理德.汶隆等国际政要,爱尔兰都柏林市等近十个城市市长及所率政府代表团,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海瑞•克鲁图等世界著名科学家,ABB、爱立信、诺基亚、松下、福特、西门子、东芝、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等近20位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首脑,世界著名金融机构美国证券交易所主席、蒙特利尔银行总裁等百余位国际政界、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的顶级人士专程赴京参加国际周活动,表明“国际周”作为促进高技术产业合作的国际品牌活动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国际周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随着“入世”的临近和“十五”计划的实施,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国际跨国企业正在将战略重点转向中国。国际周切入这一时代脉搏,引起国际社会和全国各级政府、企业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在国际周活动中,20余位中国部长级官员登台发布今后五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性信息以及项目信息,详细解读“十五”计划,使得本届国际周成为了解中国近期发展战略的一个窗口;以美国证券交易所主席、伦敦证券交易所国际总裁、美国国际数据集团董事长等为代表的一批世界著名金融机构重量级人士相继登上国际周论坛,一致表达了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看好和希望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改革进程中合作伙伴的愿望。
与此同时,国际周已成为外商在中国展示形象的重要舞台。在参加本届国际周的外商中,除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通用电气、IBM等历届国际周的长期合作伙伴外,更有CA、惠普、富士施乐、东芝、三菱、卡迪克、史葛兰素等一批世界知名高科技企业和来自意大利、乌克兰、波兰、罗马尼亚、克罗地亚、美国亚利桑那州、伊利诺州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团首次加入国际周。这些国际展团和跨国公司都以巨大的面积和突出的展位展示代表其高科技发展水平的最新技术和产品。富士施乐将参与国际周活动作为在中国市场的首次亮相机会,由其总裁、副总裁带队,组成了强大的阵容,在国际周上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推介自己的产品。
据北京环亚市场研究社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
--在本届展会中,有51.9%的参展商是国际周的“回头客”,其中有15%的参展商连续四届每届都参加;
--64.7%的参展商表示对本届展会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70.9%的参展商表示明年还会参加国际周;
--在参展观众中,50.6%的专业观众是国际周的“回头客”,其中10.7%的专业观众是每届都参加国际周活动;
--超过85%的观众受教育程度为大学以上,77.5%的普通观众和75.5%的专业观众表示对本届国际周活动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83.7%的专业观众和79.8%的普通观众表示明年还将参加国际周;
--国际周的知名度从会前的33%上升为会后的73.4%。
上述调查报告表明:国际周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参展商群体和固定的观众群体。
4、推广了崇尚科学的精神,传播和普及了科学的理念
丰富的展览、精粹的论坛、诸多媒体的推动、大信息量的传播,国际周在营造浓郁的科技氛围同时,以多视角向广大的普通百姓表明,高科技并不神秘,高科技就在我们身边,高科技改变着人们生活,高科技正在创造财富。
展会上,智能住宅、E-HOME小屋、网络家电、纳米领带、电子钱包、未来概念的手机等高科技产品,使普通百姓在感受科学、触摸科学的同时,加深了对高科技的理解。首次在人民大会堂开设的科学家新世纪论坛和科技前沿院士论坛,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内外著名前沿学科带头人讲述基因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在21世纪的发展及给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参会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受到了一次高级科普教育。以面向E时代为主题的中关村电脑节,荟萃了国内外著名IT企业,从E政府、E商务、E通讯、E教育、E家庭等不同侧面,展示了21世纪IT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在中关村地区的数个广场等地,举办了大型“数字广场”等商务系列活动,与大众进行更为直接的互动接触,使市民全面感受到E时代的内涵和脉搏。
本届国际周首次全方位引入科普活动,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首都的科普资源,在中国科技馆等13个科普场馆相继推出“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回顾 ”、“人类基因组计划科普展”等一批新的科普展览内容,并给予票价优惠。据统计,国际周期间,各科普场馆日接待观众比平日增加一倍,共有近30万人次参加了科普活动。此外,“世界科技广告影展”集中展示了世界优秀高科技产品广告及获奖作品,使更多的人通过国际周亲近了高科技,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
5、丰富了“首都经济”的内涵,推动了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申奥工作。
国际周是为全国搭建的平台,但北京市从中获益匪浅。国际周不仅为北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活跃和繁荣了北京市场,而且对北京扩大对外开放、加速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直接经济效益看,在总签约中,落户北京的项目占签约额的56.59%,直接招商引资、技术经贸合作合同、协议金额达42.25亿美元。
国际周为北京带来的更重要更长远的效应还表现为:众多的政界要人、产业巨子、智慧人物纷至沓来,使中国北京继香港“财富论坛”后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为北京展示自身形象、扩大开放提供了多方面契机;开幕式上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向在场的中外各界5000多人所作专题报告中,透彻、广泛地总结了北京的十二大优势,使世界加深了对北京的认识;“国际周”为申办奥运创造了良好氛围,通过设立专门展区,生动地展示并宣传了“科技奥运”理念,同时显示了北京承担大型国际盛会的组织经验和能力。
国际周期间召开的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和中关村顾问会议,国内外数十位顶级企业首脑和著名经济学家围绕“十五”计划期间北京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加入WTO和北京发展国际化大都市、以及中关村科学园区发展献计献策,对北京加速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如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会长森下洋一提出的提供技术帮助减少北京对火力发电站的依赖、爱立信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柯德川提出的优先发展移动通讯业应是北京经济深度调整的“增长引擎”、ABB总裁约根×森特曼提出以质量和环保为基础建立对企业的激励机制等建议,对北京今后的建设发展有着重大的启迪。
此外,本届国际周还为我国会展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我国会展事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其在举办过程中探索和尝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模式,将伴随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提炼、推广和升华。国际周不仅为中外厂商交流技术、推广品牌、洽谈贸易、搜集行情、寻求合作、拓展市场提供了桥梁和窗口,而且拉动了北京市旅游、运输、广告、信息、交通、宾馆、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发展。
三、国际周取得成功的原因:
1、领导重视,组委会各相关单位密切合作
国际周的成功凝聚着各主办、顾问、支持、承办、协办单位的共同智慧和艰苦努力。国家科技部、外经贸部、教育部和中国贸促会以及本届国际周新加入的信息产业部等中央主办单位,立足全局、高屋建瓴地指导国际周,协调、调动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工作,亲自组织了一系列重要活动。国家科技部下大力量组织的“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成果展览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活动、外经贸部组织召开的“全国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座谈会”及“高技术发展中外城市市长论坛”等,对丰富国际周内容,显示国家级活动规格,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科学院等顾问单位参与组织的国际周“主题报告会“和“科学家新世纪论坛”,立意高,形式新,社会反响热烈,成为国际周一大亮点。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国际周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十五”计划和全市上半年重点工作,提出了“举全市之力办好国际周”的总要求。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多次听取国际周筹备工作汇报,研究确定国际周活动方案,对重要活动审慎决策,周密组织部署。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带队,分赴全国重点省市招商招展;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委市政府“两办”、市外办、经贸委、科委、计委、经委、中关村管委会、市高法等相关部门分别承担和积极参与了国际周的内外宾邀请接待、大型活动组织、新闻宣传、人才交流、签约项目组织及部分活动的组织工作,东城、西城、通州、丰台等各区县结合各自实际,找准切入点积极参与了国际周活动,全市上下形成了以大局为重,讲配合、讲协作的良好氛围。国际周的承办单位北京市贸促会承担了整个活动的策划、协调、组织实施全过程工作,与中央和北京市相关部门、以及国际组织和海内外中介机构相互协作,组成了社会化的工作网络,经过近一年的广泛联络,慎密安排,精心组织和艰苦工作,使国际周在创新与发展中成为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北京市标志性活动。
2、总体策划立足创新,适应了国际潮流和市场需求
在保持基本活动框架基础上,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赋予国际周新内容,是国际周常办常新的最根本原因。本届国际周从策划伊始,无论展览布局、内容设计,还是对外联络、宣传包装都紧紧围绕进入新世纪,抓住入世新机遇,迎接新经济挑战这一时代主题展开,用创新来增强国际周内在的魅力,用吸引力来提高国际周的国际性。
本届国际周的开幕式一改往届和同类活动的剪彩仪式,代之以李岚清副总理做主题报告、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作专题报告的崭新形式,加之在人民大会堂数千人到会聆听的宏伟气势,大大强化了国际周的主题和时代特征,使与会者受到较大的震撼,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国际周展览会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往届国际周的市场需求,首次增设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展、个人科技成果展等,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成为本届展会中的新亮点。国际周的近百场论坛演讲,以其新论点交融、新理念碰撞、新思维传播的特征,继续成为国际周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同时在论坛的现场组织、会场布置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突出国际性,营造了良好的现场气氛,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国际周大型专项交流活动首次推出的中关村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广告影展等,都以比较前卫的创意和较大的市场潜力,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3、组织严密,服务到位
国际周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活动万无一失,按照“统一部署、统一组织、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原则,在组委会领导下,建立了常设工作机构和11个专门工作小组,由市各委办负责人任组长,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和部署。围绕总方案,严格制定了各专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对开幕式、领导参观专场、闭幕式、市长国际企业顾问会议等重大活动,以及国际政要等重要外宾接待、国内省市领导及代表团各代表团接待和交通、消防、公安保卫等工作,都制定了严密的工作方案和应急措施,突出重点,集中人力,严密组织实施。在组委会的统一部署下,各工作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支持,形成了高效运转、团结协作、整体作战的工作机制。据统计,公安、交通、消防部门在国际周期间共出动警力8000人次,北京市45个委办和区县参与了国际周的组织和省市代表团全程接待工作。严密的组织系统和有效的协调指挥,保证了在短短六天内、集中了上百场活动、分布在全市数十个会场、数十万内外宾参加的国际周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
4.借用社会力量,采用现代化的运作手段
大型国际盛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现代化手段的广泛运用。本届国际周紧紧依托“两手”(一手是社会化手段,一手是现代化手段),以社会化为基础,充分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资源,形成全社会通力合作的局面;以现代化为手段,全面运用高科技方式,建立高效、规范的运作体系。
在社会化方面,针对国际周的具体活动情况,主要采取开放式运作方式,广泛吸纳国际组织、海内外政府部门、商协会、科技贸易机构以及各类社会中介机构承担有关活动,建立了组委会办公室负责整体策划、宏观管理和重大活动安排,对协办单位实施监督,协办单位负责具体承办和落实具体活动的格局。本届活动的协作机构达100多家,其中相当部分是每届或多次承担国际周活动任务,成为国际周长期固定的合作伙伴。同时本届活动充分利用北京现有会展产业资源,展会场地遍及全市40多个点,弥补了北京会展场馆的不足,形成了资源合力,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冲击力。
在现代化方面,全面吸收高科技成果,用高科技的组织和筹备方式来推动和宣传高科技。如把“国际周”各项现实活动在网上进行虚拟,进行网上招商、网上宣传、网上展览、网上洽谈、网上信息服务和售票服务;设立“国际周”专用网站,把各项活动的筹备情况等编辑上网,并随时更新;与主办单位、合作单位的网站以及政府项目数据库相链接,丰富网上内容和“国际周”项目库;首次开通了“客户咨询服务中心”,依托呼叫中心平台,通过自动语音、人工解答、传真、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全天候为前来查询的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从4月2日-5月15日,共接听咨询电话3540个,其中国际周期间接听电话占一半。此外,还首次聘请多家专业统计、调查公司,广泛开展市场调查、研究和分析。
5.宣传攻势强大,影响深刻广泛
本届国际周媒体宣传启动早,时间长,力度较大。据抽样调查显示,社会公众对国际周的认知率达到73%,而主要渠道是通过电视和报刊媒体。国际周期间,共有来自境内外300多家电视台、电台、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1619名中外记者到会注册采访报道,比上届的1046人增加50%以上;其中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共同社等境外知名媒体近20家50余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对国际周进行了大力度、全方位报道。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现在播报”、“晚间新闻”、“东方时空”、“中国新闻”、“中国财经报道”等主要新闻节目中编发了国际周活动新闻100多条;其制作的“直通未来”两场国际周特别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社会反响十分热烈。北京电视台对开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同时在“北京新闻”和早间、午间、晚间各时段新闻中对国际周进行及时全面报道,利用“今日话题”、“纪实报道”、“北京特快”、“经贸周刊”等栏目制作了国际周专题,系列深入报道了国际周活动;新华社向海内外发出国际周活动稿件230篇以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主要报刊都在显要位置刊出国际周活动报道,并编发了国际周专版;近50家外省市报刊、30家电视台对国际周进行了报道;北京市属新闻单位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经济报等连续十余天发出特刊或专版,全面报道了国际周盛况。境外一些媒体也对国际周作了积极报道,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与传统媒体相呼应,网络媒体开始全面介入国际周宣传。全国四大新闻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网和千龙网首次联手对国际周进行了多层面、立体式报道,各网站分别设立了国际周网页和专区,仅人民网发出国际周活动消息800多条,同时以五种外文向海外发送;央视网和千龙网链接对国际周部分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同时将主要活动以文字、语音、图象、现场实况等形式为网民提供了大量一手信息。新浪、搜狐、焦点、网易、OK960等几大著名商业网站分别在主页或科技频道设立了国际周专题,每日平均页面访问量50万人次,同时各网站发掘国际周每日热点,连续报道,滚动发布,开设论坛和调查专栏,引导网民参与。
四、存在的主要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
1、存在的主要不足
从总体看,本届国际周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具体工作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由于北京大型展览场馆的匮乏,虽然动员全市展场资源举办国际周相关展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客观上由于展场区域位置较为分散,跨度较大,为展览活动的组织和观众参与带来一些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周展览的整体效果;
—演讲论坛活动安排过于密集,且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前两天,不利于领导出席的安排、听众场次选择和消化吸收;
—组织协调工作有待进一步细化、规范和提高档次。
2、今后努力的方向
—研究国际博览会规范,推动国际周向纵深方向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将国际周建设成为国际博览会精品。为此,从现在开始,应加强调查研究,广泛了解和分析国际博览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完善和发展国际周活动的具体思路,并以此为科学依据,立足北京的综合资源优势,大胆创新,继续在运作模式、举办理念上向国际惯例靠拢,进一步扩大国际周的国际影响力。
—完善规范化运作体系,加强国际周运作的系统化建设。国际周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完善每一个子项系统,才能确保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此,应加强各类运作系统的建设:在领导组织系统建设上,应及早建立运作章程,规范组织管理,继续发挥各主办单位优势,建立分工合作、通力协作运行体制和机制;在承办系统建设上,应进一步发挥组委会办公室中枢作用,制定一套对合作伙伴的管理办法,加强规范运作;在信息系统建设上,应广泛采用现代化手段,完善招商招展、新闻宣传、活动策划过程中的信息化工作。
—加快国际周展馆建设进程,提高展览会的规模经济效应。国际周已成为每年定期举办的国家级大型盛会。有鉴于北京已有的展馆不适应举办大型国际博览会的要求,我们应从建设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高度出发,尽快筹划建立专用展馆,为国际周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应当明确界定国际周展会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突出高科技主题,不断提高国际周的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将国际周展会办成世界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