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名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

English

所在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支会介绍 > 正文

通州区支会


2008年12月10日   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  

 地 址:通州区贸促会(通州区新华大街301号)

电 话:10-69547593 10-69542074

概况及区位优势:

通州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首都北京的东大门,百里长安街的东端,京杭大运河北起点。通州是距首都最近的极具发展空间的卫星城,距北京天安门20公里,距首都国际机场23公里,距天津新港120公里,到北京中央商务区(CBD)仅8公里。由通州乘车经京通快速路10分钟可达国贸中心,经四环路30分钟可达中关村高科技园区。通州现代交通方便快捷,现有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京通快速路和八通轻轨铁路把通州与市区连为一体。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公路分别直达天津新港及天津市区;京哈高速路经山海关连接东北全境;京沈高速公路穿河北直抵沈阳;京通快速路贯通了以北京东西长安街为主干的京华百里长街;六环路、京承铁路、京秦电气化铁路在通州城内交汇;同时,区内共开通北京市公共汽车及长途客运汽车数十条,使通州成为四通八达的宝地。

发展现状:

全区经济发展围绕“转型布局”,实现了“三个转变”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三个转变”体现在:在招商方式上从分散、无序的招商引资,向专业化、集约化、更有利于产业布局的招商引资方式转变;在工作重点上从强调和注重引进,向既强调和注重引进、更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转变;在发展目标上,从强调经济总量不足、努力增加总量,向既努力增加总量、更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转变。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体现在:农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从单纯种植比例的调整向发展高效、优质、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调整;工业依据市、区级工业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小区的区位特点和文化环境,加大了优化布局和调整力度,初步形成了大的产业格局和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全区建筑、建材和房地产抓住八通轻轨上马和首都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的机遇,宣传通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取得了快速发展;连锁经营等商业新型业态的开发也进一步加快。

产业发展

1.工业

工业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北京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通州工业开发区、永乐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物流产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对通州经济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明显增强。以光机电、现代物流、新材料、环保、生物等企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食品、服装服饰为代表的都市型工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显雏形。全区加大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外观形象建设,累计投资1.2亿元,使工业区综合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成立了招商局,加强了对全区招商工作的指导和引导。2001年全区共引进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9项,亿元以上的项目8项,投资总额37.6亿元,到位资金8.3亿元。

2.农业

通州区是首都北京重要的商品粮和副食品基地,素有“京东粮仓”之称。从1997年开始,全区从现实和战略的高度开展结构调整,粮田面积由60万亩调减为20万亩,各类经济作物发展到45万亩,粮经比例接近3:7。蔬菜、牧草、苗木花卉、中药材、养殖业主导产业突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区14万亩菜田连方成片,规模在500亩以上的地块达50处,形成北京著名的通州东厢菜园。全区牧草种植面积达5万亩,亩效益是粮食的2-3倍。全区苗木花卉面积达5.5万亩;新发展各种优、新果品面积1.5万亩;药材种植面积2万亩,品种达40余个,拥有5个1000亩以上的大型中药材种植基地。

近年来,通州区在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六种农业”领域发展势头较快,已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通州将继续发扬京郊农业大区的传统优势,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以富裕农民为出发点,服务首都,面向市场,积极发展以绿色食品为特色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并重的城郊型现代化农业。

3.第三产业

近年来,通州区房地产业开发实力、建筑规模、设计风格完成了质的飞跃,新建小区档次和品质不断提高。2001年全区住宅开复工面积210万平方米,商品房交易和销售面积60万平方米,销售收入15亿元,形成税收1.9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又带动了第二产业中建筑、建材业的快速增长。建筑业获市级工程结构“长城杯”奖3个,创市优质工程3项,2001年开复工面积31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65万平方米,总产值3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11.3%和7.8%。建材业总产值实现10亿元,税收5000万元。门窗产量100万平方米,占北京市场近三分之一。在商业业态的进一步调整中,通糖连锁公司继续扩大规模,新发展连锁门店14家,总数达到64家,并辐射朝阳、三河等周遍地区;大型连锁企业北京小白羊超市通州店开业运营。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正式启动,组建了北京东方运河文化产业开发公司,筹备东方文化艺术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修缮通运桥,完成通惠河南岸绿化和路面硬化。交通运输、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旅游等也取得新发展。

发展规划:

城乡面貌

2001年,我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得到加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坚持规划先行,初步完成了新华大街城市设计、河东新城控规、地铁八通线控规、全区土地利用整体规划,调整全区燃气专业规划,着手制订温榆河两岸总规和南部新城市政管网规划。

今年,我区继续实施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配合市有关部门开工建设公路六环宋庄段,新建的内环路东南段通车,土桥长途汽车站正式运营,改扩建张台路、张采路、柴小路等乡镇公路30公里,铺设天然气主干管线10.7公里。四个小城镇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亿元,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51个村进行了新村建设,开复工面积50万平方米。

工业区建设

“十五”期间,通州区提出了“建设工业区,推动全区工业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工业区环境建设日趋引起重视,环境建设投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依据区位现状、产业存量和历史文化底蕴,对全区11个乡镇和3个重点工业区的产业布局有了明确的定位。依据定位,重点制定了通州轻纺服装服饰园区、通州食品工业园区、北京市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通州新材料工业园区、通州物流产业园区和北京国家环保产业示范园区的发展规划,加大了重点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2002年,通州物流产业园区已获市政府批准成为市级开发区,国家经贸委已正式确定在通州马驹桥镇创办国家环保产业示范园区。至此,通州区已拥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市级开发区3个、区级开发区9个。

服务措施

为了更好地为通州区的经济发展服务,促进通州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了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对纳税大户及企业领导班子的奖励办法、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对引进项目中介人或中介单位给予奖励的办法及外商投资鼓励政策等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