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8月27日 来源:人民日报
新闻出版产业突破万亿元大关,电影产量和票房双双创造历史新高,电视剧第一生产国的地位继续巩固,舞台演出市场收入同比增长近六成,网络游戏销售收入增长30% 达到256亿元,深圳文博会总成交额达880.69亿元……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2008年、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大放异彩。
经过这两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资产和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文化企业分别有1582家和977家,分别比2004年增加587家和512家。
中国文化产业,初步展现出一个冉冉上升的“朝阳产业”的迷人气象。
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 利好政策频出,强力助推产业腾飞
在我国,“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的历史并不长。直到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才被正式写进中央文件。面对世界经济文化日益融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的形势,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完善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更进一步明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政策的明确消除了思想的顾虑,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喜人景象。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
2010年,《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出台,金融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有了政策支撑。
国家层面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显然刺激了各省的积极性,目前全国已有2/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口号,纷纷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发展,成效明显——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房地产业等行业,仅次于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二;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同期汽车工业增加值;重庆文化产业增速是同期GDP增速的2倍;贵州文化产业收入首次超过100亿元……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继续巩固领先位置;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文化产业带逐渐成型;西南、西北、中部、东北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正在发力。同时,西部许多欠发达省区也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大打“文化牌”,特别是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大力实施“七彩云南”、“文化广西”、“多彩贵州”的文化发展战略,进展迅速。云南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出《云南映象》、《丽水金沙》等文化产业项目和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之路。广西阳朔投资8000万元打造《印象·刘三姐》,当年就收回全部成本,现在一年的利润近1个亿。
政策松绑,准入门槛降低 文化老板感叹“赶上好时候”
随着政策松绑,准入门槛降低,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国有与民营同场竞技、比翼齐飞的良好局面。那些怀揣文化理想,渴望一展身手的民营企业家终于有了施展拳脚的天地。
《漫友》杂志社社长金城创业之初到工商局注册一家漫画公司,竟然被拒绝了,理由是企业注册门类里没有这样的公司。2002年以后,随着动漫产业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政策逐渐宽松,金城终于创办了《漫友》。今天,《漫友》已经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漫画杂志。金城感叹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天创国际演艺公司打造的《功夫传奇》自2004年7月以来,已在北京红剧场演出3300余场,在海外5个国家13个城市巡演574场,收入超亿元。2009年,天创国际收购美国一家剧场,开创了中国文化企业在国外拥有自己演出剧场的先河。
民营文化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近年来,40%的畅销书选题是由民营文化公司策划的;70%以上的国产影片是由民营公司制作的,票房过亿的国产大片几乎全是民营电影公司的作品;印刷和发行企业中有2/3是民营公司,正是在它们的努力之下,我国在2008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三大印刷基地。
为进一步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各地正纷纷制定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生产领域。以北京为例,这里是全国民营出版公司最集中的地方。为了解决民营出版公司缺少正常的出版通道、缺乏正常的投融资渠道、生产性经营成本增值税不能抵扣等问题,北京市有针对性地筹建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为入园的民营企业提供出版通道和各种优惠;举办北京地区出版物订货会,为民营出版机构提供交流展示和发行订货的渠道。
国有企业也同样是受益者。经营性的国有文化单位通过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逐渐在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北京儿艺2004年改制前,每年演出不过100场,最惨的一年收入仅77万元。而2008年演出666场,收入7560万元,主要演员月收入上万元。
以市场为导向并不意味着必须以低俗的噱头吸引受众。相反,要想赚大钱,就要尽可能扩大受众面,而那些健康向上、老少咸宜的作品受众面无疑最大。主旋律影片《建国大业》的票房突破4个亿,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冲破瓶颈,“造血”加“输血” 金融助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投融资体系单一,文化企业规模偏小一直是困扰我国文化产业的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基本是单打独斗,很少获得资本等外力,而单靠自身积累把企业做大做强明显已经跟不上形势。《阿凡达》的投资高达5亿美元,全球票房也超过16亿美元,强大的投融资体系是其得以顺利投拍和发行的关键。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大投入、大产出、高风险、高回报的新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化产业还用“小米加步枪”显然不行。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中央果断决策,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顺利出台。
目前,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文化主管部门已分别与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签订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深圳华强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城市舞蹈团、杭州宋城、俏佳人传媒、黑龙江冰雕等47个文化产业项目已被银行受理,申贷总额近80亿元,有些项目已开始放贷,并享受优惠利率。
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北京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2008年,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提供上亿元的多项目电视剧打包贷款,成为文化产业版权质押贷款第一单。截至今年5月31日,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累计发放文化创意产业贷款1630笔,贷款金额合计约160.55亿元。力度之大,是空前的。
金融的“输血”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天创国际演艺公司总经理曹晓宁说,2009年《功夫传奇》去英国演出时从北京银行贷款100万美元,收购美国剧场的资金正在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所以说,《金融指导意见》的出台对我们真的很重要。”
文化企业上市的步伐也明显加快。2008年至2009年,共有4家文化企业在境内A股上市。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司司长范卫平表示,总署将支持那些符合条件的出版企业上市融资,目前中南出版传媒等几家企业正积极筹备上市事宜。
美国经济能靠“三片”——“芯片、大片、薯片”傲视天下,中国为什么不能?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尊重规律,扎实推进,中国文化产业一定会像朝阳一样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