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建玲
大大小小、特色不一的科技园区在国内的快速崛起,只是近20年的事情。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保税区等为代表的科技园区,目前在各地经济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与国际知名科技园区的差距在哪里?未来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日前,在庆祝北京丰台科技园区建园20周年而举办的主题为“科技创造未来”的中国科技园区发展高峰论坛上,这些疑问一一有了答案。
以实力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省级以上科技园区1000余个。其中,旨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而成立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至2011年年底的数为88个。
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北京新技术产业试验区1988年诞生在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之后,我国又在南京、武汉和上海相继建立了高新技术园区,进行有益的探索。1991年,我国制定了促进国家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在当年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由此促进了各地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在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目前,遍布在我国各地、以创新谋发展的科技园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园区,已成为名企聚焦、优势产业集结的重要阵地,是一个城市和地区重要的新地标、新名片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此,北京丰台区委常委、丰台区常务副区长高朋以丰台科技园区为例,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据介绍,于1992年正式启动建设的北京丰台科技园区,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为特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和高端制造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在已进驻园区的3753家企业中,有2935家是高新技术企业,有25家上市公司,有152家企业的收入过亿元,这些企业打造了以轨道交通、航天军工、工程服务和生物医药为特色的4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截至2011年年底,丰台科技园区在丰台区不足1%的土地上,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650亿元,所实现的GDP占丰台区总量GDP的1/3,实现财政收入留区税收占该区财政收入的1/4。
记者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搜集到的最新信息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据悉,2011年,我国88家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营业总收入突破13万亿元,上缴税额6816.7亿元;企业开发专利达2900件,占全国企业授权总量的50%;营业总收入超过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37家,占全国企业总量的19%。这些数字表明,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全国创新产业密集区,并催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研究员刘会武认为,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将超过30%。
面向全球差距明显
据介绍,世界各国以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截至目前,全世界应该有五六千个科技园区。其中,美国的硅谷、芬兰的科学园和英国的剑桥科技园等是享誉世界的科技园区。这些科技园区以知识驱动为主,在引领全球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硅谷的信息产业等。
尽管最近20年来,中国快速发展的科技园区取得了令人骄傲的业绩,不少甚至被世界同行关注,但将它们置身全球范围,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
已成为国内科技园区发展旗帜、并跻身国家首个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列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廖国华,谈了自己的看法。
廖国华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关村2020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未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要聚集高端人才,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培育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有4个特点:一是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活跃。二是能够产生大量的创新成果,包括对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和引领作用的技术发明和商业模式。三是国际化的发展模式。拥有若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四是形成以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辐射带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中关村科技园区要想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需要在引进高端人才、创新环境创业活跃度、创新能力和效率、产业绩效和引领带动作用、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6个方面得以体现。以这些指标对比中关村科技园区与全球知名科技园区,差距不可忽略。以创新能力和效率为例,它包括研发投资、发明专利授权、牵头制定国家级标准等,2011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重为3.8%;而同一年,位于美国硅谷的主要企业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重超过了10%,其中思科是13.2%、甲骨文为12.7%。再以产业绩效和带动为例,它包括经济规模、人均增加值、企业并购、技术辐射和万元GDP能耗等,2011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收入达1.9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3060亿元;但同一年,硅谷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1970亿美元。在国际化方面,2011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在欧、美、日专利授权书达283件,而硅谷10年的专利授权书则为44855件。
对此,廖国华感触颇深地说,中关村科技园区尽管已形成了很好的发展基础,但距离全球影响力创新中心依然有距离,这需要园区内创新型企业进行不懈的努力。
走好创新这步棋
上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2012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科技部火炬中心调研员修小平明确指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将是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包括同质化严重、产业化链条缺失、核心技术缺乏、科技资源分散等。对此,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要通过创新,实现由催生壮大企业向培育发展产业转变,推动产业集群尤其是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充分发挥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不断提升发展的实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发展地方经济层面上,现阶段,很多政府都把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不断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而纵观国际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也离不开创新二字。
达沃斯论坛议程理事会理事、国际科技园协会北京办公室主任陈鸿波说,根据国际科技园协会最近的研究报告,世界科技园的发展趋势是更加靠近市中心,因为市中心聚集了大量人员,市中心也容易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此外,国际化发展和与全球科技园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也是未来国际科技园的发展趋势。目前,全球科技园区正经历着从简单的工业园区到创新的区域和创新的城市的发展变迁。要应对这一转变,创新是不变的主题。这首先要政府创新服务理念和模式,对科技园区的支持要从简单的政策优惠、招商引资变成打造完整的、优秀的、可吸引高科技人才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综合方向转化。在这方面,美国、韩国、日本、芬兰等政府的做法值得借鉴。
具体到各个科技园区的创新上,国务院参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会长、原科技部秘书长石定寰给出的路径是:各园区应该出台鼓励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为它们搭建不同模式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进一步完善园区创新体系建设,包括: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以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各种类型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各种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以及区域创新体系和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