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中关村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的实践与思考
2012年06月18日    来源:中关村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王汝芳

20年来,特别是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在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

搭建创新平台,这个平台首次实现了中央和地方的资源整合、政策聚焦和工作统筹,实现了制度设计的突破性进展。平台下面设置了八个工作组,有19个国家部委的37名司局长和处长在平台上办公,北京市110名相关委办局和区县的同志在平台常驻办公。依托平台,中关村科技园区和科技部等部委实现了项目直通车等一系列会商机制;另外,园区也与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等部门合作,推进现代服务业试点。

完善创新体制和机制。园区初步探索并建立了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框架体系,包括中关村“1+6”的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园区现在以“1+6”为依托,形成了“1+6+n”的政策环境,来完善园区创新创业的氛围。包括科技成果收益前改革,股权激励试点,促进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改革试点,推进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建设高新交易技术认定办法,完善工商管理改革和商标示范区试点,社会组织管理改革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试点。

延揽高端人才。园区依托人才特区,建立了人才审批绿色通道,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同时,推进了一系列为海内外高端人才服务的政策举措。

坚持需求拉动创新。园区管委会始终坚持需求拉动创新,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为牵引,来集中攻克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另外,围绕首都特大城市人口管理、资源环境约束、交通拥堵等关键问题,来实施示范工程,支持以企业和产业联盟为主体,来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一系列活动;再次,园区还积极推进了政府采购新技术、新产品的试点。

引导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园区把产业技术联盟作为园区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主要载体;同时,支持高校院所探索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新型机制,支持高校建立新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重视开发、技术转移等技术载体。另外,园区积极推进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目前中关村管委会在高校院所和园区企业中,挂牌了84家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十二五”期间,北京每年有市政府安排100亿统筹资金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挥资金统筹的机制,来推动包括加大对重大项目的一个资金支持、选址和产业布局方面的工作。支持模式由各部门的独立支持转变为多部门统筹协同支持,支持方式也由过去的补贴、补助贴息延伸为向股权投资、知识产权共享等机制。

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园区建立了多渠道的科技金融发展体系,包括园区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代办股权转让等。目前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已达213家,这是园区管委会在推动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基于营造园区创新创业环境的实践来看,我要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从园区发展的角度讲,要构筑优势,集聚要素。

其次,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第一点,鼓励创新,就需要创新投入,包括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加大对创业企业的补贴扶植力度,撬动社会资本的投入,加大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力度。第二点,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就一定要维护创新者的利益。这里面包括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还要完善人才技术项目的评价机制;另外,还要建立和完善企业退出和回报机制,包括股权激励、政府采购,以及扶持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和兼并转让等措施,尤其要强调兼并转让是园区小企业获得创新投资回报的重要手段。第三点,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包括提供推动科技保险是有效的手段。

再次,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结合园区自己的特点来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其中,包括园区搭建的政府服务平台,来统筹各部门不同层级联动、资源统筹、完善政府的审批职能;还包括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立新型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支持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围绕重大需求和示范应用,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需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包括园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搭建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构建技术交易市场,来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以此做强专业服务机构。

第四,搭建金融服务平台,要完善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集聚股权投资机构。如今,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连续5年以来的创业投资金额和投资案例均在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此外,还要建立适应于科技型小企业发展的科保贷、信保贷联动的机制。

第五,园区要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产业基地和专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