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9日 来源:经济日报 版面:第06版
观众正在参观我国首型商用“海上飞船””——翔州1地效翼船模型 本报记者 闫 静摄
5月18日,第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闭幕。从5月13日至18日,北京科博会吸引了海内外政府部门、科技和金融界等众多行业热切关注,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2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炫出最时新、前沿又“接地气”的科技成果。如全球首款云图像识别冰箱、“防窥显示”ATM机、头盔式3D表情捕捉系统、远程脑控机器人……这些产品集中展现了科技与社会深度融合的最新进展,为观众描绘了科技改善民生、科技引领消费的未来图景。
8个主题展馆人气爆棚,五天接待观众23万多人次;12场项目推介交易活动气氛热烈,吸引了国内外近5000位客商踊跃参与;7场论坛受到业界热捧,256位来自国际组织、政府部门权威人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登台演讲,听众5800多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本届科博会期间,共签署科技合作、技术交易、产业化项目135个,合作协议总金额880.93亿元人民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签约金额685.6亿元,占总签约额的77.8%。
一年一度的北京科博会,犹如一场科技盛宴,为观众打开一扇窗,去感受前沿科技,体验“最未来”的生活。在本届科博会现场,一批我国自主研发的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和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集中展出,显示了中国科技创新最“高、精、尖”的成果。
中国华能天津IGCC示范电站,国产自主安全中文化BIOS的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亚洲首艘新一代12缆物探船,全球首艘集钻井、水上工程、勘探功能于一体的3000米深海勘查船,中船重工集团“蛟龙”号、海上公务船、无人水下航行器、新建极地考察破冰船、“微型”南极泰山站等一批展品前,人流不息。
更振奋人心的是众多“世界第一”、“中国第一”科技新产品新技术的集中亮相。长虹集团展出的中国首款三网融合智能电视、全球首款人体状态感知空调、全球首款云图像识别冰箱、世界上唯一360自由度水下机器人、全球首款耳聋基因检测芯片、世界首款提供多种医疗测试的智能手机——云狐健康管理智能手机、世界上第一款无需标靶即可工作的手持三维扫描仪、中国首个分散式示范风电场、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体三维数字化测量系统、中国首个全动景旅游目的地大数据展播平台、国内唯一数字化空间智能检测系统……这众多的“第一”、“唯一”,更充分体现了中国“智”造的新高度。
科技进步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本届科博会上展出的新技术,汇集实用性科技,彰显了绿色、低碳、环保特色。
展会现场,当下流行的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引来不少参观者体验。运动手环、运动腕表、可穿戴心电马甲、可穿戴式血压计、可穿戴心率计等高科技、智能化健康监测产品,都是此次展出的亮点。这些可穿戴医疗设备不仅能对使用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天监控,还有数据分析和危险预警功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雾霾天的频繁出现,让全社会高度关切空气质量问题。一款大小与手机相仿的装置——“霾表”,引来不少参观者体验。这个设备可实现4秒钟响应、实时监测PM2.5和PM10.完全改变了以往雾霾监测设备体积庞大、造价昂贵,耗时长的弱点,更精确地判断雾霾情况。
城市垃圾处理能否做到无公害?今年科博会上,观众见到了能将城市生活垃圾变成“油、气、炭”的新工艺。这种新型热解工艺是对原料进行破碎、筛分,再加工成颗粒状,进行烘干,然后通过进料系统布入旋转床内,经过预热区、反应区,最终生成热解气和固体物。热解气再经加工处理后得到液体和气体产品,即人造石油、人造天然气,剩下的固体产物冷却后便转化为人造煤炭,真正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展览会上,科技就在眼前,科技随处可见。3D技术异常火爆,各有特长的机器人最为抢眼,智能钢琴、智能黑板、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公交电子站牌等智能新产品新技术随处可见。在科博会现场,每走几步就会有吸引人的有趣项目,观众也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实实在在感受科技的无穷魅力。
循环经济、智慧城市、信息技术应用……这一个个听着离我们生活似乎遥远的词汇,在科博会上演变成了新能源电动汽车、手机操控机器人、智能停车等实实在在的物件,可以触碰,可以感受。
对观众来说,科博会的魅力之一是它的“保姆式”创新。科博会上五彩缤纷的创新成果与百姓衣食住行用有关,已经、正在或即将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受着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带来的便捷。科技的渗透,让城市和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因为此,科技的生长动力永远不会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