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1日 来源:中国工业报 版面:第A1版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七届科博会科技创新与城市管理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产城融合、区域联动、城市治理等关键词共同探讨了大质量观下的城市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的现实路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文魁认为,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相关政策必须从国家整体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考量,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而京津冀三方也要清楚他方诉求,实现共赢。“例如,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不能向外转移污染,污染企业外迁一定要有污染治理措施。”
科技引领 打造智慧城市
当质量的观念从产品管理过渡到经营管理之后,大质量观的概念应运而生,它同样适用于城市发展规律。
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理事长武利亚认为,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城市管理质量,保持国家与城市的竞争优势,将成为未来北京和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任务。
“如何通过创新理念,改进现有多层级、多部门交叉的治理模式,将现代化的创新技术应用到城市区域环境治理中,提升城市运行与管理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武利亚说。
在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王连峰的眼中,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尤其要体现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城市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化这一新手段,能够改造整个城市管理的流程,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
产城融合 加强协同创新
对于现代化城市而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经济体系是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脉,而多元领域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促进产城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关键。然而,在现实实践中,由于忽视了产城融合和协同创新,一批“空城”、“睡城”不断出现。
在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锐看来,新城的发展应融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规划为龙头,招商为支撑,坚持以高端产业支撑发展,坚持用地科学配比,工业与商住地产发展并重,实现区域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正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司司长武津生所言,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必须把粗放式的发展转变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城市是产业的依托,产业是城市的支撑,转型发展中的城市要开辟产城科学有机融合发展的新道路。“当然,这种融合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要通过包括产品质量、环境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在内的全面质量发展,促进城市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功能疏解 治理首都城市病
时下,治理首都城市病正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如何缓解北京的城市病?很多人会把注意力放到北京的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上,最终的北京疏解清单也成为各方翘首以待的商机。在此背景下,北京也面临新的历史定位。
作为首都,北京既具有一个城市必须的基础功能,包括交通运输、主副食供给等,又具有首都地位所附加的核心功能,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还拥有由此衍生出的许多非首都的核心功能。
对于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文魁表示,不是所有的非首都核心功能都要疏解,那些与北京的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不匹配的功能需要进行有选择的疏解,这不仅为首都经济发展提供新纪元,也将带动周边区域,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引擎。
“但疏解功能与外迁项目不能等同。有的功能是不能疏解的,非首都核心功能里面可以表现为很多项目,这些项目可以外迁,但是功能不能外迁,这是不完全等同的。”文魁说。
文魁同时建议,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必须有配套的政策支持,否则就是一句空话。相关政策必须从国家整体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考量,必须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而京津冀三方都要清楚他方需求,不能只从自身出发,而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本报记者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