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The 25th China Beijing International High-tech Expo
依靠科技武器 阻击新冠疫情
2020年09月22日    来源:媒体报道

本报记者 孙杰 实习记者 杨天悦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取得重大胜利,离不开这些科技“武器”。今年科博会首次设立抗疫科技展区,共有30家企业参展,产品项目涵盖疫苗研发、医疗器械、药品研发生产、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测温消杀等,充分展示抗疫的科技力量。

  机器人“改行”成智能消杀好帮手

  每小时可消杀1000平方米——在展厅内,智能机器人triooo头顶4根喷嘴不停“吞云吐雾”,引来观众驻足。而它背后的研发企业禧涤智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曾主要研发商用智能清洁机器人。新冠疫情发生后,面对巨大的需求总量,企业紧急推出这款智能消杀机器人。

  “只要给机器人规划好路径,它就能进行自主、均匀地消杀。”公司技术负责人王朝表示,在密闭无人环境下,机器人还可开启紫外线灯管,进行雾化和紫外线双重消杀。目前在上海虹桥机场等地,就可以看到这款消杀机器人的身影。

  北京瑞途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消杀机器人,同样也是消杀的好帮手。这种机器人圆鼓鼓的肚子上端有5个喷洒口,一股股白雾从中源源不断地蒸腾出来。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台机器人是由隧道巡检机器人改造而成,能自动避让障碍物。目前,这台自动消杀机器人已经在地铁燕房线投入使用。“地铁从进站到出发中间大约有3分钟间隔,利用这段时间,一台消杀机器人就能走完一趟列车的全部4节车厢,对整个车厢地面、座椅、扶手和空气环境进行消毒。”

  核酸检测采样新装备安全又舒适

  在今年6月的北京新发地,医护人员冒着炎热天气,穿着防护服进行核酸检测采样的情景让很多人很难忘。然而,这样的情景将不会重现。为提高采样人员安全性,清华同方洁净技术公司推出正压防护采样站,可让采样人员换下厚厚的防护服,提高采样效率。

  1.5米长、1米宽的采样站,最醒目的当属两只向前伸直的黄色乳胶手套,这是由于密闭的采样站舱内空气处于超压状态,手套自然前伸。此外,采样站还配备对讲机、空调、风阀、过滤净化装置等。

  由于采用玻纤滤纸材料,可对空气中99.999%以上的微生物气溶胶实现过滤,确保舱内空气安全。与此同时,由于舱内是正压,可保证舱外空气无法自由进入。此外还有第三重防护,即通过生物灭活程序,对过滤单元上的微生物灭活处理。

  “医护人员在其中,安全又舒适。”展会现场负责人陈小卫介绍,它主要应用于医院传染病门诊和临时采样点,目前在北京丰台区妇幼保健院、丰台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北京核工业医院等多家医院使用。

  展区内,北汽集团图雅诺负压救护车、紫外线消毒车和核酸检测采样车3台不同功能的车辆依次排开。这些都是帮助医护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为市民运送蔬菜瓜果和防护物资的“大功臣”。

  据北汽集团工作人员介绍,核酸检测采样车是由北汽欧辉纯电动客车集成开发而来。疫情期间,北汽集团在38个小时内完成了车辆的集成开发,将医护人员和采样者进行有效分离。几个月前,两台核酸检测采样车在北京展览馆、郎园文创园和丰台区的社区等集中核酸采样,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里能采集4500例。

  紫外线消毒车则由国内首款正向研发的北汽电动物流车EV5改造而来,在封闭货车的基础上加载了紫外线消毒灯,为车内运送的物资“保驾护航”。“货箱是全封闭的,总容积4.5立方米,打开两个紫外线消毒设备,半小时就能消杀货箱里的物资,保证配送安全。”这位工作人员说。

  新冠肺炎灭活疫苗成“明星”

  “疫苗怎么样了”“现在能打了吗”“多少钱一剂”“大家都盼着疫苗能早一点上市”……在抗疫科技展区中,科兴生物展台的展品虽然简单,但观众一直络绎不绝。大家驻足拿起试剂打量一番,询问疫苗的最新进展。

  “期待那一天,我们摘下口罩,绽放笑容。”展台背景板上,一名女孩展示的情景正是所有人翘首以盼的。工作人员也为大家挨个儿解疑释惑,并说出了新进展: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正在境外多个国家进行三期临床研究。

  疫情之后,核酸检测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新名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从事基因检测的生物医药公司纷纷转向主攻新冠肺炎的核酸检测技术,达安基因正是其中之一,并将其最新迭代升级的检测设备带到了科博会现场。

  “市面上的核酸检测设备以大型设备为主,单次检测数量能达到100个以上,但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检测,而且一整套设备下来需要花费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达安基因工作人员说,已经研发成功的新技术则能将成本降至10万元左右,并将检测时间缩短至半小时。

  “这套设备体积较小,单次检测数量在8到16个之间,半小时就能出检测结果,适合基层医疗单位使用。”工作人员还说,公司自主研发的这套核酸检测系统迭代升级技术,有望在今年10月就大规模在基层医疗单位完成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