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09版
第八届国际文化博览会近日在京举行,共有来自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界及相关业界的120多万人次参与活动。同期举行的文博会论坛,吸引了3800多位业界专业人士到会交流。本届文博会期间,共签署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交易、产业园区建设和入驻、项目投资、银企合作等协议总金额1190.36亿元,文化创意产品贸易成交额为317.66亿元,投资类项目协议总金额872.7亿元。以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文化产品交易、产业合作、艺术品授权、艺术品拍卖为主要内容的60多场项目推介交易签约活动,4天接待世界各地观众21万人次,吸引了海内外1.2万客商到会洽谈交易。
文化产学研要改变“模型后即庆功酒”
“从事文化产业的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死一批又起来一批。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核心竞争力。”在文博会与土豆网CEO古永锵、美团网CEO王兴等一起荣获“中关村核心区文化创意产业最具网络影响力十大人物”的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北京华新意创工业设计公司总经理刘洋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分析,现在文化企业已经进入了大洗牌阶段的中期,大浪淘沙到最后,留下的一定是那些能高质量认真做市场化产品的企业。”
“过去产学研认为‘模型后即庆功酒’,但只有市场化了的设计,才能带动真正经济产业链。太过急于求成的产品和公司——今天谈客户,明天开设计,恨不得后天就出样,又违背了文化创意的本质魂魄。比如说这次文博会促进了几十个亿的‘提升价值’,这就是文化设计所带来的独有价值。”刘洋强调,文化公司对于所生产的作品,一定要注重环境评价体系里的细节,把设计变为“流通的艺术商品”。
文化商品从“务虚”到“务实”
本届文博会上,文化创意产品贸易成交额为317.66亿元,交易金额较以往有大幅上升。庞大的交易金额背后,是市场开始对过去一直不温不火文化创意产品的“买账”。
在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展会中,北京文博会一直具有很好的“亲民性”,行业和公司之间能在展会期间找到商机与合作,普通的参观者也能在这里发现适合自己的文化产品和关注热点。互动体验是本次文博会的特点之一,无论是3D沉浸式体验再造的虚拟世界,还是近距离接触机器人、大黄鸭这些“明星宠儿”们,都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热情,也体现出新型文化产品的直观体验,对引导文化消费和激发消费潜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另外,记者在走访参展企业中得到的一个共同印象是,此次文博会“要求落地的东西多了”,例如在游客众多的北京旅游馆里,记者看到,由北京市旅游委市场化运营近两年的“北京礼物”大受欢迎,“VI”形设计展台上,搬来了400平米的实体礼物店,展示了三家特许运营商最新研发的精品和第10届“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大赛的获奖作品共计1000余款,融合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塔、中关村双螺旋雕塑等北京地标元素的“海淀旅游地图”等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的参展作品得到了很多观众的驻足拍照。
参展企业对记者说,旅游商品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摆在柜台里“务虚”了,市场和政策都开始要求必须“务实”,比如此次文博会规定必须要签约获奖企业等等,“买方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了一个大的市场趋势。政府也对此提出高要求,“能卖出去的作品”,才是最关键的衡量标准。
金融跨界融合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其实文化产业除了自身创造的效益之外,还是一个关联效应较大的产业,其溢出效应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只是文化产业本身还很弱小不成规模的时候,这种关联效应并不显著。”与会专家对记者说,随着近年来产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与其他产业和领域的跨界融合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尤其体现在文化金融上。
此次文博会上,金融创新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备受各界关注。比如文博会期间,举办了一系列文化金融相关的活动和会议。比如京西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推介会、北京产权交易所的全国范围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投融资路演、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项目推介会等等,引入了大量国有商业银行,使民营资本与文化产业项目直接对接。在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举办的版权金融服务平台系列活动中,还成立了国内第一支文化创意产业专项互助基金,展会现场,银行的文化金融产品,特别是面向中小文化企业的文化金融产品,引起了很多参观者的兴趣。
在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后,银行、基金、投资公司等资本集聚型机构和版权、出版等服务机构纷纷涉足文化创意产业,为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北京版权交易中心、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艺汇家投资公司、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厚德雍和新媒体版权投资公司等机构活动期间签约项目13个,签约金额近177亿元,占本次集中签约金额的比例达到了59%。